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天賜
(廣西貴港市桂平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廣西 桂平 537200)
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腸梗阻的效果對比
覃天賜
(廣西貴港市桂平市人民醫院普通外科 廣西 桂平 537200)
目的:對比分析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收治的90例腸梗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例),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開腹手術,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然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結果: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與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
腹腔鏡手術;傳統的開腹手術;腸梗阻;臨床效果;對比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laparoscopic surgery and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for intestinal obstruction. Methods: 9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our hospita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for the control group of patients with traditional open surgery, observation group for patients with laparoscopic surgery. Results: the operative time, blood loss in patients with volume,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recovery to normal time and hospitalization time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observation group of patients with complication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laparotomy, laparoscopic surgery is mor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estinal obstruction.
腸梗阻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急腹癥,多發生于各種腹部手術之后。研究證實,腸梗阻的誘發因素主要有腹腔感染、手術創傷及腹腔出血等。該病患者具有起病急驟等特點,需立即接受治療。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對發生腸梗阻的患者進行治療,這種手術能夠有效地解除其腸道粘連及梗阻的情況,挽救其生命。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因此患者的預后質量往往較差[1]。在本次研究中,為了對比分析用腹腔鏡手術與傳統的開腹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7月~2016年1月間我院收治的90例腸梗阻患者,我們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45例)與觀察組(45例),兩組患者均在接受腹部手術后發生腸梗阻的情況。在對照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有20例,其年齡為27~75歲,平均年齡為(43.2±8.3)歲,其中接受闌尾切除術、子宮肌瘤摘除術、膽囊切除術及小腸破裂修補術的患者分別有16例、7例、12例和10例;在觀察組45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 例,其年齡為29~72歲,平均年齡為(43.5±8.5)歲,其中接受闌尾切除術、子宮肌瘤摘除術、膽囊切除術及小腸破裂修補術的患者分別有13例、8例、14例和10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兩組患者被確診發生腸梗阻后,醫護人員要及時地為其進行胃腸減壓治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的治療及補液治療等基礎性的治療。在此基礎上,為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開腹手術,為觀察組患者實施腹腔鏡手術。進行傳統開腹手術的具體方法是:①為患者進行全麻,并輔助其保持仰臥位。②在患者腹部的正中作切口。③在手術視野下全面地探查患者腸道的粘連情況及梗阻情況。④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其發生粘連或梗阻的腸道進行鈍性分離或銳性分離。⑤及時地修補患者破損的肌層及腸管。進行腹腔鏡手術的具體方法是:①為患者進行全麻,并輔助其保持仰臥位。②麻醉起效后,及時地為患者建立人工氣腹,氣腹的壓力需保持在14mmHg左右。③在患者的腹部正中作一個操作孔和兩個輔助操作孔。④借助腹腔鏡全面地探查患者腸道的粘連情況及梗阻情況。⑤對于存在腹壁與腸道發生粘連的患者,醫護人員需使用電凝鉤和超聲刀等器械對發生粘連的部位進行分離;對于存在腸道與腸道發生粘連的患者,醫護人員需使用超聲刀對發生粘連的部位進行分離;對于存在束帶粘連或小腸梗阻的患者,醫護人員需使用超聲刀對其束帶進行切除;對于存在全層腸壁受損或肌層受損的患者,醫護人員需及時地對受損處進行修補;對于存在腸管破損的患者,醫護人員需使用大量的生理鹽水對其腸管進行沖洗[2]。⑥手術結束后,醫護人員需使用透明質酸鈉涂抹在患者的手術切口處,以避免其腸管再次粘連。
1.3 觀察指標 ①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指標,如手術耗時、術中的失血量、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及住院的時間。②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情況,如腸壁損傷、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再次梗阻等。
2.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失血量、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及住院時間均明顯少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比較(±s)
組別 例數 手術的時間(min) 術中的失血量(ml) 術畢至胃腸功能恢復正常的時間(d) 住院的時間(d)觀察組 45 56.3±16.9 69.1±5.7 2.7±1.3 4.9±1.1對照組 45 84.3±20.3 112.3±7.9 4.5±1.5 7.3±1.3 t 11.2983 13.0923 11.6231 12.0174 P 0.035 0.017 0.032 0.027

表2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的比較[例(%)]
腸梗阻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急腹癥,該病的發病機制是:患者在接受腹部手術以后,其腸道會在感染、損傷及出血等因素的刺激下發生粘連,并逐漸形成纖維束帶,導致腸道的內容物無法順利地在腸管中通行,進而出現梗阻的現象[3]。腸梗阻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腹部疼痛(呈陣發性)、惡心、嘔吐、腹脹、便秘及排氣困難等。以往,臨床上常采用傳統的開腹手術對發生腸梗阻的患者進行治療,這種手術能夠有效地解除其腸道粘連及梗阻的情況,挽救其生命。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大,因此患者的預后質量往往較差[4]。研究證實,與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這是因為腹腔鏡手術是一種微創手術,這種手術的切口較小,因此對患者造成的創傷較小。同時,腹腔鏡能深入患者的腹腔內部,能使手術視野更加清晰,有助于醫師全面地探查患者腸道內的梗阻情況。此外,腹腔鏡手術的操作環境相對封閉,手術器械對腹腔組織造成的干擾也較小,因此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手術操作對腸道周圍組織的影響,并能降低切口感染和腹腔感染的發生率[5]。
綜上所述,與進行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采用腹腔鏡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更為顯著,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王偉忠.傳統開腹手術與腹腔鏡手術治療腸梗阻的臨床對比研究[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5):100-101.
[2] 侯開慶,彭勃.腹腔鏡手術治療粘連性腸梗阻16例療效觀察[J].海南醫學,2016,27(4):637-638.
[3] 趙嶸.腹腔鏡手術與開腹手術治療小腸梗阻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外醫療,2016,35(4):22-23,26.
[4] 牛利新,劉東旭,郭強等.腹腔鏡治療腸梗阻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刊,2013,48(6):80-81.
[5] 王劍,毛琦,姚丹華等.腹腔鏡手術治療慢性粘連性腸梗阻的可行性分析[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6,19(4):422-426.
R656.7
B
2095-7629-(2017)2-01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