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民
[提要] 隨著我國老齡化速度的加快,巨大的養老需求即將釋放出來,形成一個嶄新的養老產業,而養老產業所依賴的養老金融服務,既具有特殊性,又具有普遍性。商業銀行應提前做好市場調研,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以搶占市場先機。這就需要商業銀行對原有的組織架構、產品規劃做出調整,通過創新去適應市場需求。本文系統分析養老金融的需求及其發展現狀,并就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發展提出建議。
關鍵詞:養老金融;人口老齡化;養老產業;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F83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0月12日
隨著金融行業的發展,商業銀行面臨著越來越劇烈的市場競爭,但同時隨著中國老齡化社會的日益臨近,養老金融業務已經成為新興的業務領域。商業銀行有必要通過金融創新,把握好養老產業的金融需求,既能推動養老事業的發展,又能形成全新的增長極,獲得巨大的金融效益。
一、我國養老產業整體形勢
(一)迫在眉睫的老齡化社會。我國老齡化始于1999年,且呈現不斷加速的局面。據社科院發布的《中國養老金融發展報告(2016)》顯示,以65歲以上老齡人口看,2015年為1.5億人,占比為11.6%;預計2030年達到2.8億人,占比為20.2%;2055年達到峰值4億人,占比27.2%。從發達國家經驗看,這些國家從老齡化社會過渡到老年型社會均有一個較長的周期,例如瑞典為85年、美國為60年,而我國這一周期僅25年,也就是說我們需要用25年時間去適應人口結構的劇烈變化,承擔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挑戰。
在長期計劃生育的社會背景下,城市里的獨生子女家庭,廣泛出現一對夫妻要承擔四位老人養老重任的局面;農村則在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對原有的“養兒防老”模式構成沖擊。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發展,以及城鄉差異的收窄,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養老問題都異常嚴峻地突顯出來。這種國情決定著,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必須采用社會養老的模式。
(二)老齡化進程中的產業機遇。養老產業內涵非常豐富,包括保健業、服務業、日用品業、旅游業、餐飲業等多個行業,需要提供老年生活護理、健康陪護、專用產品開發等多個方面的服務,使老人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豐富的產業需求形成了促進就業、拉動消費的巨大能量。1998年,作為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日本養老產業產值就已經超過了3,100億美元,預計到2025年,這一數據將突破7,000億美元。
目前,我國的養老產業仍處于初級階段。主要體現為養老設施市場化程度低、養老產業的各個細分領域均處于起步階段、養老服務缺口大、養老機構的千人床位數遠低于發達國家,且存在規模小、服務水平低等問題,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國家已經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著手建立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將從建設、服務、模式創新等方面加強養老產業的發展,這為養老金融產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市場機遇。
二、我國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的發展
老年人群體邁入暮年以后,基本上喪失了勞動能力,但是具備養老積蓄,也有著多樣化的養老需求,一個繁榮的養老產業,離不開完善而高效的養老金融服務。商業銀行應從養老產業需求出發,去規劃相應的金融服務。
(一)我國養老金融需求特點。由于養老制度不健全,我國的基本養老金收支缺口巨大,2011年收支缺口達767億元,周延禮在2017清華五道口金融論壇上預計,在未來5~10年中,我國養老金缺口大約是8萬億~10萬億元。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面臨的市場不僅僅是個人客戶,還有養老機構等企業客戶。他們共同構成了養老產業鏈條,并且呈現規模化發展的態勢,這就需要多渠道地發揮金融機構的資金融通作用。
