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東方
摘要:指出了古典園林所積淀下來的中國文化與藝術對現代園林的建造仍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與作用。探討了造園的重要手法借景的意義方法、內容及種類,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古典園林;借景意義;借景方法;借景內容;借景種類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4403
1引言
我國有著悠久的造園歷史,其發端可追溯到秦、漢時期,至唐代已臻于成熟,迄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造園的內容和藝術手法日益豐富。借景之意在于把形、色、聲、香上能增添藝術情趣、豐富畫面構圖的外界因素,引入到本景空間中,做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使景色更具特色和變化[1]。借景在園林造景中占有特殊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主要對造園中的借景手法進行探討,以期為現代造園與傳統造園手法的糅合和園林景觀建設提供參考。
2 借景的意義
“園雖別內外,借景則無拘遠近[2]”,明末造園家計成曾在《園冶》中說道。借景是為創造藝術意境服務的,對擴大空間,豐富景觀效果,提高園林藝術質量的作用很大[1]。
3借景的方法
大自然中可資因借的對象十分豐富,但需要進一步的修飾以免一些雜亂無章或是索然無味的實物引入景中,也就是“嘉則收之,劣則摒之”。
(1) 對賞景透視線的開辟,即對于賞景視線上的障礙物進行修理或是摒棄,譬如修剪遮掩視線的花木枝葉等。在園中建亭、臺、軒、榭,作為視景點,俯視、平視,抑或仰視景物,納煙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聳翠,看梵宇之凌空,賞平林之漠漠[2]。
(2) 對視景點高度的提升,將視景線越過園林的界限,取得俯視或平視遠景的效果。如在園中堆疊假山,砌筑平臺,建造亭、閣、樓等等,使登臨者目無所拘,心胸舒暢。
(3) 種植花草樹木,增香添色,招蜂引蝶,或看柳暗花明,或看霜葉紅紫。使之情景交融,更得游園樂趣。
(4) 借以虛景,常見如光影因借,四周景物于水中映射形成倒影,景物以一變二,上下輝映,增強景深,擴大空間。像“上下天光,一碧萬頃”便是極富詩意的寫照。
4 借景的內容
4.1借有形之物組景
園林中主要采用對景、框景、滲透等構圖手法,把有一定景效價值的遠、近建筑物、建筑小品,以至山、石、花木等自然景物納入畫面[1]。
4.1.1借山水
山水之樂,古今皆求之。例如位于西門彭家場的趙園,以一大池為主,其西南兩面周以游廊,綴以水閣。旱船在池南端,其前有九曲橋可導至池中小島。島西有環洞橋,園外水即自此入內。北有水軒之間,面臨小島。設計時運用院外活流進入池中,以較遼闊的水面與回廊、平岡相配合,并以院外虞山為借景引山色入院。還有諸如遠岫屏列、平湖翻銀、水村山郭等等皆是借山水之景所得的佳話。因此,在景觀設計中,可以巧借山水入畫,使園林空間得以延伸,同時為主景建筑增色添彩。
4.1.2 借花木
草木皆靈,植物是園林造園要素的主角。蘇北喬園可謂典例。其花木的配置以喬木為主,古柏重點突出,輔以高松、梅林。山坳水曲則多植天竹。庭前栽脂梅、叢桂,廳周蔭以修竹、芭蕉,花壇間布置牡丹、芍藥。因此類植物的配合,便有了芭蕉分綠,疏筠橫窗,天竹脂梅,蒼松古柏,交織成圖,相映成趣[3]。西湖十景也常為人頌。曾記得古人有這樣的句子:“明湖一碧,青山四圍,六橋鎖煙水”。將西湖風光一下勾勒出來了,這是煙水楊柳,是有拂水依人之姿的。所以,在園林造景中植以有特色的花木,定會更添靈氣。
4.1.3 借建筑
園林建筑是為滿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需求而產生的,其靈活性大,可說“構園無格[2]”。位于北京頤和園萬壽山的佛香閣建筑群,面對水勢壯闊的昆明湖,拾級臨登佛香閣平臺,向南眺望可借昆明湖湖心的龍王廟島、十七孔橋、廓如亭及遠處之長堤煙景;向西眺望,玉泉山塔和秀麗的西山景色盡收眼底,并以轉輪藏、五方閣為俯借對象。佛香閣建筑群背山面水,兼有東、西兩側長廊和其他建筑群之烘托,氣勢極其壯麗[1]。建筑通過借景的藝術手法,構成層次豐富的畫面,可以增加游人的視覺效果。
4.1.4借小品
造園小品作為園林空間的點綴,若獨具匠心,亦有點睛之妙。門窗洞墻之妙用在古典園林中則體現的淋漓盡致。蘇州拙政園云墻和“晚翠”月門,無論在位置、尺度和形式上均能恰到好處,自枇杷園透過月門望見池北雪香云蔚亭掩映于樹林之中,云墻和月門加上景石、蘭草和卵石鋪地所形成的素雅近景,兩者交相輝映,令人神往。而現代園林小品是園林中供休息、裝飾、照明、展示和為園林管理及方便游人之用的小型建筑設施。一般沒有內部空間,體量小巧,造型別致。添設園林小品既能美化環境,豐富園趣,為游人提供文化休息和公共活動的方便,又能使游人從中獲得美的感受和良好的教益。
4.2借無形之物組景
4.2.1借聲組景
自然界的聲音多種多樣,而園林中所需要的是能觸發情感、頤情養性的聲音。在我國古典園林中,遠借寺廟的暮鼓晨鐘,近借溪谷泉聲、林中鳥語,秋夜借雨打芭蕉,春日借柳岸鶯鳴,凡此均可為園林空間增添幾分詩情畫意。如寄暢園“八音澗”,其在澗底一側有“二泉”細流,在源頭、中腰及出口處水面擴大,水流在澗中盤曲跌落,琤琮有聲,使人仿佛置身深山幽谷。則將聲音納入園林,更會激發游園者的覽物之情,使園林設計更為立體。
