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鴻艷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42-02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指出:“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可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之一。一直以來我們的課堂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接受為主。語文課常用的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利用講解,板書和多媒體作為教學手段,以教材為依據向學生傳授知識。學生要做的就是接受教師傳遞的知識。教師是知識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教材、參考資料以及教師的個人經驗是知識來源,是學生學習的內容。這樣的課堂教學十分簡單,老師灌,學生裝,在教師認真負責的呵護下,我們的學生就成了永遠也裝不完的容器。學生吃著老師嚼過的饃,已品不出什么滋味,只有被動的接受,逐漸養成依賴心理,沒有創造性。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要求,這種教學模式的弊端日益顯現。灌輸式和絕對化的課堂教學阻礙了學生自由思考的空間。因此,我們必須大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并將語文教學的首要任務確定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自主學習”就是“自我導向、自我激勵、自我監控”的學習,是指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學、質疑、討論等方式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并獲得語言文字綜合訓練的閱讀實踐活動。自主學習的本質是啟迪學生的思維,從而達到主動、創造性地學習。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挑戰中體驗學習的樂趣,感覺到他們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使學習過程有情感的投入,提高內驅力, 從而能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是真正有效的學習。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意識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教師不是以知識的傳授為目的,而是以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加深問題的深度、探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特別是形成自己對解決問題的獨立見解為目的。只有激活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問題意識,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與表現欲,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首先要讓學生自己提出疑問,自尋目標。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學生的思維處于主動積極的狀態,喚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教師就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遵循吸引性、趣味性和針對性原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善于提出既讓學生感到熟悉,有需要動腦筋才能解決的問題,精心設計練習,將學生置于一種“心術通而未得”的境地,使他們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老師要培養學生自己尋找目標的能力。在教學的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從課題、重點詞句、課文的矛盾處、語言表達、布局謀篇、中心思想、標點符號等提問,然后讓學生去質疑,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造成學生欲罷不能,想急于找到答案的心理態勢。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當代教學的基本思想。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把教師的教學方法內化為學生的自主學習,碰到問題要讓學生“自尋生路”,從而促進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更好地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啟發和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去討論,去解決問題。首先,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保證自學。例如在教學《翠鳥》這篇課文時,教師向同學們提出學習要求和提示學習方法之后,給學生留有充足的自學時間。在這段時間里,要求學生自學探索,圍繞學習目標邊讀邊劃出有關詞句,聯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書,解釋這些詞語的意思,并將查得的結果寫在書上,同時記下自己弄不懂的問題,這是靜態學習環節;然后小組合作探究,由小組長主持,每個學生將自己在自讀自悟中不能解決的問題,在小組內提出來討論,通過小組合作學習解決疑難問題,組內不能解決的,待“匯報階段”提出來,全班討論解決,這是動態學習環節;最后進行匯報交流。教師要對自學過程作指導,重點指導學習較困難的學生。其次,教師要讓學生領悟規律。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關鍵在于認識和掌握規律。我們在選擇訓練點時,應選擇有規律可循的語言現象,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認真把握這種語言文字的規律。而這種語言文字的規律不是由教師教會,而讓學生自己去領悟,去發現。
二、實施教學策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開展
要想使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能保持下去,關鍵在于教師能做好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去領會、去發現,在自主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掌握自主學習方法。
語文課有豐富多彩的文學作品,生動多樣的教學方式,又與學生生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要怎樣來引導、調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需要呢?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去引導學生。例如:講名篇和名人故事,或把其他學科內容引進語文課堂等。在講課中引導學生去想去學習,在思考中慢慢感受到成功的喜悅,發現學習的興趣。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不能完全脫離教師,只有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采用有效的策略,才能更好地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的發展。