一般來說,個人養老投資對長期、大額的資金需求較為突出,合作的穩定性強,客戶會在追求資金安全的基礎上,更加看重資金的流動性、金融價格和融資成本。相對于收益,他們更愿意和管理規范、口碑好的機構合作。由于老年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下降,且行動相對不便,所以他們很少追求創新型產品,而是更加看重金融服務的便捷性和可操作性。
我國的養老產業尚處在起步階段,養老金融投資周期較長、收益慢,大量養老項目還沒有實現穩定盈利,因此可承受的融資成本也不高。
(二)我國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發展現狀。在巨大的市場需求面前,許多商業銀行先后上馬養老金融項目,希望能殺入這片“藍海”。這些銀行逐步推出了專注于養老產業的金融產品。先后有17家國內上市銀行均針對個人客戶開辦養老金融業務,但暫時還沒有出現以養老產業為目標客戶的產品和服務。主要的業務內容包括:養老金相關業務、養老保險及理財產品、老年客戶綜合服務這三個大方向。
商業銀行的優勢在于發展歷史悠久、信譽好,比保險、基金等機構更容易獲得客戶的信賴。同時,商業銀行涉足社保基金、企業年金等方面的業務,早已成為受眾的長期合作方,累積了大量的客戶資源。
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根據客戶現實需求,初步建立了養老產品體系,包括四個方面的業務:一是養老金代發相關業務,提供資金管理、結算等基礎服務;二是推出定制產品,根據客戶現有養老資源開發專屬理財產品;三是根據客戶個性化需求推出增值服務,包括老年公益講座等,向非金融領域拓展;四是開展以房養老業務,實現空巢老人資產變現,安度晚年。
三、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發展對策
(一)組建養老金融業務核心團隊。建議采用事業部管理模式,組建直接對總行負責的養老金融中心,下設產品服務研發、營運管理、風險控制、人才梯隊建設等多個部門,形成一個完善的管理團隊。在區域市場,明確總行與支行的利潤分配機制,實行統一的預算管理、業績考核、風險管控,以此做到資源最優配置,逐步提高養老金融的運行效率。
養老金融業務的管理,需要有銀行、投資、風控和養老等方面知識素養的綜合型人才,所以在加強管理團隊建設的同時,還要加強相關人才的培養,注重吸收投資、稅務、遺產、房地產、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專業人才,形成強大的人才梯隊。endprint
(二)構建針對養老產業的多元化資金支持方式。商業銀行要密切關注養老產業相關的政策動向,支持養老領域影響力大、綜合實力強的龍頭企業,組建多層次的信貸產品體系,推出流動資金貸款、固定資產貸款、貿易融資等多種信貸模式。盤活商業銀行在服務網絡、信息化平臺、管理模式、金融服務等方面的現有資源,使資金精準服務于償還能力強的養老項目。同時要通過金融創新,酌情放寬抵、質押品范圍,形成覆蓋全產業鏈的金融支持體系。爭取國家相關政策,利用規模優勢開發養老金融產品。
(三)針對個人養老需求提供多層次、個性化服務。個人客戶需求比較多樣化,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客戶健康狀況、資金實力、現實需求等提供相應的服務。部分銀行集團具備了證券、保險、基金、信托、租賃等多種金融業務的全牌照,可以通過集團內部的資源整合,實現不同市場板塊之間的業務聯動,打造一站式服務體驗。隨著征信體系的不斷完善,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的應用,商業銀行可以便捷地獲知個人客戶的信用情況和經濟實力,這就為精準化地提供養老金融服務提供了抓手。應積極開發基于互聯網技術的金融產品,實現個人養老金融業務的高速增長。
主要參考文獻:
[1]蓋英文,孫慧妍.開發性金融支持養老產業發展的實踐分析[J].開發性金融研究,2016.1.
[2]蘇曉瑋,趙震宇.信貸支持吉林省養老服務業研究[J].行政與法,2016.8.
[3]史倢安.咸陽市金融支持養老服務業的思考與建議[J].西部金融,2016.8.
[4]周杰.商業銀行支持養老服務業的對策研究[J].經貿實踐,2016.4.
[5]瞿理銅.湖南省社區銀行發展現狀及其對策[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4.3.
[6]賀強.建立中國養老金融體系勢在必行[J].國際融資,2011.4.
[7]鄒宏.個人養老金融產品探析[J].銀行家,2012.6.
[8]喬蕾,郭秀君.淡馬錫與挪威全球養老基金經營管理的比較分析[J].新金融,2009.
[9]陳游.中國社會老齡化背景下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創新的機遇——借鑒美國經驗[J].現代經濟探討,2014.
[10]高新雅.商業銀行在養老金金融市場的發展機遇及應對策略[J].國際金融,2011.
[11]廖霏.我國商業銀行養老金融發展機遇和對策[J].上海交通大學,2014.
[12]夏玉梅.商業銀行養老金融業務四大問題待解[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