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濤
摘要: 根據新工科建設人才培養要求,結合國內外知名高校的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特色專業的實踐實習活動的最新探索成果,本文提出了1+1+N的面向新工科建設的IE本科實習創新模式。該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企業為主導、以結果為導向,重在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快速學習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talent training requirements for new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mbining with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of practice activities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E) specialty student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1+1+N innovative mode of IE undergraduate practi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engineering. The model takes student as the object, takes business as the leading, takes the result as the orientation, and focuses on stimulating and improving students' creativity, quick learning ability and the ability solving practical problems.
關鍵詞: 新工科;工業工程;生產實習
Key words: new engineering;industrial engineering;production practice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4-0213-03
0 引言
工業工程是一門對各種綜合系統進行設計和優化,以提高系統效率和效益為目標的綜合性工程技術。工業工程的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在國內外知名高校的IE本科人才培養中,生產實習(以下簡稱“實習”)是必不可少的環節[1,2]。然而,隨著我國“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的實施,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為特點的新經濟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國內知名高校的專家和學者提出了新工科建設計劃[3],并形成了復旦共識[4]、制定了北京指南[5]和天大行動[6]。
新工科建設的基本內涵之一就是新模式[3-6],也就是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此,IE本科人才培養,特別是生產實習同樣需要模式創新。正是在這個需求背景下,本文提出了IE本科實習的1+1+N的創新模式。
1 IE本科實習1+1+N創新模式
針對新工科建設對IE人才培養的要求,作為省級和工信部IE人才培養特色工程,IE課題教研組與長期合作的知名企業一起對過去十多年的學生實踐和實習工作進行了認真思考和經驗總結,同時借鑒國內外知名高校的IE實踐實習教育的最新探索成果,提出了1+1+N的面向新工科建設的IE本科實習創新模式,如圖1所示。
在本文提出的“1+1+N”模式中,第一個“1” 是指1個共同愿景,即實現IE價值,實現IE為組織優化流程、改善管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價值。第二個“1” 是指一個公司平臺,通過集團總部、分公司、各個事業部及其各個業務部門為IE學生提供實習機會,而參與實習的學生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為企業創造價值。這里的“N”是指N個高校,考慮到各個高校的IE專業各具特色,例如有的學校IE專業具有機械工程背景,有的高校則設置在管理學院,還有的高校具有礦業或者包裝工程背景等等,由此帶來的IE專業的課程開設和培養方案的差異恰是各個高校的IE專業的優勢所在。同時,考慮到IE是管理改善和管理優化的方法和技術,IE價值的實現需要借助于通過具體的業務,例如依托質量管理業務改善產品質量,為了拓展不同高校IE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不同高校的IE專業的教師提供一個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因此,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吸引不同的高校加入,使不同特色的IE學生一起實習,可以實現多方共贏。
1.1 選題與團隊組建
圍繞一個實際問題、組建一個項目團隊和N種知識與技能是本文提出的創新實習模式的“1+1+N選題與團隊組建”機制。IE專業實習致力于解決企業運營和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而這些實際問題的提出者可以是集團總部,可以是分公司、事業部或其各個業務部門,也可以是某個車間、生產線甚至是行政辦公室,甚至是實習學生,題目和要求匯總至企業的IE(或精益生產)部門,企業根據擬解決問題的輕重緩急,綜合考慮參與實習的學生的實際情況,展開項目和實習生的雙選活動,與此同時,參與實習的學生組建團隊。
