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防剛
[摘 要]本真課堂強調扎實高效的聽說讀寫訓練,要立足課堂語文實踐,以切實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目前的閱讀教學存在形式繁瑣、虛假熱鬧和訓練不實等問題,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因此,我們應追求樸實、扎實、簡約的課堂,讓學生在聽說讀寫中練就語文能力、掌握學習方法、養成學習習慣。
[關鍵詞]閱讀教學;問題診斷;本真課堂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17-03
本真的語文課堂強烈要求教與學返璞歸真,追求的是真實的語文、樸實的語文,讓語文教學回歸本來面目。它離不開扎實高效的聽、說、讀、寫,立足課堂教學實踐,有效開展學生語言實踐活動,切實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有效提升。因此,我們要認真審視閱讀教學的共性問題,思考問題的解決策略。
閱讀教學共性問題診斷
與新課程改革一起成長發展的教師,都經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禮,更新了教育教學觀念,提升了課程意識,激發了課改熱情。他們用生動的課堂范例詮釋了新課程理念,演繹了新課程文化,營造了課改的氛圍,但也出現了一些應該引起重視的問題。閱讀教學最核心的是要抓住“讀”與“寫”這兩條教學主線不放松。只要做到位了,就能使學生學好語文,有效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本真閱讀教學要求明確教學核心,努力摒棄虛浮的形式,這樣才能讓語文真正扎下根來不斷生長。
問題一:形式繁瑣,導致喧賓奪主
在閱讀教學中,有些課堂的語言實踐不落實、不到位,導致教學花拳繡腿多,形式花里胡哨多,沒有實際效果。有些課堂教學內容多而雜,課件呈現隨意堆砌,過于繁雜。在一次校際教研活動中,一位青年教師在執教《海底世界》時,用了大量的詞卡、圖片、模型等道具,整節課形式層出不窮,令人頭暈目眩。盡管課前教師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可課堂教學的收效甚微。教學中,脫離文本的無效討論太多,自由誦讀的瑯瑯書聲太少。離開課本,脫離文本,用集體討論取代了學生個人言語實踐活動。有些課堂教學本末倒置,學生對文本還沒弄清楚,就塞進了一些課外的東西,主次不分,得不償失。
問題二:虛假熱鬧,導致表面繁榮
有些課堂表面看熱熱鬧鬧,但學生沒有思考的余地,也很少有課堂質疑的時間和機會,他們始終處于淺思維的狀態。我曾參加一次青年教師匯報課活動,聽了一節《跟蹤臺風的衛星》。整節課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停留在機械而膚淺的演、說之中,看似熱鬧,實則虛浮無益。課堂上,因“假主體行為”造成的表面活躍,掩蓋了教學的真相。熱鬧,反而使課堂封閉,學生的心靈之窗始終打不開,沒有“異同”的聲音,沒有獨特的感悟, 這樣就很難見到因思維撞擊而迸發的智慧火花。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缺失了自我、個性、靈性,取而代之的是故作姿態、裝腔作勢。在這樣的課堂上,我們很少看到學生那種會心的笑、滿足的笑。
問題三:訓練不實,導致紛亂偏離
有些課堂的語言文字訓練不落實,往往以犧牲工具性為代價的所謂張揚人文性,這成了課堂上另一道“風景線”。它表現為語言文字訓練太膚淺,思想內容有偏頗,課堂教學環節雜亂無序,東扯西拉,費時耗力,毫無實效。在一次片區語文課堂交流中,一位教師執教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教學中,她淡化了“無論……總是……”“只要……就……”等句式訓練以及對比反襯、借物喻人等寫作特色的指導,而濃墨重彩地補充宋慶齡的歷史資料,深度挖掘人物的歷史功績、崇高品質,這樣使課堂教學的重心發生了嚴重的偏離。同時,課堂中時常會出現“唐突”的狀態,有些問題嚴重脫離了時代背景,遠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些非語文現象、非語文活動占據了課堂。有些課堂則吹拉彈唱盡顯其能,實則與文本本身沒有多大的關聯。這只是給少數優等生提供了展示才華的機會,而其他大部分學生成為旁觀者。這樣的教學不是面向全體學生,效果自然不容樂觀。
問題四:忽視整體,導致零碎低效