4.2.2借時組景
春、夏、秋、冬等時令變化,雨、雪、霧、晴等氣候變化也都會影響到人的感受。如離宮中的南山積雪就是以觀雪景最佳,而煙雨樓的妙處則在青煙煮沸、山雨迷濛之中來欣賞煙波浩渺的山莊景色[4]。這種借助時令、氣候變化而賦予了詩的意境美的見解在《園冶》一書中也屢見不鮮。諸如“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暖閣煨紅,雪煮爐鐺濤沸”在時令或時間變化上常寄以情趣。故在園林中巧用以時,便可收獲更佳的園林意境。endprint
4.2.3借色組景
風、雨、雷、電等天文氣象景物和各種花木的花色、葉色,為我們提供了極妙的視覺享受。而夜景中對月色的因借在園林中受到十分的重視,如“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月色江聲”、“梨花伴月”都是借以月色而聞名。相對的,暮色也別有情趣。如避暑山莊在西山近湖處設“錘峰落照”亭,居此可領略夕陽抹金,可謂匠心獨運。除此之外,天空中的云霞也是極富色彩和變化自然景色。如避暑山莊中之“四面云山”、“一片云”、“云山勝地”、“水流云在”四景,云霞變換,使其添色頗多。隨著季節的變化,花木隨之呈現不同的色彩,從嫩柳桃紅到草木皆蔭再到楓林紅葉最后到白雪紅梅,皆成景趣。
4.2.4借香組景
芳香,自古便是君子所好。在造園中,利用植物散發出來的幽香以添游園的興致,別有一番滋味。古典園林池中每喜植荷,除取其形、色的欣賞價值外,尤貴在其夏日散發出來的陣陣清香,沁人心脾。拙政園的“荷風四面亭”便是借香組景的佳例。園中部坐落一小島,四面皆水,荷花亭亭凈植,岸邊柳枝婆娑,亭單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聯:“四面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佳景合香,怎能不使人流連忘返。
5借景的種類
園林借景因其方法不同可分為多種。其作為一種理論概念提出來,始見于計成在《園冶》中分類,有近借、遠借、鄰借、互借、仰借、俯借、應時而借。造園者要巧于因借,做到臨機應變,景到隨機,無拘可牽。
5.1近借(鄰借)
將近處之景組織入園。鄰借的依憑是周圍的環境,一切成景之物皆可用。如“一枝紅杏出墻來”的蘇州滄浪亭,一枝紅杏隔墻而現,活潑生動地借此表達了關不住滿園春色。
5.2遠借
將遠處之景組織入園。所借之物可以是山水、花木、建筑等??沙浞掷脠@內的有利地形,開辟視線,亦可堆小山疊高臺。如位于頤和園的“湖山真意”,遠借西山為背,日落如霞,美輪美奐;再如蘇州的滄浪亭的看山樓,遠借上方山的嵐光塔影,極目遠舒,心境為之一暢。
5.3互借
將兩園之景相互資借?!拔骱啊北銥榈淅?,其于湖四周秀有蘇堤春曉、曲苑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巷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云、南屏晚鐘、三潭印月,各擅其勝,又能混為一體,實屬美景妙境。
5.4仰借
將峰巒塔寺等納入園中。仰視之物定高于己位,望者必生敬畏之意。中國古典建筑多為橫向分布,而塔寺為莊重者則縱于天地。如承德避暑山莊外東、北兩側依山建塔寺,由山莊仰望,其形愈發巍峨,使山莊內也平添莊嚴氣息。
5.5俯借
憑園中高處俯觀外景。名勝覽地于觀景點常常立亭。如桂林的疊采山,其為鳥瞰桂林整體風貌的最佳觀景點之一。其以山腳起至山腰再至山頂三個不同高度的地方建造了三座形狀各異的亭,則為游人依次領略桂林風光的視覺盛宴拉開了序幕。
5.6應時而借
借時帶來的景色之變。善用季節與時令的景色變化,則會為園中更添神韻。如拙政園的“聽雨軒”,庭院栽植芭蕉,每逢落雨,便有“夜雨芭蕉,似鮫人之泣淚”,其境不可謂不美。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則是在秋光的映襯下,使得園內開闊出一種宏大的場面。
6 結語
中國的造園藝術,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為最終目的和最高目的。借景之借并非主外之別,而在于相互融合。而園林借景所融合的不僅僅是景致,還蘊含了一個民族的歷史、經濟、政治、文化。因此,在現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園林的建造應在與時俱進的同時不忘初心。
參考文獻:
[1]杜汝儉,李思山,劉管平.園林建筑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1.
[2](明)計成.園冶[M].李世葵,劉金鵬編選.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陳從周.園林談叢[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82.
[4]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5]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中國園林藝術[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