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華偉
[提要] 本文以鄭州目前的產業現狀與國家中心城市進行比較研究,分析工業、服務業與高端產業存在的明顯差距,而面臨產業結構調整也存在高能耗、老產業、低轉化與無核心等現實問題,需要通過立足產業轉型、突出區域中心功能、堅持科技創新驅動、提升政府服務功能,促進中心城市產業的引領和溢出效應,提升城市產業綜合競爭能力。
關鍵詞: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12日
2016年,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提出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2016年河南省十次黨代會上正式提出把鄭州市建設成為國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22日,國家發改委出臺了《關于支持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鄭州市要努力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在引領中原城市群發展、支撐中部崛起和服務全國發展的大局中做出更大貢獻。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是鄭州多年的目標。產業要素是國家中心城市經濟職能中的重要支撐,探尋國家中心城市建設產業結構優化的發展路徑是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重中之重。
一、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從鄭州目前的產業現狀看,與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還存在明顯差距。
(一)服務業總量小、占比低。2015年,鄭州服務業增加值為3,539億元,5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北京和上海的服務業增加值已突破萬億元,是鄭州的3.5倍和3.1倍。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5年鄭州是48.4%,在5個國家中心城市中只是高于重慶41.5%。
(二)工業規模小、集聚低。2015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16,100.92億元,5個國家中心城市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最高的是上海,是鄭州的3.1倍;其他4個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廣州和重慶分別是鄭州的1.7倍、2.5倍、1.7倍和1.5倍。從支柱產業集聚水平看,鄭州集聚度最高的為裝備制造產業,產值為899億元。而天津過2,000億元的產業有5個,上海有4個,廣州有3個,北京有3個,重慶有3個。
(三)高端產業小、創新低。2015年鄭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3,312.3億元,增長10.2%,其中高技術業完成增加值僅514.5億元,相比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例嚴重偏低。鄭州市研發能力較弱,科研機構偏少,創新人才嚴重缺乏,科研投入也明顯不足。據統計,2015年鄭州市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106億元,而科學技術僅支出17.8億元,僅占總支出的1.6%。據統計局統計,2015年鄭州生產總值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占60%以上,第三產業不足40%,高端產業所占比例則更少。相比其他國家中心城市鄭州市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也遠遠不夠,2016年河南省僅有9家企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而鄭州僅有鄭州宇通集團有限公司、河南能源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登封電廠集團有限公司3家公司進入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
二、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
(一)高能耗問題。2015年,鄭州萬元GDP能耗達到0.70噸標準煤/萬元,與5個國家中心城市相比,高于北京的0.345,廣州的0.278,上海的0.215,天津的0.130噸標準煤,只比重慶低0.081噸標準煤。
