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靜+孫緒芹
【摘要】我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茶館文化反映了城市空間的擴張,也反映了歷史的變遷和人民生活消費水平的發展。學界對茶文化有豐富的研究成果,也有大量文章對茶館文化和城市生活的關系進行論述。
【關鍵詞】茶文化 南京茶館 城市生活
【中圖分類號】C912.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19-02
一、南京茶文化由來
“柴、米、油、鹽、醬、醋、茶”,是中國傳統老百姓日常生活所必需的七樣東西,在物質貧乏時代,更是平民百姓每天為生活而奔波的事情,俗稱“開門七件事”。我國的茶館形成于唐代,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載:“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宋代是我國茶館發展的第一個興盛期,茶館消費已成為當時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早在明清之際,此已成為了南京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在《金陵物語》中則收錄了一些外國人來南京時,記錄了這樣的一種文化。那時候人去茶館的頻率非常高,吃、喝、玩、樂、衣、住、行幾乎全是依賴茶館這個公共空間來解決,早起洗漱可以到茶館,找活干可以到茶館、做買賣可以到茶館,鄰里糾紛調解到茶館,家有紅白喜事缺人手缺資金到茶館,休閑娛樂到茶館,忙里偷閑到茶館,閑來無事到茶館。
在中國飲食史研究中,茶文化的研究十分興盛。《中國農史論文目錄索引·三十三茶文化》收錄了以中國為主的截止至20世紀90年代初的茶史論著,反映出20世紀90年間的中國茶史研究的發展趨勢。《農業考古》匯集了每年的茶學研究成果,學術規范性較強,側重于從經濟史、社會史等角度,但是對歷史上制茶技術、烹點方法、飲用習慣等方面的研究寥若晨星。
茶館作為茶文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學術界對其的研究較少,有時只是將它作為茶文化的一部分進行簡單介紹,如徐小村主編的《中國茶文化》中,茶館文化是其中的一個章節;連振娟主編的《中國茶館》、徐傳宏、駱芃芃編著的《中國茶館》,陶文瑜所著的《茶館》是為數不多幾本關于茶館的專著。
還有一類是對茶館的歷史和文化進行交叉研究。例如連振娟著的《中國茶館》,既有對中國茶館流變的歷史回顧,也有對各類茶館的文化分類,還有對茶館功能的探討,最后還有茶館與文學、茶館的茶聯、茶館的取名等。除了這些有關茶館的歷史學、文化學宏觀上的研究之外,還有有關茶館的歷史、文化某一方面的微觀研究,如劉勤晉編著的《茶館與茶藝》,分析傳統茶館和現代茶館的不同特點,集中研究了茶館里的茶藝文化,現代茶館如何與茶藝結合起來進行市場定位與管理。諸如此類的研究很多,但很少能突破歷史和文化的范圍,即使有一些民俗學方面的研究,但也只是在歷史和文化的框架之中。
總體來看,它們大多是集中在歷史學和文化學方面的研究。例如劉清榮著的《中國茶館的流變與未來走向》,回顧了晉唐時期茶館的萌芽和形成,宋代茶館的初興,元明清時期茶館的興盛,近代茶館的繁衍,以及當代茶館的復興與繁盛,在此基礎上展望了茶館的未來走向。諸如此類的茶館方面的研究專著或論文很多,即使稍有出入,也大多離不開這個范圍以及在這幾個劃定的時期分別對茶館進行研究。
二、茶文化與城市生活的融合
在茶館的公共消費空間方面國內學術界也有一些研究。茶館作為一種商業和服務場所,為顧客提供以品茗為主的,集休閑、娛樂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服務,是城市繼公共空間、家庭私人空間之后的第三空間,它的存在對城市居民的生活具有重要意義。圍繞著茶館如何管理和如何提供有質量的服務出版了一些專著。如胡子祥、李愛國主編的《茶樓經營與管理》,從茶樓的前期開發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詳細地介紹了茶樓經營與管理,為茶樓的經營者和準備開茶樓的人提供了參考。
