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鶯慧
【摘要】崔巒同志說過:“在閱讀教學中,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體會情感而得意。更要關注語言形式、表達方法而得言。要增強語言文字運用的意識,豐富語言文字運用的內容和形式?!庇纱丝梢?,關注語言形式已成為今后閱讀教學改革的主流。而我校也將其納入“244”閱讀教學模式四步流程的第三個環節——轉,它將語文教學的重點由內容理解引向對形式的研讀、品析、借鑒、運用,了解編者是“怎么寫”的,從而達到運用語言的目的。
【關鍵詞】閱讀教學 語言形式 閱讀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2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066-02
閱讀教學中該如何將“轉”落到實處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發現應遵循以下幾點原則:
一、“轉”要因“勢”利導
在閱讀教學中,要想有效地關注言語表現形式,就需要以當前的課改趨勢為指向,新課標為依據,以學段為分水嶺,以學生現狀與個性差異為參照,準確地定位教學目標。
(一)語文課標為導向
新課標在對高年級閱讀的要求中指出:“能借助詞典理解詞語的意義。能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薄霸陂喿x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了解課文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幾點規定都明確地提到了閱讀教學中必須關注文章言語的表現形式。
(二)教學目標為導向
在制定每課的教學目標時,也應當把關注文章語言表現形式作為目標之一列入其中,以便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的魅力,體現教師與編者、文本、學生的四向對話。
二、“轉”要因“文”定教
福建師大潘新和教授說:“閱讀與寫作思維也可以說是一種文體思維。閱讀離開了文體,必定是不得要領的。”的確,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特點,在教學處理上也會有所側重。是敘事,我們要關注情節、結構、人物;是寫景,我們要關注畫面、情感、順序;是詩歌,我們要關注意象、情感、韻律等。
三、“轉”要因“材”施教
葉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學習語言文字如不著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內容上去尋求結果是勞力多而收獲少?!边@也說明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最主要的區別,就是讓學生認識并深入理解文本內容是怎樣通過言語形式來表達的。因此,對教材中獨具特色又豐富多彩的言語形式,我們都必須敏銳地加以捕捉,并以此為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讓學生在感受漢語表達技巧的藝術感染力的同時,獲取語言規律,積累語用經驗,存盤言語養料,獲得人文精神的滋養。
(一)品味精妙的詞句
從語言文字的細節入手,一個字、一個詞甚至一個標點符號,反復推敲斟酌,咬進文字的深層,嚼出文字的真味。用朱自清的話說,就是“體會那微妙的咬嚼的味兒?!比缃虒W《水》這一課,抓住“滑”這個詞,進行換詞訓練,通過比較學生體味到“滑”延長了一勺水在“我”身上流過的時間,拉長了快樂的感覺,缺水的“苦澀”便躍然紙上。教學《海倫·凱勒》一課,抓住“我每天堅持著練習,練習,練習……”句末的省略號讓學生感受海倫奮斗不止的精神,繼而再進行補白的訓練。學生在填補空白的過程中,不僅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獨具匠心的表現形式,加深了對語言本身的印象,增強了語言積累的效果,同時也理解了這個省略號“此時無聲勝有聲”的作用。
(二)品析精巧的謀篇
中高年級的閱讀教學應尤為關注篇章知識的教學,講究布局謀篇,因為這是語言形式的綜合體現。如《滴水穿石的啟示》這篇說理文,在結構上采用了“提出觀點——論證觀點——總結提升”的方法,在引導學生品讀賞析,探討形式時可采用如下方法:
1.對比發現。這三個名人事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2.剖析范例。發現例子的基本結構——誰怎么努力?結果如何?
3.仿寫例子。選擇本組或課外所知道的人物仿寫。
4.深入探究。將名人事例加入課文第三自然段好嗎?討論 形成共識,正反事例更能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通過以上“轉”的環節,學生既進行了相關語言的遷移與訓練,又在探究中領悟了正反事例論證的方法,更體會了說理文論證應有理有據的特點。
四、“轉”要因“人”而異
一切教學都必須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狀況而展開。也就是說,新知要么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引申和發展,要么是在舊知的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關于文本言語形式的習得與鞏固,自然也離不開這樣的規律。
我們當然期望通過一兩次對某一段、某一篇文章的研讀,文本言語形式的秘密就能使學生得以吸收并消化。但因為學生的程度不同,理解接受能力也不同,基于此,我們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言語形式感悟與習得的幾率,中年段的文本解讀時關注過的,高年段亦要進行鞏固。同主題的內容可依據學段目標提出要求,各年段有所側重、有所提升,使學習的過程呈螺旋式上升的驅勢,從而在訓練與積累、習得與運用的過程中更有效地促進學生的“吸收”與“吐納”。
關注文本的言語形式,需要的是教師觀念的更新、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更新。只有將“轉”進行到底,才能實現語文閱讀教學的華麗轉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