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紅+臧旭+徐玲玲



摘要:共同配送作為一種高效的配送模式,是經過長期的發展和探索優化出的一種追求合理化的配送形式,對降低農資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保護生態環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針對以企業為主體、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共同配送中心為主體的3種農資共同配送模式成本分攤模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結合農資企業實際情況進行配送模式決策,考慮不同配送模式下的成本結構、成本分攤情況,在追求最低成本的前提下實現農資物流配送效益。最后通過算例分析,驗證了以共同配送中心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的經濟效益最大化。
關鍵詞:農資;共同配送;配送模式;成本分攤模型;配送效益
中圖分類號: F25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0-0352-03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農資電子商務快速崛起,實現了實體經濟與網絡經濟的融合發展。人們現代消費方式快速升級,衍生出大量的農資配送需求。高頻率、小批次成為農資物流配送的主要顯著特點[1],為了及時滿足客戶的消費需求,高額的物流配送成本成為阻礙農資配送發展的瓶頸。降低農資物流配送成本已經成為企業主要的競爭優勢,為了實現企業經濟效益和服務效率的統籌兼顧,農資共同配送模式應運而生,而選擇合理的共同配送模式成為企業舉足輕重的重要抉擇[2]。共同配送是配送合理化最先進的方式之一,其目的是通過集中配送,提高產品的配送效率[3]。針對生鮮農產品網上超市物流配送模式進行了選擇分析,利用層次分析法、平衡計分卡對物流配送模式進行選擇評估,提出了基于信息共享的共同配送模式以及基于長期合作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等[4]。王志玲利用決策法選擇面向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模式,提出了廠家直送物流模式、自建物流模式等9種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模式[5]。傅忠寧將國內外開展共同配送的經驗和案例充分發掘和整理,歸納出清晰的現有的共同配送模式結構[6]。Burns等在研究中對比了采用共同配送和直接配送2種策略下產品到消費者的總成本,結果顯示,共同配送模式下成本大大降低[7]。Benjamin在研究中對單一產品、多個供應點和多個需求點的生產配送網絡進行了研究,用非線性規劃的方法構筑了運輸方式的選擇對運輸成本影響的模型[8]。
共同配送起源于1961年美國哈靈頓倉儲服務公司,該公司將幾個公司的需求訂單整合一個整車運輸發往同一個地方,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在當時這被稱為庫存整合。現在共同配送是指為了降低配送成本、提高配送效率、實現配送合理化的配送方式,是將某一個區域的貨物按照分類及特點實現統一配送的運送方式[9]。從社會效益角度來講,通過共同配送可以減少車輛流量,減輕城市交通負擔,減少廢氣排放,保護生態環境。對于企業來講,通過共同配送能夠降低企業物流配送成本,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實現企業經濟效益。本研究旨在通過分析不同農資共同配送模式成本模型,結合企業選擇出最合理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
1 農資共同配送模式
1.1 以企業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
如圖1所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資配送模式就是在眾多企業中選出一個合適的企業作為物流配送企業,由它實現產品的分類,然后利用企業自身的物流資源將類似的產品集中配送到需求點。由于是企業自營的物流配送,其對供應鏈各個環節的控制能力較強,反應快速、靈活。但由于企業資源有限,配送模式規模有限,導致物流配送的專業化程度較低。
1.2 以第三方物流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
如圖2所示,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交易雙方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業務委托給第三方來完成的一種配送運作模式。企業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設備等,可以節省企業資源,提高物流專業化程度。但由于企業將物流配送服務外包,導致企業不能直接控制產品物流,不能保證供貨的準確和及時。
1.3 以共同配送中心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
如圖3所示,企業共同商榷,最后在合理的位置,建立合理數量的共同配送中心,企業在接到需求訂單后,先將產品集中到共同配送中心,經過分揀,配送中心將一個地區的產品集中在一起進行配送。實現共同配送可以減少社會車輛總量,減少鬧市區卸貨妨礙交通的現象,改善交通運輸狀況;通過集中化處理,提高車輛的裝載效率,節省物流處理空間和人力資源,實現社會資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
2 農資共同配送模式成本模型
共同配送模式均實現了農資產品的高效配送。由原來的獨自運輸到集中運輸,大大地減少了車輛的無效運輸,節省了運輸成本,保護了環境效益。最大的差別就是,由于產品需求量以及距離造成的物流配送成本上的差異。下面將對3種模式的成本進行綜合分析。
2.1 以企業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的成本模型
在電子商務發展初期,由于產品銷售額不大,生產企業自身的物流資源能夠滿足自身物流配送的需求,則生產企業間會選擇其中一家作為核心企業完成農資的物流配送服務。
本研究僅僅考慮存在A、B、C等3家供應商企業,1、2、3、4等4個需求點。在現實情況中,則可以根據相關實際情況作出調整。假設選擇企業B作為核心企業承攬3家農資企業的產品配送物流。最后由企業B配送至各個需求點。
且由于企業B承擔起企業A、C的運輸作業,則企業A、C應支付給企業B一定的費用。假設傭金費率c為單位質量產品單位運輸距離的傭金,則應付給企業B的傭金為
綜上所述,以生產企業為主體的共同配送模式下的運輸配送成本統計為
2.2 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的成本模型
隨著電商的迅速崛起,產品需求數量不斷增加。生產企業自身的物流運輸資源已經不能夠滿足農資的消費需求。生產企業為了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從而選擇將物流配送服務外包給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
本研究只考慮A、B、C等3家生產企業,1、2、3、4等4個需求點。假設3家生產企業通過商榷同時選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企業O進行產品的物流配送。則全部的物流成本由企業O承擔,其運輸成本為endprint
