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磊
摘要:指出了新時期以來,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生態農村建設的加快,人們的生產生活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問題日益凸顯。在蘇北廣大的農村地區,濕地作為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環境資源,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從生態理念、濕地景觀的概念內涵入手,分析了蘇北農村濕地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結合生態濕地景觀設計的原則,探索了生態理念下蘇北農村濕地特點的景觀設計策略。
關鍵詞:生態理念;蘇北農村;濕地;景觀設計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1202
1濕地及其特征
濕地是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資源和特殊的生態系統,其介于水陸相互延伸重疊的空間區域。濕地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多種資源,起到調節氣候、控制污染、維持生態平衡的作用。濕地蘊含了數量巨大的動植物群落,占地球表面積6%的濕地,為地球上20%的物種提供了生存環境,是名副其實的“天然物種庫”。濕地環境中獨特的動植物類群和旖旎的自然風光使濕地又具有景觀的多樣性。然而濕地資源雖然豐富,但濕地生態系統卻非常的脆弱敏感,盲目無序的濕地開發,會造成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破壞,使濕地退化,物種減少。
2蘇北農村濕地現狀分析
2.1蘇北農村濕地概況
江蘇北部地區以平原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淮河下游泥沙沖積而成。蘇北自古就有“水鄉澤國”的美譽,其大部分地區屬于淮河流域下游,水環境條件優越。淮河流域在蘇北以廢黃河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沭泗河兩大水系,淮河支流眾多,流域面積大于2000 km2的一級支流有15條,大于1000 km2的支流共有21條。沂沭泗河水系中大于1000 km2的支流有12條,而直接流入黃海的河流有15條之多。除此之外,蘇北還是我國人工開挖運河最為密集的地區之一,眾多的人工運河和密集的天然河道組成了發達的河流網絡,在這些河網之間,農村宅前屋后的人工溝渠更是猶如數量繁多的“毛細血管”,形成了蘇北農村地區相互貫通的河網體系。由于蘇北地區降雨充沛,在地勢低洼處還形成了眾多的湖塘洼地。隨著蘇北農業旱改水耕種制度的改變,蘇北地區已經成為重要的水稻農田種植區域。這些天然或人工的河湖池塘與農田構成了蘇北地區濕地的主要空間。
2.2蘇北農村濕地面臨的問題
2.2.1水質惡化
近年來,蘇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農村鄉鎮小企業的數量猛增,由于鄉鎮企業布局分散,缺乏環保意識,大量的工業污水未經處理便直接排入河流溝渠,嚴重污染了濕地的水環境。
2.2.2濕地退化
為了增加土地面積,圍湖填河造地,導致河道變窄、湖池變小,河道的自然護坡受到破壞,水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喪失,河堤淤積,河床升高,土地涵水能力降低,河道湖泊的防洪泄洪能力下降。由于氣候變化,蘇北地區河流水質變差,人類活動影響的日益加劇,導致農業灌溉用水減少,蘇北部分地區的水稻田開始退化由旱農作物替代,濕地的生態結構發生了變化,濕地的生態系統功能開始退化。
2.2.3管理缺失
蘇北農村地區用于濕地的管理資金與力度不足。長期以來,農村的河流溝渠、池塘湖泊管護責任缺失,濕地的整治力度不到位,加上農民對濕地生態環境保護意識的淡薄,加劇了農村濕地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
3生態理念下蘇北農村濕地景觀的設計
3.1農村生態濕地景觀
生態理念是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 、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構建可持續化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生態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環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共處共融。濕地景觀是以濕地為主體對象,在空間上由濕地斑塊、濕地廊道組成,在功能上與濕地有關的空間單元聚合而成。濕地景觀按照濕地的類型可分為河流、湖泊、草甸濕地、沼澤濕地、海灘、水庫和水稻田景觀等。在蘇北農村地區,水庫、河流溝渠、池塘湖泊和水稻田等濕地是最為常見的濕地景觀資源。農村生態濕地集“山”、“水”、“農田”等自然要素于一體,濕地動植物群落豐富的生態優勢加上農村自然耕種的生產方式,使農村濕地景觀具備良好的生態基礎。農村生態濕地在保持生態系統穩定和維護濕地的生態平衡同時,更加凸顯農村濕地的生態美,形成淳樸自然、風光秀麗的農村濕地景觀。
