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駿飛+宋作忠+譚平
摘要: 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并強調要加強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此指引方向下我國的經濟產業結構開展了大規模的產業升級調整。但是我國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相對滯后,造成產業需求大量人才的同時,應用型本科畢業生卻難以就業的矛盾局面。對此問題在客觀分析的基礎上,進一步探討了應用本科院校教育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必要性,并結合實踐體系的相關理論,提出相應的建議,從而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實踐型人才,并加快社會需求型人才輸出的供給側改革提供參考。
Abstract: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and the State Council have put forward and stressed th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the supply side in China. Under this direction, China's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undergone large-scale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adjustment. However, the reform of the training system of high technology and skilled personnel in our countr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resulting in the contradictory situation that the enterprises need a large number of talents while application-oriented graduates are difficult to obtain employment. On the basis of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of constructing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of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on the basis of the related theory about the practice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talent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accelerating the supply side reform of the social talents output.
關鍵詞: 供給側改革;實踐教育;構建體系
Key words: supply side reform;practice education;construction system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4-0220-03
1 供給側改革的內涵
經濟學領域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指的是“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矯正要素配置扭曲,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國政協常委、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認為:教育供給側改革是指“通過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改變單一結構供給,形成豐富、多元、可選擇的供給側結構,從而為群眾提供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基于職業教育與經濟領域緊密相關的特點,結合經濟領域和教育領域雙方面的供給側改革內涵,筆者認為教育供給側改革應以滿足經濟產業的需求為出發點,提高供給質量,構建多元化的供給側結構體系。
2 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必要性
供給側改革是一項廣泛涉及教育、文化、制度等領域的復雜工程,在內涵豐富的改革政策實施下,去庫存、產業優化升級等重要任務目標,需要適應改革的勞動力資源去完成,這就要求當前應用本科教育體系也要做出一定的改變。對應用型本科院校來講,首要任務是為經濟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在解決就業問題和推進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方面,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當前,我國的經濟供給側改革下,經濟產業結構進行大規模的升級調整,但是與之相對應的教育體系供給側改革進展則相對滯后,造成經濟產業需求大量人才的同時,受教育者卻就業難的矛盾局面。對經濟領域來說,構建與經濟供給側改革相匹配的教育實踐體系,為經濟產業培養輸送大量高技術技能的勞動力,滿足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而對應用本科型院校來講,與經濟供給側改革相匹配的教育實踐體系,滿足受教育者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同時享受到多樣化、高質量的教育服務,滿足受教育者對教育模式多元化的需求。
