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晨強
[提要] 本文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實際情況,對人力資本、競爭優勢與中國外向型經濟增長做出探究。結合分析來看,當前人力資本的形成、技術創新促進中國新的競爭優勢的形成。中國一方面要積極完善國內產業結構,為轉變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向貿易強國、經濟強國攀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要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整理,爭奪全球經濟發展話語權,為積極發展競爭優勢創造良好的條件。
關鍵詞:人力資本;競爭優勢;外向型經濟增長
中圖分類號:F20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9日
一、引言
加入WTO以來,中國憑借自身資源稟賦所創造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到國際產品間分工與產業內分工的過程中來,獲得了國際商品市場與全球價值鏈分工環節中應有的地位,并逐步成為世界貿易大國、經濟大國,外向型經濟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當前,隨著國內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以及相關資源成本的不斷提升,中國已有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長三角、珠三角紛紛出現了外資轉移的情況,“外資撤離說”、“經濟衰退說”等觀點不斷涌起。那么,在當前全球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以及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背景下,中國的比較優勢真的如一般觀念所闡述的那樣,已經消失了?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是否又會真的導致中國在參與外向型經濟的過程中失去已有的競爭力?本文的研究認為,當前中國勞動力成本的確在不斷地提升,但是與此相伴的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以及尚有巨大發展空間的產業環境、軟資源等將會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增長注入新的活力。
二、中國勞動力成本上升與外向型經濟競爭優勢的形成
加入WTO以來,中國憑借自身的勞動力成本優勢,積極參與到全球制造業競爭中來,逐步成為世界貨物貿易大國、制造大國,勞動力的低成本所帶來的比較優勢為中國參與外向型經濟的競爭以及出口貿易的增長注入了巨大的動力。而近年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對外經濟的發展,中國比較優勢逐步減弱,一方面產品出口競爭力下降;另一方面在參與全球價值鏈的過程中,低端環節的參與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挑戰。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中國勞動力素質不斷提升,教育與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人力資本以及科技所帶來的競爭優勢正在逐步形成,并不斷加強。
(一)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得傳統比較優勢逐步減弱。從近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情況來看,中國勞動力成本確實如相關研究所示在不斷提升,尤其是在勞動密集型行業,工資水平的不斷提高,使得曾經以加工制造、勞動密集型制造業為主的中國逐步失去比較優勢,不少國外加工工廠從中國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低的地區,已有的人口紅利逐步向人口赤字轉變。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傳統依靠低成本資源所形成的比較優勢逐步減弱,參與全球制造的競爭也在逐步的降低,傳統比較優勢的喪失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增長帶來了新的挑戰與威脅。
(二)人力資本的提升促進中國競爭優勢的形成。在勞動力成本不斷提升的同時,我們也不難看到,中國勞動力的平均產出在不斷提升,由于多年來加工制造的不斷開展,中國已經形成了一批制造技術強、生產率高的勞動力,相較勞動力成本的提升,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大大緩解了比較優勢降低所帶來的危機。而同時,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中國教育、再教育投入不斷提高,教育水平不斷提升,技術創新工作也在有序開展,并不斷取得新的突破,高鐵、國產大飛機的自主研發充分證明了中國的技術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形成了不斷增長的人力資本以及技術力量,使得中國除了保持原有的部分比較優勢以外,還形成了新的競爭優勢,為參與國際競爭以及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基本前提。