考慮到IE本科的實習往往集中在暑假或者寒假,組建團隊需要充分考慮在一個半月左右的時間完成項目任務,團隊以4-6人為宜,同時鼓勵跨學校組建團隊。團隊組建需要充分考慮項目的任務對成員技能的要求,例如某些項目會需要編程,有的項目需要具體產品工藝、材料等方面的專業知識,這些知識構成了團隊成員的N種知識和技能架構。
1.2 導師結構與實習管理
“1+1+N”同時也是IE本科實習的導師結構模式,這里的第一個“1”是一個企業導師,企業導師應該由具有豐富經驗的IE工程師或者精益工程師擔任。第二個“1”是一個高校導師,高校導師可以充分發揮其在理論、方法、工具熟練掌握上的優勢,為具體問題的解決提供指導。項目所依托的業務部門甚至生產線的工程師可以為項目小組提供技術、工藝、材料等方面的指導,同時項目改善方案的可行性論證和實施效果評估也離不開不同工程師的參與。endprint
指導老師主要指導學生項目開展前的問題提煉、團隊組建、項目范圍界定、明確項目任務和量化項目目標,以及項目執行中的問題剖析、技術方案制定、進度控制、報告撰寫等。如前所述,IE本科實習往往安排在暑期或寒假,實習學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公司外住宿、學校住宿或者企業宿舍住宿靈活選擇。企業指導老主要負責問題分析、數據采集、方案論證等方面的指導,高校指導老師主要負責離線工作期間的數據分析、方案制定等方面的指導,現場工程師以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和方案論證和實施為主。此外,每個團隊每周至少集中匯報1-2次,所有指導老師共同參與討論當前進展、遇到的困難以及下個階段的重點等,這樣不但可以保障本小組的項目任務的順利完成,還可以促進不同項目小組的同學之間、不同學校的同學之間、不同學校的指導老師之間以及高校指導老師和企業的指導老師和工程師之間的相互學習。
1.3 1+1+N實習模式體現新工科建設要求
IE本科實習的1+1+N的模式是為對新工科建設的對IE人才培養要求的一種回應,它較好地滿足了新形勢下IE實踐教學改革的需求,這種創新的1+1+N的實習模式體現了:
①新工科發展中的“新的實習范式”的要求,同時形成了新型的“工程教育共同體”;
②以實際項目為載體、以實施效果為導向的實施組織,體現了新工科的“面向產業需求”的要求;
③實際問題的解決不僅用到基礎IE的方法和工具,還用到專門的專業領域的知識,這就要求學生快速學習和掌握新的知識和技能,體現了新工科“更新人才知識體系的”要求;
④給予實習學生較大的自由選擇實習項目的機會,甚至可以自由提出探索類的研究項目,體現了新工科“體現學生志趣”的要求;
⑤企業以及不同高校之間教師、工程師和專家協作指導,體現了新工科“企業-高校人才交流”的要求。
2 1+1+N實習績效評比機制
“1+1+N”同時也是IE本科實習的績效評價和評比機制,這里的第一個“1”是一個會場,即所有參與實習的小組同一會場匯報成果和接受評估;第二個“1”是一個原則,即在同一評價準則下對所有實習小組的項目成果進行評價;N個評委既包括參與實習的高校指導老師和企業管理者、工程師,還包括其它高校的專家,共同組成專家評審團。
實習項目的評價、評比需要在匯報結束后較短時間內完成,同時考慮到實際操作的難易程度和評價效率,兼顧評價的客觀性,本文提出了如表1的小組匯報評價指標體系,從匯報質量、結果質量和問答質量三個維度進行評價,并結合教研組多年的與合作企業的實踐,表1給出了每個指標的權重。在小組匯報后,各個專家對具體指標進行評價,評語集合S={s1=非常優秀,s2=優秀,s3=良好,s4=中等,s5=及格,s6=較差,s7=很差},評語量化集合S={s1=95,s2=85,s3=75,s4=65,s5=55,s6=45,s7=35}。最后,綜合各個專家打分結果,依據各個實習小組的最終得分進行頒獎。
3 結論
新工科建設是IE人才培養的新方向,1+1+N的IE本科實習創新模式是在總結國內外先進IE實習實踐教學的基礎上,在作者所在的IE教研團隊在長期與企業合作實踐中總結和提煉出來的,是以學生為主體、以企業為主導、以結果為導向的實習實踐活動,是面向未來IE人才培養的開放的、創新的本科實習模式。
在這個實習模式中,學生的創造力和主動性得以激發,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以發揮,快速學習的能力得到提升;教師的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得到加強,而這些新鮮的企業案例又可以返哺IE課堂教學活動;企業IE工程師理論水平和對最先進工具的掌握和運用能力得到提升,有助于拓展IE的工具和方法的應用領域。更重要的是,企業不僅通過實際項目解決運營管理中的問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善質量等目標,通過大型的IE實習總結匯報和評比活動,還可以擴大IE在企業中的影響,讓企業的高層管理者認識到IE的價值,進一步拓展IE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空間。
參考文獻:
[1]朱小勇,等.工業工程專業生產實習改革——基于團隊解決問題導向[J].價值工程,2016(28):181-183.
[2]李婷,等.產學研合作人才培養的質量控制——以工業工程專業為例[J].價值工程,2016(05):244-246.
[3]鐘登華.新工科建設的內涵與行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7(03):1-6.
[4]吳愛華,等.加快發展和建設新工科 主動適應和引領新經濟[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1):1-9.
[5]李華,胡娜,游振聲.新工科:形態、內涵與方向[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4):16-19,57.
[6]陸國棟,李拓宇.新工科建設與發展的路徑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03):20-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