本文就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在教育供給側改革教育實踐體系的構建進行研究,并探討總結其實現手段。該研究有利于高校培養合格人才以滿足當前經濟供給側改革需求,同時滿足學生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需求,并為政府或其他組織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3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邏輯
3.1 外在邏輯
筆者認為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外在邏輯,其本質就是社會需求邏輯。對高等院校來講,供給側改革其改革的關鍵是供給端,是針對當前需求端的變化,而改變供給端,進而使供給端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然而,隨著現代企業在人才需求方面的改變,中端人才培養需求開始飽和,而我國在高端人才需求方面,特別是在技能型人才需求方面極度短缺,從而導致我國教育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了明顯的矛盾。因此,供求關系的角度來看,當需求出現變化的時候,開始倒逼供給端,使得高等院校不得不轉變當前人才培養的模式,進而改變教學和教育模式,并最終推動供給側的改革。按照該邏輯,高等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就應該滿足國家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著三者的需要。endprint
3.2 內在邏輯
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促進教育發展,這是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內在邏輯,也是大學自身發展的邏輯。其實,無論是對需求端的改革,還是從供給端的改革,其本質都是站在社會需求的立場。而對于社會需求來講,其緊迫性和高校發展的平緩性明顯是一對比較突出的矛盾,究其根源,在于社會通常不會站在高校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進而使得大學不再被敬畏。實施供給側改革,從大學自身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一思路是對的。供給側改革的壓力在外部,而真正的動力卻在內部。供給側改革的邏輯只有回歸大學自己發展的語境,回歸高等教育話語體系,遵循教育規律,才能真正取得效果。
因此,高等教育改革的著力點應該放在如何破解當前大學發展的問題。所謂的人才輸出質量不高、產能過剩等只是大學發展問題中存在的一個方面。對大學來講,其真正的要回歸到發展的理念和體制方面。這些年來,我們的大學大部分都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模式,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教育教學方式上。通過這些構建,使得我國大學存在缺乏發展理念,同時制度與大學發展貌合神離的問題。因此,對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來講,回歸到大學的本質,就是要無論在機制上,還是在理念上,首先要樹立質量第一的理念, 從人才培養質量入手, 回歸大學根本, 主動破解難題, 并以自身發展引領社會。從大學外部治理看, 高等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也在理念上, 要讓整個社會系統對大學懷有敬重之心、 對教育規律懷有敬畏之心, 讓大學不再是政府的下屬機構, 不再是社會的服務站, 為大學卸下枷鎖和包袱, 給予大學足夠的自由發展空間, 推動大學發展。破解難題、 走出困境是改革的間接邏輯, 回歸根本、追求質量是大學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供給側改革必須遵循的基本邏輯。
4 基于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實踐體系的構建策略
結合我國當前經濟供給側改革下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教育供給側改革下受教育者的需求,本文提出從以下幾方面構建應用教育實踐體系,具體可以用圖1來表示。
4.1 進行以實際需求為方向的專業結構優化
當前我國的供給側改革下,產業結構進行大規模的升級調整,不同產業對人才的需求極大的增加,但在我國部分地區,卻出現了就業難的矛盾局面。造成這個現象,說明我國當前實踐人才培養方面與現實的需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種:一是傳統應用本科院校對專業規模過于看重,不計自身條件地進行盲目擴張,從而導致專業規模很大,師資和設備卻滿足不了需求,出現資源結構性浪費和專業同質化等問題;二是專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速度,跟不上經濟產業的更新速度,一些新技術和新產業沒有匹配的相關專業,從而導致應用本科型院校專業結構缺失、所教授的技術落后,受教育者難以滿足就業需求。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緊密結合產業需求,及時優化專業結構,滿足當前產業優化調整的新需求。另外,應用本科院校還應該構建一套動態的、長期的專業的優化調整機制。具體措施有如下:
①以產業優化調整方向為依據,進行具有前瞻性的專業構建。根據國家經濟建設總體要求,結合當前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針對性地淘汰或升級現有專業,建立滿足新產業、新技術需求的專業。
②建立長期性、動態性的專業結構優化機制。當前我國供給側改革深化實施下,產業優化轉型以及生產技術發展更新速度日益提高,因此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專業結構優化調整頻率也應隨之提高,并建立一套以市場為主導的動態專業結構優化機制,來保障專業結構跟上發展的需求。具體來講可以選擇與第三方機構合作,對畢業者的就業情況進行調查評估,并將評估結果作為專業優化設置的參考依據。另外可以根據本地產業特點建立應用試點,設置具有本地特色的專業。不但縮短與產業需求與專業供給的差距,還實現了特色化辦學,提升競爭力。
