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榮
[摘 要]閱讀教學倡導一課一得。所以,語文教學就應強化當堂檢測環節的實施,讓教師能夠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歷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具體在教學中應做到:對應教學目標,強化當堂檢測的針對性;契合認知規律,強化當堂檢測的多樣性;注重反饋指導,強化當堂檢測的后續性。
[關鍵詞]閱讀教學;當堂檢測;針對性;多樣性;后續性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67-01
為增強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益,很多教師會在課堂行將結束之際,安排一些檢測環節,旨在了解學生課堂學習情況,達到鞏固認知、提升能力的妙用。但縱觀不少教師的當堂檢測,仍存在著盲目隨意、形式單一等弊端,導致當堂檢測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形式。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認為閱讀教學中的當堂檢測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對應教學目標,強化當堂檢測的針對性
任何一篇課文都有著獨特的教學價值和訓練側重點。這就意味著當堂檢測的內容決不能盲目隨意,而要緊扣當堂教學的訓練重點,指向學習的核心目標。除此之外,當堂檢測的內容還應注重學生對方法的掌握,從偏重文本信息資源的低端層次向語文核心能力的訓練邁進。
如在教學《說勤奮》一文時,由于是學生接觸的第一篇說理文,教師將教學目標定位于:(1)結合課文內容,了解說理文的論點、論據和論證等相關概念;(2)深入分析課文中的兩個案例,感知事例對于表達中心論點的作用;(3)感受作者對事例的選擇方法,學會選擇典型事例來證明自己觀點的方法。針對這些教學目標,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檢測題型:(1)說理文一般可以分成三個部分:
、 、 。(2)《說勤奮》一文,作者蘊藏在文中的觀點是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作者先后選擇了 、 兩個事例加以證明。(3)說理文事例的選擇,必須要注意 。(4)如果讓你再選擇一個可以論證課文中心論點的事例,你會選擇 (誰)的
(事情)。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緊扣文體特點,緊扣課堂教學目標,讓當堂檢測的題型凸顯了課堂教學的核心訓練點,引領學生從教材課文中跳出來,走向語文能力的發展。
二、契合認知規律,強化當堂檢測的多樣性
在新課改背景下,閱讀教學的檢測應呈現出更加多元和開放的質態。從檢測的范疇來看,可以是指向全體的集體檢測,可以是取長補短的小組檢測,也可以是相互幫扶的同位檢測。從檢測的形式來看,可以將傳統的寫改變為聽、背、說、做,從而激活學生的多重感官,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
如在教學《春聯》一文時,筆者所設定的教學目標是:根據課文中羅列的一些典型春聯,掌握春聯字數相等、詞性相當的特點,并能在朗讀的過程中感受春聯的音律之美。筆者在設計這節課的當堂檢測題時,就緊扣學生的興趣點,借助豐富有趣的活動對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檢測。首先,筆者將學生分成四人合作小組,并給他們一個信封,讓他們在合作中將原本零散的上下聯,重新組合成四副完整的春聯;然后,組織學生大聲誦讀春聯,并根據春聯的內容思考不同的春聯送給誰最合適,并說說自己的理由。
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既對春聯的特點進行了認知,也能始終保持著一顆興趣高漲的心參與到學習中,達到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三、注重反饋指導,強化當堂檢測的后續性
當堂檢測是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對學生當堂的學習內容進行檢測和排查。但這種檢測絕不能一查了之,還要針對具體的檢測結果,強化后續的跟蹤與反饋。尤其是對那些沒有掌握的學生,教師還應從他們的錯誤原因入手,進行針對性地輔導,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如《莫泊桑拜師》一文的第一課時教學,教師除了教學生字詞之外,還將感知莫泊桑三次拜師求教的過程的構段方式作為教學重點。教師分別引領學生從三次拜師的原因、指導內容和最終結果三個維度,對課文內容進行感知。很多學生將三次拜師的經歷看成是一個割裂的單獨部分。事實上,莫泊桑的三次拜師求教,前一次的結果就是后一次拜師求教的起因,三次經歷是環環相扣、循環往復的。在當堂檢測環節中,不少學生沒有真正了解文本這一結構設置的特點和精妙。教師并沒有就此放過這一可貴的資源,而是在檢測之后注重后續的反饋與幫助,再次引領學生深入到文本中,感受幾次拜師求教經歷的交接環節,從而讓學生真正意識到第一次的“一無所獲”正是莫泊桑再次請教福樓拜的重要原因。
當下閱讀教學倡導一課一得,即根據課文的特質和學生的內在需要,每節課確定一個訓練的核心。所以,我們的語文教學應強化當堂檢測環節的實施,讓教師能夠在了解反饋信息的基礎上,歷練學生的語文能力,從而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高效發展。
(責編 劉宇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