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文
[提要] 基于新經濟形態的發展,在強調農業現代化及綠色經濟發展形式下,為研究上海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選取上海金山廊下鎮和青浦朱家角鎮為研究基點,對上海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實際表現進行研究。根據綜合發展數據,基于一個綜合評價模型對上海郊區縣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區域差別評價,對分析結果進行總結和應用指導。
關鍵詞:綜合評價模型;農業經濟;區域經濟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9月25日
一、引言
上海處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長三角經濟區,隨著農業政策、規劃及投入的不斷優化,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也得到不斷提高。為了對上海市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及其區域差異化進行對比研究,選取上海市兩個農業鎮——金山區廊下鎮和青浦區朱家角鎮進行分析,并以此為基準,結合隨機選取的其他區縣的幾個農業鎮的經濟發展數據,基于標準綜合評價模型,對其數據進行建模分析,從而對上海區域性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比較研究。
二、研究村鎮基本概況
本次研究選取金山廊下鎮和青浦朱家角鎮為基點。這兩個鎮是上海主要的農業鎮,農業經濟發展特點鮮明。廊下鎮位于上海西南,定位為上海市市級現代農業園區,鎮內經濟以農業種植、農產品加工及農業服務業為主,有上海市4,000畝核心景觀水稻栽培區和800畝草根繁育草種基地,其中水稻生產實現全程機械化栽培,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成熟,是上海都市農業發展核心區域;在行政體制上,則實行廊下鎮與現代農業園區鎮區合一行政管理體制,整合資源,促進鎮區融合,實現園區帶鎮發展。廊下鎮生態農業旅游中華村民居及農民畫如圖1所示。(圖1)
朱家角鎮則位于上海市郊西部,以休閑農業及觀光農業為特色,是上海蔬菜、花卉及水稻種植基地,鎮內旅游資源及歷史遺跡豐富,是上海市四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農業服務業發展成熟,第三產業占社會總產值的57%以上,是上海生態旅游發展核心區域。朱家角鎮上海水稻種植基地如圖2所示。(圖2)
廊下鎮及朱家角鎮農業經濟發展的鮮明特點為研究上海區域性農業經濟發展水平提供了模型,通過其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可以為系統研究上海市農業區域性發展水平提供參照。
三、村鎮經濟發展水平標準綜合評價模型
為綜合評價廊下鎮及朱家角鎮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選取了標準綜合評價模型結合兩鎮經濟發展數據對其進行研究。標準綜合評價模型的建模步驟如下:
1、從綜合數據中分析并確認評價因素,根據評價項目的對應數據進行數據收集及分析。
2、計算歸一化距優系數ei,j (第i個比較對象的第j個歸一化距優系數)。
3、根據AHP法計算出權重系數,根據權重系數及距優系數計算平均距優系數Ei。
4、根據Ei值對評價項目進行排序,Ei值越小表示比較對象的次序越高。通過評價對象的次序可以進行對比分析并綜合研究。
根據金山廊下鎮和青浦朱家角鎮為基點,結合各郊區縣隨機選取的上海郊區縣農業經濟發展數據,對研究數據進行對比綜合評價。此次建模重點考慮各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包括區域內污染狀況及低碳經濟實施狀況,選取的評價因素如下:
經濟評價因素包括國內生產總值(V1)、固定資產投資總額(V2)、第一、第三產業占比(V3)、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V4)、地方財政自給率(V5)。
生態環境評價因素包括農業用地比重(V6)、綠化覆蓋率(V7)、單位產值能源消耗(V8)、農作物畝均產值(V9)、農業機械總動力(V10)。
根據以上評價因素,廊下鎮和朱家角鎮及其他隨機選取區鎮2013年數據如表1所示。(表1)
根據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各區鎮評價因素及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使用AHP法,計算對應評價因素的特征方程,從而得出相應評價因素的權重系數,如表2所示。(表2)
計算上海各郊區縣的距優系數,結果如表3所示。(表3)
計算上海各郊區縣的平均距優系數,結果如表4所示。(表4)
四、村鎮經濟發展水平數據分析及比較
根據綜合評價結果,分析上海的郊區縣農業經濟發展水平,以廊下鎮和朱家角鎮為基準,上海的郊區縣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區域性差異:
(一)廊下鎮和朱家角鎮農業經濟發展水平較好。廊下鎮由于農業經濟結構比較合理,農業機械化程度、農業綜合化水平較高,注重農業技術創新、制度創新,農業經濟和農業環境發展水平較均衡。朱家角鎮有較強的農業生產積淀,同時形成了相對成熟的農業旅游產業鏈,鎮內生態環境水平與經濟發展高占比的農業服務業構成也增強了其農業經濟的造血功能,使得經濟發展水平與環境發展水平較為均衡。建模綜合評價結果排位靠前。
(二)以廊下鎮和朱家角鎮為基準,上海農業經濟發展存在區域性不平衡。從建模綜合評價可以看出,以廊下鎮及朱家角鎮為代表的部分農業資源豐富及規劃投入合理的地區,農業經濟水平和農業生態環境發展比較平衡,因此在綜合評價中排位靠前,其他一些區域由于農業資源或農業政策、規劃與投入不夠合理,因此不均衡發展使得其在農業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排位靠后。
(三)上海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區域性不平衡,具有不規則分布的特點。發展水平較好區域分布呈散點分布,既沒有完全集中在中心區,也沒有呈現出集中在外圍區域的特點,這主要是因為中心區及環境較好的外圍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發展結構不平衡所致。
(四)對比鎮之間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區域間差距不大。從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對比鎮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平均距優系數較好和較差的鎮之間并沒有出現極端特例,區域間差異不大,這得益于整個上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區域環保政策、能源政策、創新扶持力度及產業轉型發展的總體統籌及推進的結果。
五、發展建議
根據廊下鎮和朱家角鎮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研究和綜合模型評價,總結上海農業經濟的區域發展水平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應用建議。
(一)總體應注意經濟發展和產業政策、環保政策的統籌發展,縮小區域間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
(二)區域內部應注重自身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的均衡發展,提高區域農業經濟發展水平。
(三)相關政策的制定應充分考慮區域內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態環境水平,合理規劃區域布局,針對布局內部特點進行針對性規劃和產業實施政策,達到優化區域內農業經濟及提高其發展水平的目的。
(四)區域與區域之間應結合國家和上海市產業發展政策及區域規劃進行差別發展,根據自身特點及資源環境,結合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對自身發展進行調整和修正,通過區域間的統籌及互動,因地制宜,強化自身有利因素,改善和提高區域內制約因素,通過區域間的聯合發展以達到上海市農業經濟總體水平的提高,進而達到上海市農業經濟的融合發展,實現上海市農業經濟向技術經濟和綠色經濟的合理轉型。
主要參考文獻:
[1]方天堃.農業經濟管理[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2]曹林奎.都市農業概論[M].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3]周應恒.涉農產業經濟學[M].科學出版社,2014.
[4]王金南.建立中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M].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4.
[5]柳瀟.上海市都市農業旅游產業集群判定與特征識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1.
[6]盧剛.中國特大城市鎮域經濟研究——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D].上海社會科學院,2016.
[7]陳久和.農業生態經濟區域綜合比較的ROSCE模型及其應用[J].科技通報,2002.1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