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桂芬
摘要: 信息共享空間是一種全新的知識服務模式 ,為圖書館信息服務開辟了新領域 ,它是數(shù)字環(huán)境下圖書館工作的核心內(nèi)容。文章分析了信息共享空間下的圖書館服務共享空間的內(nèi)容, 探討了高校圖書館服務共享空間發(fā)展的新趨勢,以及高校圖書館開展多功能空間服務的意義。
Abstract: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is a new kind of knowledge service mode, which opens up new areas for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It is the core content of library work in digit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sharing space of library under the information saring space, discusses the new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y service sharing spac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to carry out the multi-function room service.
關鍵詞: 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服務
Key words: library;information sharing;space service
中圖分類號:G25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34-0228-02
1 圖書館“空間”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
1.1 信息共享空間
“信息共享空間”最早起源于大學圖書館的實踐,其雛形是美國愛荷華大學建立的“信息拱廊”。經(jīng)由吳建中老師介紹,在2005年我國最早認識這一概念。
多位學者都對研究信息共享空間極有興趣,關于在大學圖書館實踐和研究信息共享空間較早的學者是D onald B eagle,他認為信息共享空間概念有兩個含義:一是指一種獨特的在線環(huán)境;二是指一種經(jīng)過專門設計的物理空間。
信息共享空間統(tǒng)一了上述兩層含義,將虛擬空間和物理空間整合在一起,從物理層面上看,信息共享空間通常占用圖書館多層或者一層的空間。
曾有研究者就信息共享空間項目對美國八所大學圖書館進行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良好的信息共享空間應具備以下元素:一是電子教室;二是商議站;三是參考咨詢和學生工作站;四是多媒體工作站;五是協(xié)作學習室;六是延長的服務時間;七是寫作實驗室;八是休閑區(qū)。
總而言之,信息共享空間的理念就是共享,以用戶為中心,核心要素是空間、資源和人才,通過重新設計和生成圖書館實體和虛擬“空間”,將圖書館的各項資源進行有機整合,從而形成的互動、開放、個性化的一站式服務。
1.2 學習共享空間
“學習共享空間”是大學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最重要的一個學習模式,它是基于信息共享空間環(huán)境下的一種虛擬學習環(huán)境,極具創(chuàng)新性。學習共享空間就是在信息共享空間理念的基礎上形成的,分析現(xiàn)有理論及實踐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服務功能層面兩者之間并無太大差別,只是相比較而言,學習共享空間更側(cè)重于研究和實踐領域,注重和普通用戶的交通學習,而信息共享空間的信息服務更多的體現(xiàn)在科研方面。
1.3 第三空間
吳小林是我國最早引入“第三空間”概念的人,他認為第三空間就是指家庭空間、工作空間以外的社會空間,比如咖啡館等。還有研究者將作為“第三空間”的星巴克引入到圖書館“第三空間”模式中去,提出從閱讀氛圍、館員隊伍、服務、制度及環(huán)境等方面營造高效讀者的“第三空間”。研究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于公共圖書館而言,還是高校圖書館來說,“第三空間”的構(gòu)建都不外乎先進的設備、個性化的服務、人性化的環(huán)境、以人為本的理念等。
1.4 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通常被定義為由公共權力創(chuàng)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場所和空間。它包括社區(qū)空間、公共交際空間、公共消費空間、公共娛樂空間、公共文化空間。其中公共文化空間包括藝術館、科技館、博物館、圖書館等。
對于“公共空間”來說,“公共”具有一定的政治與社會屬性,再加上公共圖書館本身的公共功能屬性,使其社會價值理念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包括王曉敏、洪偉達等多位學者都對其進行了研究。
2 高校圖書館空間發(fā)展的新趨勢
2.1 共享流動的知識服務中心
①知識的流動性。
共享流動的知識服務中心可將各類元素整合起來,將知識創(chuàng)新活動、新信息技術及智力資本之間建立緊密的聯(lián)系,提高知識的流動性,從而為知識的創(chuàng)新提供更大的可能性;
②流動的雙向性及互動性。
信息時代每個個體都是一個獨立的自媒體,每個人都是一個信息源,圖書館把所有的有價值的信息集結(jié)起來,并傳播給其他讀者,信息的傳播服務方式不再僅僅局限于一對一的服務模式,形成了雙向、互動的流動模式,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效率;
③高度的共享性。
知識處于一個流動的狀態(tài),讀者可在圖書館依據(jù)自身需求獲取想要的知識信息,也可以將自己的知識信息傳遞給別人,使知識處于高度的共享性,大大提高了個體對學術社區(qū)的貢獻。
2.2 開放、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中心