(二)低轉化問題。鄭州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區內匯集了大量創新資源。集聚區內集中了河南省唯一的“211工程”重點高校鄭州大學、全國唯一一所糧食工程類大學河南工業大學等4所大學、8個部屬研究院所,8個國家級企業研發機構,17個院士工作站,283個市級以上各類企業研發機構。集聚區內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100多家,占河南省全省的1/4以上。全區擁有各類科技人才近4萬人,研究與發展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4.5%,居于河南省前列。遺憾的是這些優勢在產業結構調整中沒有完全體現出來,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過低。比如,深圳把科技研發的主戰場前移到企業生產一線,特別是大中型企業生產一線,建立了“4個90%”,即“90%的投入來自企業、90%的科技人員來自企業、90%的研發機構設在企業、90%的專利來自企業的研發和轉化模式”就值得鄭州學習和借鑒。只有通過高轉化才能實現鄭州制造向鄭州創造提升,進而完成產業結構的優化。
(三)無核心問題。目前,鄭州經濟總量雖然進入全國城市前二十名,在很多生產領域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是行業集聚度不高,從而沒有在全國形成一個市場核心。近年來,鄭州提出過“國際商都”、“國際航空港”等打造核心行業的戰略口號,但在全國城市產業同構的大背景下,還難以形成真正的全國核心。
三、鄭州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地位路徑選擇
(一)做好產業升級轉型。加快產業升級,著重從產業“增”、“延”、“擴”工程入手。“增”,主要針對產能過剩、效益減少、轉型困難的傳統產業。適當減少產量,增強產品質量,提高商品價格等方式增加企業利潤。“延”,延長農產品深加工的產業鏈。無論是中部崛起規劃,還是中原經濟區建設,鄭州都定位為國家重要糧食基地,鄭州應努力打造成國家級農業示范區、高新農業示范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大宗農產品期貨交易示范區。“精”,主要針對高科技產業,它包括高科技工業與高科技服務業。力爭用3~5年時間盡快形成3~5個新的千億級支柱產業。同時,大力發展金融、商貿、會展等現代服務業和研發設計、科技成果轉化、信息技術等高技術服務業,形成鄭州園區經濟、科技經濟、人才經濟、服務經濟的綜合現代產業體系。
(二)突出城市中心功能,強化產業區域輻射能力。首先,鄭州要以打造制造業強省為中心,以滿足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傳統產業,發展壯大食品制造、裝備制造、電子制造、汽車制造等支柱產業,最終形成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產業集群。從打造制造業產業集群、扶持發展龍頭企業以及投資重點項目三方面,提升制造業發展規模和水平;其次,鄭州市需要在打造傳統支柱產業的基礎上加快發展新經濟,造高新技術產業集群。我國“十三五”規劃重點發展的產業包括信息通信技術、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等,鄭州市應該依據“十三五”規劃,促進產業創新,突破專業核心技術,打造“互聯網+”新經濟,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全力打造大數據國家中心城市,按照國際一流的標準,將鄭州市建設成高新技術產業核心城市。
(三)立足科技創新驅動,培育產業持續增長力。創新決定城市未來,成為國家中心城市,首先要成為全國“創新高地”。一是科技產業化創新。一方面要建立“以科學為基礎的技術”引領的產業,這部分產業以高新技術為主;另一方面要建立以“技術為基礎的科學”引領的產業,這部分產業以傳統優勢產業與支柱產業為主。二是產業模式創新。鄭州要大力發展“互聯網+”、商貿、金融、會展、物流、時尚創意等現代服務業,在做大規模的基礎上,實現新的業態和商業模式,而這種模式的創新正是對現代制造業的改造與升級。三是產業鏈創新。鄭州應加強與周邊區域的產業整合,避免出現與周邊省市在產業發展上的同質性。
(四)提升政府服務功能。一是建立新型的審批模式。放寬市場準入,實現審批“零時限”、“無縫式”,營造萬眾創新、全民創業的營商氛圍;二是建立新型的流程模式,推進產業項目盡早開工,并加強事中事后監管;三是建立新型的服務模式。“普惠制”的財政鼓勵政策與“優惠制”的稅收獎勵措施并行。對一些重點產業環節、重點產業項目、重點產業園區實行差額征稅,或對產業所需的緊缺高端科技人才采取個人所得稅減免、股權激勵、分期納稅等方式,吸引產業與人才落戶成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新型政府服務模式。
(五)打造特色品牌,增強城市影響力。一方面大力扶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傳統老字號企業。傳統老字號企業通常都見證了一個城市的發展,是一個城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都極具地方特色且根基深厚。大力扶持這些具有本地特色的老字號企業,不僅能夯實一個城市的發展基礎,同時也能在此基礎上提升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政策的支持和文化的影響,可以充分發揮這些特色企業輻射力;另一方面打造城市的企業品牌。城市企業的發展,政府可以通過在政策和資金投入方面加大對企業品牌建設的支持,從而打造自己的龍頭企業。
主要參考文獻:
[1]田美玲,方世明.國家中心城市研究綜述[J].國際城市規劃,2015.2.
[2]楊妹琴.廣州增強國家中心城市輻射力研究[J].城市觀察,2014.12.
[3]李林,趙文丹.國家中心城市的選擇與功能定位[J].學術交流,2012.4.
[4]李江帆.國家中心城市現代產業體系的構建[J].城市觀察,200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