張世強
(博白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廣西 博白 537600)
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的分析
張世強
(博白縣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廣西 博白 537600)
目的:研究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簡稱“尿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方法:選取在我院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926例患者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我院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這926例患者中在手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54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結果:性別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患有糖尿病和手術中進行腎臟灌注所用的生理鹽水量超過30L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結論:性別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患有糖尿病和手術中進行腎臟灌注所用的生理鹽水量超過30L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臨床醫生在患者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前,要嚴格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在手術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其進行腎臟灌注使用生理鹽水的量。對于女性患者和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臨床醫生可在其手術后給其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其尿膿毒血癥的發生率。
經皮腎鏡取石術;尿膿毒血癥;危險因素;分析
腎結石是泌尿外科的多發病。目前,對于結石直徑在12 mm以上的腎結石患者,臨床上多使用經皮腎鏡取石術對其進行治療。該手術具有效果好、結石清除率高和對患者腎功能影響小等優點。不過,近年來大量的臨床研究發現,腎結石患者在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容易發生尿膿毒血癥的并發癥。該并發癥不僅會增加患者住院的時間和手術的費用,還容易引起其全身性感染而導致其死亡[1]。因此,有效地預防尿膿毒血癥的發生對維護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患者的身體健康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臨床上對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尚不完全清楚。為了探究可導致此類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我們進行了本次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擇的對象為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期間在我院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926例患者。這926例患者的病情均經B超檢查、X線檢查或CT檢查得到確診,且均未合并有泌尿系統腫瘤和其他腎臟疾病。他們均簽署了自愿參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書。在這92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94例,女性患者332例,其年齡在29~7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9.2±18.0歲,其腎結石的直徑在12~38mm之間,平均直徑為27.5±8.4mm。他們中有單側腎結石患者481例,有雙側腎結石患者445例。
1.2 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方法 讓患者取斜臥位,將其肩胛部和臀部均墊高30°。對患者進行全身麻醉,并對其患側的輸尿管進行插管。在B超的引導下,在患者第12肋下肩胛線至腋后線之間的部位進行穿刺。穿刺成功后,將斑馬導絲導入輸尿管,并建立皮腎通道。用斑馬導絲將腎鏡送入腎內靠近結石的位置,然后在腎鏡的觀察下,用德國西門子公司生產的LITHOSTAR MODULARIS Vario型體外沖擊波碎石機對結石進行粉碎處理。在結石破碎后,用腎鏡上的取石鉗將較大的結石碎塊取出,然后用高壓灌注泵向其腎臟內灌注生理鹽水,以便將較小的結石碎塊沖洗出來。
1.3 研究方法 我院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這926例患者中在手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54例患者的性別、年齡、合并癥、結石存在的部位、大小、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以及手術的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
1.4 觀察指標 觀察這926例患者在手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比率。其中,尿膿毒血癥的診斷標準[2]為:①患者存在進行血液培養的結果呈陽性、降鈣素原的水平>2ng/ml這2項中的任意1項即可被診斷為患有尿膿毒血癥。②患者存在體溫>38℃、心率>90次/min、動脈血CO2分壓<32mmHg、呼吸頻率>20次/min、白細胞計數>12×109/L這5項中的任意2項即可被診斷為患有尿膿毒血癥。
1.5 統計學方法 使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對本次研究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使用logistic回歸分析法對多項因素進行分析,用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這926例患者發生尿膿毒血癥的情況 在手術結束后,這926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發生了尿膿毒血癥,發病率為5.83%。在發生尿膿毒血癥的54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1例,有女性患者43例,有年齡≥60歲的患者41例,有年齡<60歲的患者13例,有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30 L的患者39例,有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40L的患者15例,手術時間≥150min的患者有29例,手術時間<150min的患者有25例。
2.2 對引起尿膿毒血癥的單因素分析 尿膿毒血癥的發生與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和是否患有糖尿病等因素有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引起尿膿毒血癥單因素的分析
2.3 對引起尿膿毒血癥的多因素分析 性別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患有糖尿病和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超過30L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詳情見表2。

表2 引起尿膿毒血癥多因素的分析