圖書館是每個大學都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場所,它是一所大學的標識和象征,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的文化積淀。
從外在環(huán)境分析:一方面,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社會各界及學生對圖書館的要求及需求出現(xiàn)了一些變化,圖書館必然會為了更好地適應高校戰(zhàn)略發(fā)展而做出必要的改革或改變,其中最基本的改變就體現(xiàn)在配套設施及服務;另一方面,時代的發(fā)展催生了不同年代人不同的特點,人們對圖書館的需求越來越多元化,從而促進了開放、綜合的多功能服務中心形成。endprint
從內(nèi)在環(huán)境分析:信息時代各項現(xiàn)代科技技術瞬息萬變,高校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文化前沿,應時刻隨機應變,實現(xiàn)空間重組與服務轉(zhuǎn)型,逐步形成多功能、開放式的圖書館空間體系。
2.3 人性、靈活的智能化服務空間
改革后的服務理念更加注重讀者的體驗效果,將讀者的感受放在了重要位置,融入了更多對生命本身的思考,更具文化內(nèi)涵和人性化內(nèi)容,具體來說,人性、靈活的智能化服務空間應做到以下方面:
一是圖書館空間必須溫馨、舒適,盡量讓讀者感受舒服,有繼續(xù)閱讀的興趣,如此才有利于交流合作活動的開展;
二是圖書館空間設計應盡量營造讀者主人翁的意識感,包括鼓勵讀者自己親身參與到空間設計、結(jié)合圖書館實際需求合理確定空間、最大限度的提供讀者的自主權等,如此才能促進圖書館的長遠可持續(xù)發(fā)展。
2.4 前沿 、創(chuàng)新的技術性應用空間
一方面,教學的改革中加入了更多的現(xiàn)代因素,這些因素的加入需要一定的技術支持和智力支持,圖書館作為高校的標識責無旁貸,應為多模式的教學及科研提供更多的服務,比如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相關設備技術、在線學術交流的網(wǎng)絡研討會設施及技術等。
另一方面,在圖書館中引入各類高新技術及設備,也為培養(yǎng)更加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高素質(zhì)人才提供了便利,圖書館的信息素養(yǎng)、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和科研素養(yǎng)可通過現(xiàn)代科技得到更充分的傳播,使其充分地發(fā)揮自身價值,提高圖書館的利用效率和質(zhì)量。
基于此,圖書館空間應盡量多的向用戶提供信息,利用各類高新設備,不僅能夠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還能夠培養(yǎng)用戶的創(chuàng)新意識。
3 高校圖書館開展多功能空間服務的意義
高校圖書館建設的一個發(fā)展趨勢是多功能空間服務,分析國外高校圖書館當前的實踐來看,圖書館作為“學習中心”正在被積極實踐。有關專家預測,未來圖書館履行組織信息與服務的功能、物理場所的功能、資源集散地的功能仍然不會改變。圖書館館藏仍然繼續(xù)存在,但其存在方式發(fā)生了一定變化,物理館藏將變異為多功能的空間。
3.1 圖書館實體空間的設計將更人性化 ,要求舒適、靈活、便捷
Char-lotte Beck 在《從地下室到花園——技術驅(qū)動的圖書館空間改造》的報告中提出用戶對新的圖書館空間最迫切的要求是舒適、安靜、明亮;圖書館空間最重要的元素包括舒適的座椅、寬闊活潑及可親近的空間、方便使用的館藏資源、明確的標識系統(tǒng)、舒適的照明及可彈性調(diào)整的研討交流空間;圖書館空間構(gòu)建不僅要保證現(xiàn)有功能的正常高效利用,也應盡量讓讀者感到愉悅和舒適。
3.2 圖書館實體空間的設計更凸顯服務功能
圖書館最重要的功能是信息服務,但在此基礎上圖書館也應與時俱進,不斷拓展功能服務,包括休閑互動、影視欣賞、讀者講座、文化展示等。并且為提高圖書館的服務質(zhì)量,應安排圖書館員和信息專家提供深度咨詢服務。此外實體圖書館不應拘泥于傳統(tǒng)形式,應為讀者加入必要的社交活動場所,比如咖啡館、酒廊等,讓圖書館既是信息中心,也是休閑娛樂中心和交流中心。
3.3 圖書館的實體空間建設和虛擬空間(或者叫圖書館的E空間、泛在圖書館)建設相輔相成,彼此協(xié)調(diào)
隨著技術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圖書館將呈現(xiàn)不同的面貌。就下一個階段的圖書館而言,實體圖書館和E圖書館都將發(fā)生很大的改變,變得對用戶而言更舒適、更簡單、更智能、更貼近。并且實體圖書館和E圖書館將進行無縫整合,提供給用戶良好的學習、科研、生活體驗和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劉培明.國外高 校圖書館 共享空間建設研究綜述[J].江蘇科技信息,20 13(23):25.
[2]李偉超.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構(gòu)建研究綜述[J].新世紀圖書館,2012(6):13-17.
[3]劉旬玲.國內(nèi)外圖書館信息共享空間理論研究綜述[J].圖書館建設,2008(5):23-26.
[4]張曉樺.國內(nèi)外圖書館創(chuàng)客空間研究綜述[J].國家圖書館學刊,2016(1):30-38.
[5]郭海明.信息共享空間下的圖書館服務共享空間構(gòu)建[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10(12):1-4.
[6]孫東琴.高校圖書館空間服務發(fā)展研究[J].新世紀圖書館,2016(2):34-37.
[7]吳建中.從Agora到流空f~ -I[EB/OL}(2015- 0 3—14)[2015—03-25].http://blog.sina.com .crgsfolog_53586b810102vhk 5 .h tm 1.
[8]初景利,常唯.國外圖書館學情報學近期研究熱點(上)[EB/OL].[2013 —12 —11].http://blog.sin a.COB .cn/s/b log_ _ 5 99 eac b50 10 17 m iq .htm 1.
[9]唐勇.國外高校圖書館學習中心主建設啟示[J].圖書館主理論與實踐,2016(1):7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