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軍萍+宋志云
摘要: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于2013年春季對從河南引進海棠實生苗進行了栽培試驗,通過4年多的引種栽培試驗研究,結果表明:海棠在荒漠區表現良好,成活率高,抗性強,栽培管理簡單,園林綠化效果突出,是一種適合在武威地區推廣應用的優良樹種。
關鍵詞:海棠;武威地區;引種;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68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07002
1引種地自然概況
試驗區國家林業局甘肅瀕危動物保護中心位于武威市涼州區騰格里沙漠邊緣,該地區氣候類型屬典型的溫帶半荒漠大陸性氣候。全年日照時數為3246.7 h,年均太陽總輻射為641.84 kJ/cm2。熱量資源豐富,溫差大,年均氣溫9.9 ℃,極端最高溫38.5 ℃,最低溫度-29.5 ℃;氣溫日較差大,最高達29 ℃。年均降雨量139.9 mm,年平均蒸發量2486 mm,相對濕度40%,干燥度18.98,屬極干旱地區。無霜期145 d,風災和凍害較為頻繁。地表形態主要有新月形沙丘和沙丘鏈,丘間低地較平坦,占總面積的46%。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海拔1500 m。天然植被主要有沙生針茅、蘆葦、堿蓬、沙蒿、荒漠風毛菊、苦苣菜等。引種試驗地土層淺,鹽堿大,易板結,土壤全氮0.057 mg/kg,全磷0.047 mg/kg,全鉀0.219 mg/kg,pH值8.2。
2材料和方法
于2013年4月從河南省鄢陵縣引進3年生西府海棠1000株、北美海棠100株、紅寶石海棠100株,在試驗區進行栽植試驗研究。
2.1苗木種植
試驗地選取地勢平坦、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地塊作為種植地點,早春對試驗地進行深翻、平整[1]。栽植密度為1.2 m×1.5 m,栽植前挖40 cm×50 cm的定植穴,每穴施入農家肥0.5 kg。栽植時按照掘苗標記陽面方向繼續朝陽面栽植,并略高于地表,栽植后進行覆膜,并及時澆水。
2.2撫育管理
栽植當年,對海棠苗木一般不進行追肥,重點注意澆水保墑,防止苗木缺水死亡。根據氣候情況每年澆水5~6次,澆水時要保證澆透水,為防止苗木徒長造成第二年抽條,9月下旬開始控水控肥[2]。3月下旬對苗木噴施一次石硫合劑,防治越冬的病蟲卵等,植株生長期根據實際情況,按照“防早、防少、防了”的方針,及時噴施農藥進行防治。
2.3物候觀測
本研究對引進栽植的3種海棠進行了系統的物候觀測,觀測結果如表1。
觀測結果顯示:3種海棠在試驗區均是4月上旬葉芽開始膨大,5月上旬至5月中下旬為花期,花期持續15~20 d,果實到10月上旬才成熟。根據資料顯示,3種海棠在試驗區的萌芽期、開花期及果熟期均較引種地晚10~15 d[3],但苗木生長狀況良好,亦能安全越冬。
2.4應性和抗逆性試驗
從表2可以看出,3種海棠在試驗區有較好的適應性,試驗中對苗木越冬除了采取秋季控水控肥,再未采取其他措施,苗木未出現抽條及凍死現象,說明3種海棠抗寒性均較強。
性。同時,經過4年的引種試驗發現,3種海棠長勢均良好,病蟲害少,有較強的抗病性。
3結語
經過4年多的引種試驗,初步得出如下結論:西府海棠、北美海棠和紅寶石海棠這3種海棠均有很好的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性[4],在武威荒漠區生長狀態良好,表現出了較好的適應性,適宜大面積引種栽植;3種海棠均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花色最為絢麗的屬紅寶石海棠,適應性和抗逆性最好的屬西府海棠。目前,在北方荒漠區園林綠化中采用海棠作為景觀樹種,園林綠化效果突出,3種海棠均是適合在武威地區推廣應用的優良樹種。
參考文獻:
[1]陳忠.哈爾濱地區觀賞海棠引種栽培及繁殖技術[J].農學學報,2014(11).
[2]于紅巖,王宇,唐世勇.觀賞海棠新品種-亞斯特[J].北方園藝,2012(4).
[3]李全紅,尚玉萍,李良安.河南海棠在鄭州地區的引種試驗初報[J].河南林業科技,2014(2).
[4]湯偉權,翟曉鷗,李文娟.觀賞海棠在寒地的引種栽培及繁育技術[J].防護林科技,2013(4).
[5]陳秀君,劉莎,觀賞海棠的喬氏栽培技術及其應用[J].綠色科技,2014(9).
[6]黃曉霖,吳自光,彭曉娟,等.沂州海棠繁殖培育技術[J].綠色科技,2012(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