尿膿毒血癥是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腎結石患者常見的并發癥[3]。臨床研究發現,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腎結石患者一旦發生尿膿毒血癥,其病情就會快速發展為全身性感染,并會在短時間內發生感染性休克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綜合征,甚至死亡。在本次研究中,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926例患者中有54例患者發生了尿膿毒血癥,發病率為5.83%。這54例患者經過抗感染和對癥治療后,仍有7例患者因合并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亡率為12.96%。這與以往的相關報道基本相符[4]。
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通過對926例患者中在手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54例患者的性別、年齡、合并癥、結石存在的部位、大小、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以及手術的時間等臨床資料進行單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性別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患有糖尿病和手術中腎臟灌注生理鹽水量超過30L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這與肖建濤[5]和吳國忠[6]等人的研究結果相似。
筆者認為,女性患者在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幾率之所以會高于男性患者,可能與女性的尿道具有直、短、粗等特點有關。黎文[7]等人的研究發現,女性尿道的粘膜更易受到靜脈循環的影響,從而容易發生細菌感染,進而引起尿膿毒血癥。另外,有研究認為,女性在絕經后其體內雌激素的水平會明顯降低[8],這也是導致其容易在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的原因之一。此外,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之所以容易在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后發生尿膿毒血癥,可能與其體內免疫力下降和出現周圍血管及神經病變有關[9—10]。
綜上所述,性別為女性、年齡超過60歲、患有糖尿病和手術中進行腎臟灌注所用的生理鹽水量超過30L是導致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的患者發生術后尿膿毒血癥的主要危險因素。因此,臨床醫生在患者進行經皮腎鏡取石術前,要嚴格控制其血糖的水平,在手術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其進行腎臟灌注使用生理鹽水的量。對于女性患者和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臨床醫生可在其手術后給其預防性地使用抗生素,以降低其尿膿毒血癥的發生率。
[1] 李永斌,王泳,陳霖,等.微創經皮腎內鏡取石術治療上尿路結石200例臨床分析[J].海南醫學,2014,18(12):1826-1828.
[2] Dellinger RP,Levy MM,Carlet JM,ealt.Surviving sepsis cam 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ICAL CARE MEDICINE,2008,36(01):1394-1396.
[3] 黃潔夫,湛海倫,劉小彭,等.尿源性膿毒血癥的防治[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2012,06(7):164-166.
[4] 吳鐸.腎輸尿管微創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救治體會[J].黑龍江醫藥,2015,14(2):391-392.
[5] 肖建濤,黃凱,戴英波,等.mPCNL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危險因素研究[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15,19(1):31-34.
[6] 吳國忠,孫忠凱,鐘葆文,等.經皮腎取石術后膿毒癥的危險因素[J].嶺南現代臨床外科,2015,10(2):215-218.
[7] 黎文,宋超,楊嗣星,等.上尿路結石治療與尿膿毒血癥[J].臨床外科雜志,2014,18(11):855-858.
[8] 謝旭敏,潘鐵軍.經皮腎鏡取石術后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15,36(1):50-53.
[9] 劉鳳,肖虎,云鵬,等.糖尿病合并血源性感染90例臨床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4,7(8):1564-1566.
[10] 張劍波.泌尿系統結石經皮腎鏡手術后發生尿源性膿毒血癥的影響因素[J].國際泌尿系統雜志,2016,36(2):187-190.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urosepsis afte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Zhang Shiqiang
(Department of Urology, Bobai People’s Hospital, Bobai 537600, Guangxi province)
Objective: To study risk factors induced urosepsis afte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Methods: From Mar. 2014 to Mar. 2016, a total of 926 patients with kidney stones accepted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 our hospital were taken as the clinical research objects. W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their clinical data and explored risk factors of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duced urosepsis. Outcomes: After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the incidence of urosepsis was 5.83%;the incidence of urosepsis in patients with following factors as age over 60, female, diabetes history and intraoperative perfusion over 30L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other people, and their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Factors as age over 60, female, diabetes history and intraoperative perfusion over 30L ar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induced urosepsis.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urosepsis,anti infection treatment should be actively carried out, patients’ condition should be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and also surgical indication should be screened before operation.
Kidney stones; 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 Urosepsis;Risk factors
R699
B
2095-7629-(2017)2-0090-02
張世強,男,出生1979年11月1日出生,主治醫師,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泌尿外科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