每一篇相對獨立的課文是一個整體,是內容上的整體、語言形式上的整體、形象上的整體。但是,在當前教學展示活動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課被人為地隨意分割、肢解,弄得課文支離破碎。比如,《黃河的主人》這篇課文,作者通過細節描寫,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我們展示母親河——黃河那不可阻擋的磅礴氣勢,描繪了羊皮筏子在奔騰的黃河上鼓浪前行景象,從而贊揚黃河的主人——艄公機智勇敢、不畏艱險的偉大精神,整體感很強。有些教師在教學時偏偏將課文分解得支離破碎,讓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在課堂上,教師讓學生憑興趣選擇某個段落進行解讀,最后又不返回文本整體。這樣,嚴重脫離了上下文,脫離了文章整體去理解、感悟課文中的語言,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有些教師產生輕視基礎知識的觀念,導致輕視講解等基本的教學方法,把接受性學習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對立起來,這是教學理念的偏失。
問題解決策略探究
本真閱讀教學的核心是要求教師在課堂中有效地引導學生讀讀、講講、寫寫、練練。但是,怎么讀、怎么講、怎么寫、怎么練,是很有學問的,需要教師深入的探討和研究。讀不是枯燥的讀,寫不是機械的寫,講不是乏味的講,練不是單一的練,內容需要反復推敲思考,形式要生動活潑,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策略一:樸實有效,平實中見本真
一位資深的教育專家曾多次強調:課堂教學不必花哨,不刻意雕飾,不自作多情,不故作嬌態,不故弄虛幻。樸實的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和文本之間有心靈的碰撞,有自然的互動,有隨機的暗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近期,一位青年老師在“名師工作室”課堂交流活動中,同樣執教了《宋慶齡故居的樟樹》,緊緊抓住“這是兩棵( )的樟樹”這一主問題,相機展開教學,重點突出,張弛有度,樸實高效。教師機智地引導學生進行品讀感悟,在讀中體驗、發現,體會宋慶齡故居樟樹的外形特點和內在品質。endprint
同時,教師要有耐心,學會等待,引導學生自己去思索、探究和發現,切不可包辦代替。有些教師個性張揚、好表現,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不知不覺成為主角,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才華”,從而使學生成為聽眾和配角。教師在教學中要及時發現課堂的生成性資源,靈活應變,充分利用,強化語言實踐,提升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如果教者對這些寶貴的資源視而不見,仍按自己課前的預設固執地一走到底,自然陷入灌輸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平淡之中,有時也會奇峰異嶺,有神來之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淡定從容,積極應對各種問題,有效利用生成性資源,提高教學效率。
策略二:崇尚簡約,簡單中見真諦
身為一名語文教師,都深知閱讀教學既要引導學生念好字、詞、句、段、篇 “五字真經”,又要練好聽、說、讀、寫“四字內功”,同時緊扣知識、能力、方法、實踐“八字要領”。實際教學中,要力求簡約,不要人為地給語文課加重任務,不要脫離學生學習生活實際,一味求全、求多、求新、求美。如,《埃及金字塔》是一篇說明文,以清晰的條理、平實的語言,介紹了金字塔外觀宏偉、結構精巧的特點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辦法,贊揚了古埃及勞動人民杰出的智慧。在城區教研活動中,一位青年教師引導學生將該文與散文、記敘文等寫作方法進行比較,探析文本中列數字、舉例子等說明方法,使學生感受到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生動性。最后,結合學生生活實際,教師讓他們對熟悉的“摩天輪”進行說明,遷移運用所學的說明方法。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清晰,環節簡明而又合理,使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我們平時聽的大多是通過精心準備的公開課。有些教師或為了吸引別人的眼球,或為了給別人留下所謂的“深刻印象”,總是千方百計地想出各種“妙著”,課堂上可謂是“精彩不斷”。且不談這種課的效果如何,僅僅為了這一節課就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就值得商榷。有時候這樣的付出,還適得其反,事與愿違,更是得不償失了。這種“為上課而上課”的做法切不可取,對學生學習力的提升毫無益處。
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教學不宜把教學環節設計得過于復雜,教學方式不需要花樣百出,不需要讓紛繁的課件充斥課堂,否則課堂教學就失去應有的作用。
策略三:夯實根基,扎實中見底蘊