(三)人力資本、競爭優勢帶動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人力資本的不斷積累、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使得中國參與外向型經濟的競爭優勢不斷形成并仍然保持良好的態勢。與此同時,國際上對于全球經濟治理需求的提升、國際經濟秩序的重新架構以及全球價值鏈的進一步發展也為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與國際經濟的競爭帶來了新的機遇。憑借人力資本與技術創新,中國不僅可以進一步縮小比較優勢減弱所帶來的風險,而且還能進一步形成新的優勢,為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充足的動力。
三、競爭優勢促進外向型經濟進一步增長的政策思考
人力資本、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競爭優勢為中國緩解傳統比較優勢所帶來的困境提供了基本前提,而當前,已有的國際經濟秩序仍然在不斷延續,中國全球經濟話語權雖然不斷提升,但與其經濟實力和經濟地位存在明顯不對稱的情況。與此同時,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趨勢以及在國際經濟發展過程中與中國爭端的不斷提升也使得中國外向型經濟未來的發展面臨更多的不確定性。基于此,在競爭優勢初步形成的階段,應當積極對如何利用競爭優勢助力外向型經濟的發展進行思考。
(一)升級國內產業結構,以內部經濟的增長保障基本實力。國內產業結構的完善以及內部經濟的增長是參與國際經濟的一個重要前提。隨著國內需求的不斷變化以及傳統產業弊病的出現,國家有序推進供給側改革,為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帶來了新的指引。在這一基礎上,中國應當憑借逐步積累的人力資本與競爭優勢,一方面改革原有的落后制造產業,推動高端制造業的快速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要完善總體的產業結構,積極發展附加值高的服務業,以高素質的勞動力推動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升服務業在國內產業結構的比重。繼而以總體產業結構的完善以及產業自身的升級來實現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為參與國際產業競爭提供基本的前提保障。
(二)改變角色,向制造強國、貿易強國攀登。隨著中國比較優勢的減弱,傳統以加工制造參與國際競爭的方式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而勞動力素質的提升、科技水平的提高以及國內逐步優化的產業結構又將會給中國帶來新的競爭優勢。在這一背景下,中國應當積極改變參與全球經濟的角色,一方面積極強化自身技術,改變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積極向研發、銷售等中高端環節攀升;另一方面要積極走出去,創造屬于自己的全球產業體系,以國內的優勢產業助力形成自身的全球產業經濟的主導權。通過雙向驅動,以價值鏈地位的提升以及價值鏈主導權的構建來保障中國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才能真正推動中國由制造大國、貿易大國向制造強國、貿易強國轉變。
(三)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爭奪經濟話語權。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爭奪經濟話語權,不僅能夠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全球發展過程中的地位,更能夠為當前中國自身競爭優勢的進一步擴大以及應用提供直接保障。在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一方面要借助在以后國際和地區組織中的影響力,促進國際規制秩序的構建;另一方面要積極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強化與他國的合作,構建新的生產價值鏈,使得在中國國內形成以中國新優勢支撐的研發、品牌設計、銷售、物流等高端價值鏈環節,為中國外向型經濟的升級與進一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動力。
四、結語
本文結合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人力資本、競爭優勢與中國外向型經濟增長做出探究,結合分析來看,當前人力資本的形成、技術創新促進中國新的競爭優勢的形成,為中國應對傳統比較優勢喪失所帶來的挑戰提供了基本保障。借助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以及全球經濟治理過程中的有效參與,新的競爭優勢必將助力中國外向型經濟的進一步增長。
主要參考文獻:
[1]侯博,鐘德仁,康婧宇,王志威.外向型經濟發展對安徽省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7.31.3.
[2]董志華.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互動關系研究——基于中國人力資本指數的實證分析[J].宏觀經濟研究,2017.4.
[3]任黛藤.開放背景下外向型經濟轉型升級的路徑研究[J].時代金融,2017.5.
[4]吳俊培,趙斌.人口老齡化、公共人力資本投資與經濟增長[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5.10.
[5]徐祖輝,譚遠發.健康人力資本、教育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J].貴州財經大學學報,2014.6.
[6]宋德勇,吳嬋丹,王雪峰.GVC視角下中部地區產業外向型發展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5.31.5.
[7]肖丹丹.我國外向型經濟的“內生增長”路徑及對策[J].經濟導刊,2011.7.
[8]倪鑫,張亞光.東部沿海地區經濟轉型——從廣東的經濟增速回落看[J].改革與開放,2005.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