其中:運輸費率t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單位質量產品單位運輸距離的運輸費用;lao為企業A到企業O之間的距離;lbo為企業B到企業O之間的距離;lco為企業C到企業O之間的距離;qao為企業A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qbo為企業B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qco為企業C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lo1為企業O到需求點1的距離;lo2為企業O到需求點2的距離;lo3為企業O到需求點3的距離;lo4為企業O到需求點4的距離;qo1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1的配送量;qo2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2的配送量;qo3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3的配送量;qo4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4的配送量。
由于企業選擇物流服務外包,則應該承擔一定的費用。假設支付率c為單位運輸距離單位質量產品生產企業應支付給物流公司的費用,則支付成本為
綜上所述,以生產企業將物流服務外包給第三方物流公司負責的共同配送模式下產品的運輸配送成本統計為
F=W+Zo。
(8)
2.3 以配送中心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模式的成本模型
生產企業通過建立共同的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資源,統籌一定范圍區域內的產品需求,合理安排運輸車輛,優化運輸路線,實現物流體系的經濟效益。考慮到配送中心的成本因素,在考慮優化配送體系的同時要兼顧經濟要素。通過產品的共同配送,可以減少車輛的使用,優化運輸路線,實現一次運輸滿足多個需求點的產品需求,降低運輸成本。但同時在配送中心的建造成本、運營成本的約束條件下,并不是配送中心數量越多越好,只有將配送中心的數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才能實現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的雙贏。
通過建立配送中心成本模型,擬定存在一定數量的供應點(A、B、C)以及一定數量的需求點(1、2、3、4),通過建立一定數量的共同配送中心O(1個),來向其所覆蓋的需求區域配送產品。共同配送中心的成本構成包括運輸成本、建造成本、管理成本。其運輸成本為
其中,運輸費率t為第三方物流企業單位質量產品單位運輸距離的運輸費用;lao為企業A到企業O的距離;lbo為企業B到企業O的距離;lco為企業C到企業O的距離;qao為企業A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qbo為企業B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qco為企業C到企業O之間的產品需求量;lo1為企業O到需求點1的距離;lo2為企業O到需求點2的距離;lo3為企業O到需求點3的距離;lo4為企業O到需求點4的距離;qo1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1的配送量;qo2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2的配送量;qo3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3的配送量;qo4為企業O到產品需求點4的配送量。
假設共同配送中心的建造成本與配送量成正比,且不考慮配送中心成立位置不同地價的差異。h為配送中心單元配送規模所需的成本,則農資共同配送中心的建造成本為
假設農資共同配送中心的管理成本同樣也與配送量成正比,v為配送中心單元配送規模所需的管理成本,則農資共同配送中心的管理成本為
配送中心的總成本為
3 算例分析
本研究列舉分析的算例對象為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面向相同消費者的3家農資生產企業。生產企業、需求點及第三方物流企業擬定建立的共同配送中心位置坐標如圖4所示。
生產企業的產品銷售量與各個消費地產品需求量以及物流配送率、傭金率等相關數據數值如表1、表2所示。
企業物流配送費率為9.32元/(km·kg),第三方物流企業物流配送費率為5.57元/(km·kg),配送中心物流配送費率為5.35元/(km·kg);企業配送傭金率為0.7元/(km·kg),第三方物流企業傭金率為0.8元/(km·kg),配送中心建造費率為12.3元/kg,配送中心管理費率為16.7元/kg。因此,以企業為主體的共同配送模式總成本為433 618.48元,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的共同配送模式總成本為 363 260.46元。在選擇第三方物流企業的時候,雖然大大降低了配送費率,但由于需要支付大量的服務費用,會使得成本增加,所以在進行配送模式選擇時,應充分結合企業情況進行成本模型分析。以建配送中心為主體的共同配送模式總成本為245 077.3元。根據哈爾濱市產品生產企業的產品銷售量以及各供應點和需求點的坐標分布情況,通過共同配送成本模型可以得出通過建立配送中心的配送模式總成本最低。
4 結論
本研究通過建立以不同對象為主體的農資共同配送成本模型,即以企業為主體、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以共同配送中心為主體的共同配送模式。結合農資企業的具體銷售情況,以成本最低為目標進行共同配送模式選擇。
為了簡化模型,本研究只考慮A、B、C等3家生產企業,1、2、3、4等4個需求點。結果表明,在一定條件下,企業選擇建立配送中心總成本最低,下一步可以深入研究多個生產企業以及配送點,在建立共同配送中心時如何確定合理的數量以及選址。同時還可以結合低碳物流,建立物流配送成本最低、碳排放量最低的多目標物流配送模型,實現共同配送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籌兼顧。
參考文獻:
[1]韓麗娟.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研究[D]. 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2]閆 黎. 中小制造企業共同配送模式研究[D]. 鎮江:江蘇大學,2010.
[3]袁婷婷. 共同配送下淮安市農產品配送中心選址研究[D]. 南京:南京財經大學,2016.
[4]張曉麗,王 東. 面向電子商務的物流配送模式設計方案[J]. 計算機應用與軟件,2011,28(10):146-148,205.
[5]王志玲. 從大數據時代看電子商務物流配送發展趨勢[J]. 品牌研究,2015(4):27-28.
[6]傅忠寧. 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與實施對策研究[D]. 長春:吉林大學,2005.
[7]Burns L D,Hall R W,Blumenfeld D E,et al. Distribution strategies that minimize transportation and inventory costs[J]. Operations Research,1985,33(3):469-490.
[8]Benjamin J. An analysis of mode choice for shippers in a constrained network with applications to just-in-time inventor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1990,24(3):229-245.
[9]產 娟,韓永生,劉彥平.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與系統架構設計研究[J]. 城市觀察,2013,26(4):109-1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