4.2 構建開放型的辦學模式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拓寬辦學模式的思路,建立多主體深度合作的開放型辦學模式,真正做到產學研一體化。首先從政府的角度來說,應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積極促成行業、企業、院校等合作提供支撐和保障。從院校的角度來說,應用型院校必須基于產業需求進行教育方面的優化調整。一是應深化與企業等外界主體的合作、聯系,與合作的企業等主體一起為培養滿足產業需求的高技術、技能人才出謀劃策,使職業教育符合產業發展的需要。二是應當積極主動地促進校企深度合作,從產業發展對人才的新需求出發,探討研究教學專業、內容、模式的更新措施。三是應當切實做好實訓基地的工作,與合作企業等共同打造富有本地特色的產學研一體化開放式實訓基地,做好基礎建設工作。另外,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與合作方在人才培養與實際需求的對接上進行密切合作,確保應用型本科院校培養的人才真正符合經濟產業需求。
4.3 構建全方位發展導向,以促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立足當地發展需求的同時,還應該著眼于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首先,摒棄以就業作為唯一導向的教育觀念,除鼓勵學生就業以外,還應該鼓勵學生往更高層次進行發展;其次,加快實訓基地建設,通過實訓基地,強化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三是加強應用型本科雙師型人才的構建。通過邀請高技能的專家、技術人員到學校進行講學、任教等方式,從而拉近專業技術應用的距離,并以此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4.4 進一步完善教育評估體系
完善的應用型教育評估體系對構建實踐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看學校的教育是否符合供給側改革大環境,教學質量是否提高,學生就業后發展情況等教育成果的反饋信息,都需要通過教育評估體系來提供,以此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參考。而要構建完善的應用型教育評估體系,應當發展、創新評估主體和評估方式,并最大化利用評估的結果:
從評估主體的層面來看,教育評估的主體可以從過去由教育機構來實施評估,創新改變為引入第三方組織來具體實施評估工作。第三方組織進行評估的最主要優勢是第三方與職業院校間相對對立,評估更具有客觀真實性,避免了過去職業教育自辦自評的弊端。endprint
從評估方式的層面來看,過去的專家進校、現場評估等方式,具有不透明、不嚴謹等弊端。在當前信息化的時代背景下,評估的方式應與時俱進,科學有效地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提高評估的效率以及評估結果的準確性,同時還具有科學、透明的優點,使評估結果更客觀可信。
從評估作用的層面來看,教育評估的主要作用在于:向應用型本科院校反饋人才培養的結果,發現其中所體現的教育優勢及不足,從而幫助應用型本科院校解決問題,提升教學質量。因此,必須杜絕以評估結果作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優劣劃分的膚淺思想,著重發揮教育評估對提高教學質量的本質作用,嚴謹分析教學評估的結果,并對其中所反映的問題及時處理,對優勢發揚利用。
4.5 構建科學合理管理制度
科學合理的制度是構建教育實踐體系的保障與基礎,因此必須做好制度的構建工作,從而保障教育實踐工作的實施質量,實現構建符合供給側改革要求的目標。
第一,應用型本科院校應當處理與政府之間的關系,合理使用辦學自主權,從而降低政府對辦學和管理的行政干預。另外還應當尊重市場調節的作用,以市場為導向的進行教學資源配置,避免以行政手段對市場調節干涉過多而造成的資源配置不合理。第二,應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人事制度應當確定黨政分工,完善并落實校長負責制,構建科學合理的法人管理等內部管理機制。第三,構建符合產業結構升級轉型以及技術更新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涵蓋專業技能技術教育、實踐教育、文化教育、品德教育等各方面,以此培養出素質全面的高技能、技術的人才。
5 總結
應用型教育的重要任務是為國家和社會培養高素質、高技術的人才,與經濟發展息息相關,因此我國深化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經濟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求職業教育結構體系專業也必須及時做出相應調整。本文對我國當前應用型教育如何構建供給側改革教育實踐體系進行了研究探討,得出以下五點具體策略:一是進行以實際需求為方向的專業結構優化;二是建立開放型辦學模式;三是構建完善的應用型教育評估體系。本文的研究有利于我國教育供給側改革實踐體系的構建,使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好地完成輸出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任務,并幫助受教育者適應未來社會,同時為政府或其他組織相關決策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王駿飛.應用型人才培養供給側改革的幾點思考[J].價值工程,2017,36(24):209-211.
[2]賈康,蘇京春. 論供給側改革[J]. 管理世界,2016(03):1-24.
[3]張旭剛.高職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四維透視:邏輯、內涵、路徑及保障[J].職業技術教育,2016,37(19):8-13.
[4]姜朝暉.以供給側改革引領高等教育發展[J].重慶高教研究,2016,4(01):123-127.
[5]張旭,郭菊娥,郝凱冰.高等教育“供給側”綜合改革推動創新創業發展[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01):26-35.
[6]袁廣林.供給側視野下高等教育結構性改革[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6(06):15-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