3.2農村生態濕地景觀的設計原則
3.2.1生態系統保護原則
在農村生態濕地景觀設計中既要實現水陸兩環境的自然融合,使濕地與周邊自然環境保持一致;又要保證水、陸兩種環境系統的各自完整,確保濕地生態循環體系的自我良性運轉。發揮濕地的天然生態優勢,為濕地動植物的生存創造最佳的空間,通過濕地景觀營造出適合生物多樣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3.2.2資源合理利用原則
在生態濕地景觀設計中對濕地中的各種資源加以合理利用,平衡各種資源的數量,避免單一資源的過失。通過生態濕地景觀的設計運用動植物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觀賞價值,在不破壞濕地生物圈自然循環的前提下,適度開發休閑觀光產業,開展科研與科普活動,挖掘農村生態濕地的文化內涵,使濕地景觀發揮更大的社會功能。
3.2.3協調建設原則
農村生態濕地景觀的設計與營造要做到景觀與濕地生態特征相互協調,例如采用有利于保護濕地環境的生態材料和工藝技術,充分運用當地的水生植物造景,濕地景觀內的建筑設施風格應與濕地環境相協調,并將農村的地域文化特征融入到濕地景觀中去。
3.3農村生態濕地景觀的設計途徑
3.3.1生態濕地景觀的空間布局
空間布局是濕地景觀中各要素有機秩序的具體表達。對濕地景觀空間進行布局時首先要通盤考慮農村濕地地貌的生態特征,結合農村濕地的類型,抓住濕地的自然形態,從景觀多樣性的角度出發,考慮農村的生產生活特點,構建布局合理的景觀空間體系。endprint
3.3.2生態濕地景觀的地形設計
在濕地景觀設計中,地形是最基礎的景觀元素,它直接關系到濕地的整體地貌,對濕地景觀空間的構成及空間感受產生影響。同時地形的設計還對濕地景觀的其他元素,排水,小氣候和土地的利用起到積極的作用。地形設計創造出多種不同的視覺感受,帶給人們對于濕地景觀不同的心理反應。在農村濕地景觀的地形塑造時,要充分的尊重原始地形地貌,因地制宜,不可挖高補低,盡量保持農村濕地現狀地形的走勢,因勢利導。突出生態理念,以恢復農村自然生態地形地貌為主,減少人為對濕地地形的刻意改變。
3.3.3生態濕地景觀的水體設計
農村生態濕地景觀設計的核心在于如何實現濕地水系統的自然循環。首先,景觀水體的設計應當致力于保護和恢復農村的河道網絡,維護河道水系的連續性和完整性,重塑農村河道及湖池的自然形態,恢復作為濕地水源的河流湖池的生態活力。其次,景觀設計還應從整體出發,優化農村濕地的排水及引水系統,將濕地景觀與農業的生產和生活相協調,使濕地水資源得到高效的利用。在濕地景觀水體的具體設計中,應以濕地水體空間的自然形態為基礎進行,盡可能的再現出河流自然宛轉曲折的水岸形態,對于池塘湖泊可以留出水面,不栽種植物:一方面,避免植物覆蓋而產生的水體富營養化現象,另一方面,突出農村濕地景觀的視覺效果,使植物與水中的倒影相互映照,構成景觀的虛實對比關系,如同山水畫一樣,營造出不同空間層次的景觀效果。
3.3.4生態濕地景觀的駁岸設計
濕地的駁岸是水體和陸地的交融地帶,也是濕地景觀空間中最為敏感的區域,它既不是單一的陸生環境也不是單一的水生環境,而是兩種復雜生境的重合點。濕地駁岸是多種生物的棲息地,是農村濕地中獨具特色的生態系統。在農村生態濕地景觀設計中應以自然駁岸作為主體,保護濕地水體的生態性,同時根據濕地的不同功能性要求輔以其他形式的駁岸,通過親水平臺或階梯岸線等設計,為人們提供可以與自然水體進行交流親近的空間,構建景觀形式豐富多樣,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共存的駁岸空間景觀。
4結語
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和生態農村建設的加快,如何從生態理念出發,營造富有自然趣味的農村濕地景觀環境,已成為當下景觀設計的重要課題。在蘇北農村濕地景觀設計中,按照保護濕地優先,強調生態環境穩定,合理利用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并重的生態濕地景觀設計原則,順勢造景,以農村特色、民俗風情為依托,營造出富有詩情畫意的農村濕地景觀。為了更好地利用濕地景觀資源建設農村社會環境,還需要不斷地進行研究與實踐,促進農村生態濕地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東曉.鄉村濕地景觀的設計研究[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7(1).
[2]陳傳榮.農村污染河道生態修復與景觀設計方法初探[J].現代園藝,2016(11).
[3]李雙躍.農村濕地生態景觀的可持續發展研究[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13(12).
[4]李玉鳳.濕地分類和濕地景觀分類研究進展[J].濕地科學,2014(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