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努力實施以下的策略:
1.提供自由空間,創設良好學習氛圍。
我在教《秋天》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學生閱讀課文,閉目想像課文所蘊涵的清靜、清遠、清甜、清柔的氛圍,然后思考:你觀賞到秋天的景象是怎樣的?你印象中的秋景與課文是否一樣?你能不能也以秋天為題寫一段話?學生根據自己特長和愛好興趣,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描繪秋天。有語言表述能力的可以說一說,講一講;喜歡畫畫的同學,可以畫一畫自己眼中秋天的美景;喜歡搜集資料的同學,可以交流課前查找有關秋天的圖片資料;喜歡朗讀的同學,可以盡情地讀一讀。學生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展示自己的收獲。有語言繪聲繪色描繪的,有用畫的方式畫出圖畫,有同學到前面表演秋天這個季節的感受,也有同學展示課外收集的精美圖片和資料。教師尊重學生認知風格和學習方式,給了學生學習方法各方面的自由選擇,為自主探究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學生的個性也得到了張揚。endprint
2.培養分散思維,關注學生個性閱讀。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任何教學都建立在學生原有感知的基礎之上。在語文教學中,要將感受、領悟、欣賞、批評的權利交給閱讀的主體——學生,讓他們在發現、討論、申辯中張揚個性,發現自我,從而體驗創造的樂趣。可設計適合個體學習需要的問題:你喜歡文中哪一句或哪一段?說說你喜歡的原因。你覺得哪句詩有言外之意?蘊含怎樣的哲理?說說你對這篇文章感受最深的一點?文中對文中的描寫”,你能分別聯想到什么?你覺得這篇文章(或這首詩)應該怎么讀?這樣的問題設計,充分尊重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差異,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性探究能力。讓每一個學生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
3.搭建溝通之橋,啟迪智慧思維。
學生的閱讀過程,就是一個自我教育的過程。學生的閱讀活動,通過與作者的對話,達到對作者與自我的雙重“發現”,最終達到知識的傳遞與精神的升華,使自己的內在的生命本質獲得一種更高層次的新的形式。與作者對話,與文本對話,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撞擊,若因勢利導巧妙的給學生搭建與自我對話的平臺,就會促發他們心靈的火花,在類比聯想中,會出現頓悟的境界,思想感情得到升華。
新課程非常強調學生閱讀的獨特的個性體驗,強調學生個體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與作者、讀者與文本構成心靈的碰撞,產生思維的藝術之花。
課堂教學是屬于學生的,教師只有根據學生的需求,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質疑釋疑,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參與,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三、構建教學模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在新課改精神的指引下,我們要構建符合新課程要求的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就要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來改變教學的方式,同時在課堂教學中根據需要不斷變換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生動、形象,引起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能夠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模式,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自主學習,在課堂中主動、大膽、盡情地動腦、動口、動手,自由發揮自身的學習個性,真正體現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的參與、互動、體驗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得以不斷提高,樹立學習主人翁意識。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逐步構建一種以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知識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變“精講多練”為“先練后講”。教師以學生為本、著眼于學生發展,真正把學生當作教學主體的具體表現。其操作程序是:自學一質疑一研討一點撥一歸納。也就是先讓學生自學課本知識,自己分析課文內容,自己試著做習題。這是學生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探求新知識的過程。課本中的大部分知識,學生都能通過自學來獲取,但也會遇到一定的困難,產生一些疑問,這時教師并不急于講解,而是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進行知識交流,進行研討―小先生教小學生。小組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到全班進行研討,研討之后,教師再給予適時適度的點撥,即精講。精講的內容是提示重點,解決難點,總結規律。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本課內容、本單元的知識內容。
實踐證明,我們在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只要我們轉變自身的觀點,凸現學生的地位,從而扭轉教學過程中“一言堂”,教師演“主角”的做法。把老師從單為“授業”的巢臼中解脫出來,真正去適應現代教學的需要。把提高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能力當成是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來看待。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引導學生善思、會思,努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我相信只要我們語文教師都能轉變觀念,有意識地在課堂中運用各種策略,培養學生學會發現、學會探究、學會創新,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能勃發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真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巢宗祺,雷實,陸志平.語文課程標準解讀 [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39.
[2]龔春燕,林允舒,楊勇.編著《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第四卷 <教書育人>》 漓江出版社,2000.4 第120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