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覽群書編輯部:
最近,《自然—生物技術》發表題為《是該數據說話的時候了》社論,并宣布撤回韓春雨團隊于2016年5月2日發表在該期刊上的論文。撤稿事件幾乎瞬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將韓春雨團隊再次拋入輿論的漩渦。但我認為,用簡單的是非判斷已不能概括這一事件,其背后所折射的學術研究環境和科技評價導向問題才更值得我們深思。期刊撤稿不是關鍵問題,影響因子也非決定因素,學術自信才是解決之道。
撤稿與否并不關聯著科研對錯
我們注意到,韓春雨及論文的其他作者還在該刊上發表了一篇撤稿聲明。撤稿聲明主要內容是:“由于科研界一直無法根據我們論文提供的實驗方案重復出論文圖4所示的關鍵結果,我們決定撤回這項研究……”
論文發表后,如果僅僅是因為除作者團隊外的其他人無法重復實驗就宣布撤稿,無論是作者還是期刊本身,都違背學術交流的本質,偏離了科學精神。已經發表在期刊上了,撤是撤不掉的,聲明撤稿既不能證明該期刊一貫正確,也不能說明作者學風嚴謹。
幾乎所有的事物都有局限性,科學也不例外。科學是認識世界并探求自然真相,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并用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知識體系。從科學的自身發展來看,現代科學產生于四百年前,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有新的假說、新的學科產生,并不斷更新、淘汰原有的理論。
科學會受到人們從自然現象中探尋本質的物質能力的限制,如科學發現會受到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和儀器裝置制造技術的制約。科學還受到人的認知能力的限制,如由于信息的缺乏或者誤解,人們有時候也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此,科學發展是不斷證偽的過程,有其自身規律和方式。
期刊發表不一定代表正確,只要不是惡意欺騙或機構秘密,任何研究進展都應該及時在同行中公布,討論。科研成果的取得,從來都是一個反復爭論、不斷試錯和逐步漸進的過程,科研人員的爭論,也是對現象、數據和結論不斷修正的過程。
期刊貴賤也不意味著成果水平高低
當然,《自然》撤稿事件并不獨是韓春雨團隊一家。例如,2014年7月2日,《自然》撤回日本理化學研究所發育生物學實驗室的小保方晴子(Obokata Haruko)的兩篇關于“刺激觸發的多能性獲得”(STAP)的論文。由于證明兩篇論文造假,小保方晴子受到處罰,其導師也受到應有處罰。
撤稿事件也不僅僅發生在《自然》刊物一家。前不久,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集團史無前例地決定對《腫瘤生物學》學報的107篇造假論文撤稿,這些論文發表于2012年到2016年之間,全部來自中國學者。
紙本期刊就是一種學術論文交流的載體,撤和不撤稿都不影響論文的現實存在。撤掉的僅僅是這些論文在中國(或東亞國家)派生的作者利益,這些利益可能包括(但不限于)發表論文的獎金、工作量計分、職稱晉升以及用于學科團隊獎勵、評估加分等。
沒錯,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的學術評價導向出了問題。科技成果或學術觀點的被認可,本質上是對自然規律的認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本來并不取決于發表在哪本期刊上。但當期刊影響因子被無限放大之后,似乎論文期刊的高低就決定了科研成果水平的高低。
于是,在海量論文產出的今天,期刊影響力就成了雙刃劍。它在激勵和推動科研人員交流科研成果的同時,也成為將學者工作量和工作質量與資金、地位、名譽掛鉤的衡量標準。
科研領域過度競爭的壓力可能使正常的研究工作走向歧路,導致發生學術不端。在自然狀態下,論文多表示科研實力強,但是,如果不自然地用過度嚴格的考核指標或獎勵的辦法來增加論文數量,雖然論文數量多了,但實力未必強。
事實上,期刊就是一個學術論文的載體,不應該有高低貴賤之分。我們更不應該過分看重某些期刊發表的論文,不應該把期刊的所謂高低之分等同于科研成果的高低。所謂高影響因子期刊主要集中在少部分學科領域,不同學科之間根本無法比較影響因子。我們還要知道,紙質期刊發表論文只是學術交流的一種渠道,此外還有學術會議報告、小型研討會、網絡發布研究階段性成果交流等其他渠道。
多一分自信才能夠少一些功利
30年前,中國引入了SCI論文評價指標,把科研人員的目光引向了國際,對快速提高中國學術的國際影響力促進很大。然而,科技已經發展到今天,國際學術界已經走向了開放存取OA時代,當全世界都認為以出身論英雄有違公平,我們的科技管理者,卻仍然重復著“他爸是李剛”這樣荒唐的故事。
過度重視在國外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是國內科技界學術不自信的表現。對于SCI指標的過度重視,加重了科技評價的功利性,也嚴重束縛了我國的科研發展和技術進步。
我們要鼓勵中國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在國內發表,改變目前“唯SCI”的導向。這一畸形導向導致了中國人的研究成果都爭先恐后地拿到國外去發表,而不是先讓中國科研人員受益,影響了中國的科技發展,浪費了國家的科研經費投入。只有有效地扭轉科技評價的功利導向,才能從深層次消除學術不端的誘發土壤,提高國家的科技競爭力。
我們還要鼓勵中國科研人員將研究成果第一時間在網上發表,改變目前唯期刊高大上的導向。許多人存在一個誤區,認為把論文發表在傳統學報上才有影響力。事實是,論文交流載體的形式不斷發生變化。從最早的同行書信交流到不定期出刊;紙張和印刷技術的普及,才形成了現代的學術期刊;互聯網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融合,使學術交流載體發生了替代性的變化,也使得學術發現的表達和交流方式向著多元化發展,而且不可逆轉。
“互聯網+”已是國家戰略,與此相適應的互聯網、移動閱讀更是日常可見,作為創新前沿的學術領域,論文發表新載體的選擇更應秉承這個理念,網絡快速發表是大勢所趨。網絡發表論文量大面廣,能反映學科當前研究狀態,增加閱讀和被引用次數,網站發論文優于傳統期刊。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有崇尚科學的精神。崇尚科學,不光是要追求多么先進的科學技術、取得多么頂尖的科研成果,更要有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中國的科研精英們,只有放下身段,放棄大期刊夢想,多一分自信,少一些功利,才能提高學術交流質量,擴大學術影響。
李志民(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兼任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管理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技論文》主編、《中國高校科技》總編輯、《中國教育網絡》編輯委員會主任、國家教育行政學院教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