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濤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54-02
由于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等因素的影響,使得教學離素質教育的目標還有一定的距離。實施課堂教學時很多教師重灌輸、少啟發,很多學生在被動接受學習。如果在化學課堂上教師有系統地構建情境,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去主動思考、合作討論,那么必然會促進學生學習,很大程度提高化學課堂的實效性。
一、情境教學的涵義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為了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從教學的需要出發,引入、制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和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的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提高教學效率。
二、在化學課堂中運用情境教學的作用
1.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化學與社會生活實際有著廣泛而密切的聯系,緊密結合學生已有的經驗,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社會中的化學問題、為學生熟悉的科學史實以及高新科技等素材創設學習情境,可有力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情境教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在化學課堂上將知識的學習應置身于一個社會情境、生活情境或者問題情境中,學生在解決相關問題的過程中,有效地進入知識的真實應用領域,這不僅是將學到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也從真實的生活中學到新的知識。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在特定的情境中獲得知識比普通教學獲得一般知識更有效。
三、化學課堂中創設學習情境的方法
1.通過化學史或化學小故事創設學習情境
化學史不僅真實地記錄了化學科學的孕育、產生、發展的過程,而且以不可替代的獨特方式積累了自然科學的發現和研究方法體現了人類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以及優秀的科學思維。例如在學習“氯氣的性質”時,教師向學生提供這樣一份資料: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次德軍與英法聯軍戰士在比利時的伊普爾對峙,黎明時,英法聯軍戰士突然看到一股陰森森的黃綠色氣體逐漸襲來,很快數百名英法軍戰士窒息而死,數千名士兵雙目失明。然后向學生提出學習問題:“同學們知道這是什么氣體嗎?它有哪些性質嗎?”通過創設的問題情境,引出氯氣的學習,使學生對學習對象—氯氣產生神秘、好奇、疑惑,在心理上形成一種強烈的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
在學習“苯的分子結構”時,教師可先講一講“凱庫勒的夢”。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有一天他在書房中打磕睡,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彎曲,忽見蛇抓住自己的尾巴,這幅圖在眼前旋轉不停,他像觸電般地猛然驚醒,通過繼續研究著苯環結構他終于悟出閉合鏈的形式是解決苯分子結構的關鍵,提出了“苯分子是一個由個碳原子以單、雙鍵相互交替結合而成的環狀結構”。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凱庫勒式。教師緊接著提問:“但現在科學家已研究表明“凱庫勒式”并不能真正體現苯的分子結構,這是為什么?”教師創設這樣的情境,目的是挖掘其中的邏輯結構,讓學生感悟科學研究的方法并逐漸懂得自己研究和探討并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2.通過課堂討論創設問題情境
在教學中設置懸念,激發學生爭論或辯論,引起不同看法的沖突、不同觀點的交鋒,讓學生卷入問題的中心或矛盾的焦點,積極思考、探索,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從而創設問題情境。例如在學習溴乙烷的水解反應時,為了使學生很好地理解該實驗,教師在很多要點處設置問題情境。在溴乙烷中直接加硝酸銀溶液檢驗行不行?實驗中用到的試劑所起的作用?錯誤的實驗步驟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可以通過什么樣的對比實驗來得出最終的結論?一系列的問題全面鋪開,學生的頭腦里覺得有思維探究的價值,積極地融入緊張的課堂氛圍中。
3.從化學實驗的探究創設教學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是化學的靈魂和魅力所在,化學實驗以其多彩的實驗現象,真實的實驗過程,符合科學原理的實驗設計,可以引起學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
例如講述鈉的化學性質時,可以通過“滴水生火”和“吹氣生火”的趣味實驗來構建問題情境。“平常我們用水來滅火,今天我卻要用水來點火”從實驗開始到結束,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提出疑問棉花的燃燒說明了什么?生成物中應該有什么?在教師的點撥和啟發,學生通過探討交流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最后學生熟練地掌握了的化學性質,學生對現象的感性認識也提高到理性認識的高度。
在演示實驗室制取乙烯的實驗時,學生通常會發現課本中沒有的或不相符的現象如生成帶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但乙烯本身無刺激性氣味,燒瓶內的液體為什么會慢慢變黑,讓大家思考一下實驗中還產生什么物質?要怎樣得到比較純凈的乙烯呢?教師讓學生思考并討論,并要求他們設計相應的實驗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實驗條件供其他同學一起驗證。
杜威曾經提出“思維起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如果在中學化學課堂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和學習心理特點,構建情境教學優化中學化學課堂,那么化學課堂的實效性肯定會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