本真課堂注重母語的基礎訓練。品詞、析句、賞段、謀篇等要巧妙安排,扎實推進,使學生練好語文基本功。教師要認真研究課堂教學過程,重視學生的思維、想象、表達等能力的培養,努力實現教學三維目標的和諧統一。《二泉映月》是蘇教版五年下冊的一篇課文,講述了阿炳艱辛苦難的一生以及《二泉映月》這首名曲的產生過程。教學中,不僅要引導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和音樂感悟阿炳熱愛生活、追求理想、敢于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更要引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遣詞造句的精煉和準確。如,“這似乎是阿炳在……在……在……”“阿炳用這動人心弦的琴聲告訴人們,他愛……他愛……他愛……他愛……”這種具有超強氣勢的排比句式,教師要引導學生感悟體驗,并進行言語實踐,以夯實學生語言功底。
教學過程由各個環節組成,應力求做到步步為營、環環相扣。在教學實施時,如果偶遇偏差,就要及時更正調整。楊再隋教授曾說:語文教學有時需要回旋反復,有時需要重槌敲打,有時又需要輕攏慢捻,有時甚至需要以退為進。教師要善于審時度勢,因勢利導,以有效夯實學生的言語基礎。這正如人們所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語文教師都知道閱讀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品析感悟,但其前提是要打好學生的語文基礎。它既包括語文學習的基礎知識,也包括語文學習的基本能力。目前,我們都關注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它好比是語文學習的“大廈”,需要不斷夯實,才能聳立于天地之間。
策略四:充滿靈性,靈動中得感悟
教師要在課堂中營造自由、輕松、民主、和諧、活潑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無拘無束地自由表達,盡情地表露他們的喜、怒、哀、樂、愁,毫無顧忌地表達他們獨特的感悟、理解和體驗。如,蘇教版的《生命的壯歌——“蟻國英雄”》一文,描述了一群螞蟻在大火的圍攻下,利用集體的力量聰明機智地抱成一團,在外層螞蟻的舍身保護下逃出火海的感人故事。教學時,教師要結合文本內容,巧妙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細細品讀感悟,發散學生思維,讓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感受自由表達各自的看法。教師要鼓勵和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和感悟,使他們從“沒有束手待斃”“迅速地扭成一團”體悟到螞蟻面對危險時的沉著、冷靜和團結,從“火舌舐動”體悟情勢的危急,從“被燒焦后爆裂的聲響”體悟外層螞蟻犧牲時的慘烈和悲壯……在互動交流中,學生自由表達,自主生長。
有部分教師,特別是剛走上崗位的青年教師,為了上好一節課,課前做了充分的備課,甚至將上課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句話都想好寫下來。教學時,教師在課堂中一字不落地“背課”。有時候表面上看起來教學環節比較“順暢”,但這樣的課堂總會讓人感覺缺少點什么。是的,是缺少師生間、生生間的思維碰撞、智慧交融。這樣的課不是真實的課堂,是師生在“演課”,很難真正走到學生心里去。
同時,教學中要學會留下必要的“空白”,留有適度的“彈性”。這里的 “空白”,是指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鉆研材料文本,善于和文本、編者、作者對話,善于從文本中句與句、段與段之間的關系中去發現文本中的空白,讓學生從文本的字里行間去揣摩作者的未盡之言、未了之情,體會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這里的“彈性”,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態,能進退有節、伸縮自如、開合有度。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語文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訓練思維和訓練語言。”我們要引導學生抓住這些空白,進行思維和語言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 參 考 文 獻 ]
[1] 郭思樂.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 成尚榮.基礎性:學生核心素養之“核心”[J].人民教育,2015(7).
(責編 韋 雄)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