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著平
摘要:指出了加強森林資源的保護、全面推進森林生態化建設是新時期我國林業政策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世界各國在發展林業的過程中的現實需求。在當前我國林業不斷發展并且林業發展方面相關制度逐步完善的情況下,基于森林生態化建設的現實需求,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逐步被提出,成為焦點問題,對森林生態化建設產生著一定的影響。將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分析與解讀,希望能夠為我國現代林業的穩定發展提供相應的價值參照。
關鍵詞: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7)21014502
1引言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具體來說就是在對生態環境進行保護的基礎上為了能夠對相關損害形成的利益關系進行適當調整的制度形式。在生態保護工作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能夠發揮出有效的激勵作用。因此要想促進我國森林生態化建設和發展,實現對森林資源的優化經營、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達成,就應該在現代林業條件下嘗試構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促進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為我國生態建設事業提供相應的支持和輔助。
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進行系統的研究和分析,發現其主要指在開發森林資源、探索森林生態保護的過程中借助經濟手段對參與森林生態保護的個體或組織實施有效的激勵,希望能夠借助森林生態建設促進生態系統功能作用的發揮,避免市場失靈狀態下對森林生態效益的維護產生不良影響,真正在促進社會公平的基礎上實現環境保護效益和生態建設效益的雙贏[1]。
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就是針對以上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概念提出的制度體系,致力于通過森林生態保護實現保護生態環境、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的目標,并且在具體操作實踐中不斷對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分配關系進行適當的調整,以期能夠發揮出內化經濟激勵的重要作用,促使我國森林生態進入到新的發展層次。
可以說,從森林生態建設角度進行分析,在構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的過程中,正是由于森林生態效益能夠產生公共產品,并且公共產品表現出明顯的外部特性,不受到市場機制的約束,所以才需要借助補償機制和措施對公共產品的形成實施適當的激勵,進而全面推動森林資源的持續穩定發展。
3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基本運行現狀
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初次探索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研究,研究起步時間相對較晚,整體研究時間不長,并且針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研究在近幾年才開始得到重視,所以在實際運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一定的問題,對森林生態化建設產生了限制性影響。縱觀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現狀,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尚未明確定義
現階段,尚未針對制度內涵進行明確的限定,并且在實際操作方面也無法構建完善的工作體系,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完善和制度保障作用的發揮產生了明顯的限制性影響[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現階段我國研究者尚未針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形成明確、統一的理解,在研究中針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做出的限定也不盡相同,并且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概念在促進制度建設和完善方面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的限制,甚至可能會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落實和實施產生消極影響。
3.2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相對缺乏
在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進行落實和執行的過程中,資金問題的存在對生態建設工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也限制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工作的穩步推進,限制了整個激勵機制作用的發揮。在我國現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體系下,補償資金主要靠政府財政扶持,在政府財政支撐力度不足的情況下,極易出現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不足以滿足現實需求的情況,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落實和森林生態化建設的穩定發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難以順利促進森林生態效益價值目標的實現。
3.3監督管理體系和法律規章制度不夠健全
現階段,隨著我國政府部門日漸加強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和執行的重視,在這方面也進行了適當的探索。但是縱觀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落實基本情況,由于監督管理體系和相關法律法規不夠完善,無法發揮出行政監管和法律監管的重要作用,造成部分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難以得到有效的貫徹落實,森林生態化建設流于形式,不僅嚴重威脅我國森林生態建設工作的開展,也不利于森林生態建設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獲取,對我國森林事業的穩步發展產生了一定的限制性影響[3]。
4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措施
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設涉及到多方面的內容,新時期在全面把握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現實需求的基礎上,應該針對具體的問題探索相應的優化和完善措施,促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貫徹和落實,真正為森林生態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保障,促使我國森林事業呈現出協調發展狀態。
4.1加大政府部門支持力度
在當前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落實情況下一般會為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目標的實現提供有效的支撐,所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往往表現出一定的公益性特征,并且生態效益補償的外部性相對較為明顯。基于此,針對當前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和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應該進一步提高政府的支持力度,即政府部門應該深化認識自身在扶持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和落實方面的責任和義務,進而在全面把握現實工作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相應的措施,以期能夠循序漸進的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在政府的支持下爭取取得理想工作成效。在具體工作實踐中,一方面,政府應該結合我國基本情況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進行設定,提高激勵能力[4];另一方面,政府也需要結合發展需求對相關法規制度進行適當的健全和完善,進而從法律角度促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力度的逐步提高。這樣就能夠在政府的支持下促進各項制度的落實,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完善和執行提供堅實的保障。endprint
4.2拓展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渠道
在傳統的工作體系中,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往往需要政府財政撥款,資金不足情況相對較為明顯。所以為了改善這一基本情況,促進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完善,還需要從多角度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渠道進行拓展延伸,促進補償資金整體數量的增加,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建設和完善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確保激勵作用能夠得到進一步凸顯[5]。首先,國家應該逐步加大政府財政扶持力度,給予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更多的資金支持,提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實際效果。其次,開辟多元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獲取渠道,如稅收方式、國債方式以及向社會籌措資金的方式等,這樣就能夠將全社會帶入到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建設和完善工作中,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作用的發揮創造良好的條件,切實加快我國森林生態化建設進程。
4.3構建健全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監督管理機制
在嘗試建設、完善和落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過程中,監管機制的完善是較為重要的內容,只有不斷探索監管機制的完善,進一步增加監管力度,才能夠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穩定運行提供相應的保障。所以結合現階段我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監管機制不足的情況,新時期在探索構建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過程中,需要嘗試建立健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監管機制,借助有效的監督促進制度建設的逐步深化,爭取創造出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6]。同時,在監管機制的作用下,相關工作人員也需要注意對補償方法和補償情況進行系統的劃分,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落實夯實基礎。
5結語
在我國發展森林事業的過程中,嘗試構建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并與時俱進地結合現實需求進行改革和創新,對于我國森林生態化建設和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能夠逐步改善我國森林生態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森林生態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提供有效的支撐。
參考文獻:
[1]林修鳳,劉偉平.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改革思路[J].林業經濟問題,2016,36(1):29~35.
[2]梁增然.我國森林生態補償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中州學刊,2015,219(3):60~63.
[3]余養華.關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探討[J].低碳世界,2015(25):275~276.
[4]裴挺國.淺談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J].中國科技投資,2016(16):234~236.
[5]李鑫,李占勇,康偉平.彰武縣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制度面臨問題及對策[J].農民致富之友,2016(9):206~206.
[6]江紅.關于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探討[J].綠色科技,2016(6):108~1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