近年來隨著茶館在都市和鄉村社會的“復興”,海內外人士對茶館的關注日趨密切。其中,將茶館視為茶文化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載體的傾向在研究中較為普遍。茶館不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地域的產物,它反映了不同地域的人們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和人文環境,是地域風情的一個符號,也是人們認識和了解中國世俗文化的一個好地方。在不同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各地域中的茶館也呈現出和別的地域茶館完全不同的風貌和特色。在區域性茶館文化的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果產生:一般認為,茶館文化比較發達的區域有七個,分別為京派文化與北京茶館,海派文化與上海茶館,荊楚文化與湖北茶館,吳越文化與浙江茶館,巴蜀文化與巴蜀茶館,贛文化與江西茶館,嶺南文化與廣東茶館。圍繞著不同地域的茶館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茶館文化專著。成都作為中國茶館業十分發達的地區,學者王笛就有對其茶館和城市生活的專門研究,也形成了很多有影響的專著。其中如《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1900—1950》對20世紀四川茶館變遷的進行了考察。20世紀以前,茶館喝茶已成為成都人的習慣,因而,茶館是成都社會的縮影,它集商業空間和日常生活空間為一體。對茶館的社會、文化和政治角色的研究有助于對整個城市社會的理解。王笛正是從成都市民最熟悉且日常使用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公共空間,如街頭、茶館為切入點,研究這種實實在在的“物質“空間是怎樣演變成為社會和政治空間的,以及這種演變是怎樣改變了人們的公共生活的。從公共空間的形成、運作和發展的角度,找出城市文化變更的關鍵,把茶館作為一個微觀世界來考察,去探索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政治環境下,人們的公共生活是怎樣變化的,并通過茶館這個微觀世界去觀察外面的宏觀世界的變遷。徐明宏所著的《杭州茶館——城市休閑方式的社會學分析》,以杭州茶館作為切入點,結合休閑時代的到來這個大背景,從社會學的角度較為詳細地描述了“茶館”這種中國獨特的休閑方式在杭州市的展現形態,考察了這一空間所包含的社會功能,分析了茶館休閑中存在的社會問題,并在此基礎上闡述了杭州茶館休閑的未來。對另一個城市的茶館研究較多的是北京,由于其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茶館的分布自然不會很少,特別是老舍的那部話劇《茶館》就是以晚清至民國的北京作為背景,對北京茶館的研究就成了窺探北京近代社會歷史變遷的一個窗口。日本學者鈴木智夫發表的關于晚清江浙茶館的論文,描述了人們怎樣利用茶館進行娛樂、賭博等活動并在那里解決糾紛。
從老舍《茶館》到今日坊間迭出的《茶館風景》、《中國茶館》,以及各類“茶文化”叢書,無一不展示了茶館在國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意義。概括起來,現存關于中國茶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首先,強調茶館的發展反映了城市公共空間的擴張,其扮演了復雜的社會角色。王鴻泰把視角放在沿海地區特別是南京和杭州,深入考察了從宋到清茶館興起、衰落、復興這樣一個過程。其次,把茶館作為社會結構的基本單位,以及影響中國城市歷史的諸多因素之一,指出茶館經常被宗族、職業、社會等各種組織用作聚會、解決糾紛之地。近代南京茶館和城市生活的變遷歷史作為茶館地域性研究的一部分,對于反映近代民國時期人們的消費狀況、公共空間及心理空間具有重要意義。最后,飲食休息、信息交流、社會交往、休閑娛樂是茶館的基本功能,學者通過對茶館功能的考察,及茶館功能的變遷,探尋新時代中茶館承繼茶文化和傳統文化的傳播作用。
參考文獻:
[1][日]鈴木智夫.清末江浙地區的茶館[J].江海學刊,2002,1.
[2]劉如仲,苗學孟.明代南京的市民生活——明人繪《南都繁會圖卷》研析[J].東南文化,2002.
[3]李瓊音.茶文化在現代茶館環境設計中的滲透和應用研究[D].吉林:東北師范大學,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