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麗
【摘要】教師的智慧不僅僅是傳授一定的知識,教師真正的智慧是能夠觸及學生的智慧和心靈,是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思考空間和動手動腦實踐的機會,是激發學生自己尋求知識的動力,幫助學生尋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門口,在紛繁與迷茫中找到那條知識的路,并且照亮它。
【關鍵詞】教師 教育智慧
【中圖分類號】G6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44-0177-02
蘇霍姆林斯基在《怎樣培養真正的人》一書中說過:“老師的智慧不是堵塞道路,而是開拓道路,照亮一條知識路。”一個充滿智慧的教師,總有一雙神奇的手,總有一雙智慧的眸,能給學生以知識的啟迪,引發他們對知識的驚奇感,并照亮他們尋求知識的道路。
自2002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反思、再實踐,不斷的總結經驗,學校教育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以下是我在學習和工作中總結的關于在教學中如何體現教師教育智慧的思考:
一、教師的教育智慧是激發學生自己尋求知識的動力,點亮學生尋找通往智慧之堂的路。
在我從教16年中聽過很多的課,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揮灑自如,他們往往知識比較豐厚,在學生中威信比較高,學生上課聽得極為專注。一節課下來教師豐厚的底蘊、滔滔不絕的言語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總覺得缺少了什么。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自主的學習意識很被動,很少主動思考,教師的優勢反而成為了阻礙、剝奪學生主動思考的屏障。長久下去,學生會漸漸喪失思考的能力,喪失主動尋求知識、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我覺得這樣的課不算是一節成功課。我們說要豐富教師的底蘊,還應該充分重視這種底蘊怎樣展示給學生,怎樣讓學生受益,這種底蘊不僅應是教師的優勢,更應是教師用來照亮學生前方道路的火光。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為學生的終身發展負責。
二、教師的教育智慧在于能夠觸及學生的智慧和心靈。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素養這一重要品質的第一標志,就是教師直接與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進行思想與心靈的接觸,是教師教育素養的第一標志。我們從蘇霍姆林斯基描述得非常詳盡的課例中,可以發現他十分注重教師在課堂上能否激活學生的思維,能否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與思維發展規律展開教學;他強調課堂教學不是把預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紙樣擺到布上去,一個好的教師應當把握課堂教學發展的邏輯,洞察學生腦力勞動的細微變化,要善于對計劃做出適當的改動。真正優秀的教師,他的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的傳遞,不是在忠實地復述已經設計好的內容,他更是在直接觸及學生的理智和心靈。沒有理智和心靈的撞擊,教師的教學就變成了知識的灌溉,變成了教師在拿真理進行說教,學生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成了沒有判斷能力的、知識與真理的純粹的仰視者和膜拜者。
三、教師的教育智慧是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思考空間和動手動腦實踐的機會。
現在一些教師上課節奏很快,課堂教學“容量”很大,在短短的四十分鐘之內,每一段時間做什么,每一個環節做什么,都幾乎做到了充分、準確的利用,這些教師對課堂時間的把握極其精確,這種狀態一直到教學內容結束,前后不會相差一分鐘。我一方面極其佩服這些教師的課堂調控能力,驚訝于四十分鐘竟會上得如此的“豐滿”,另一方面也不由的產生了懷疑:這樣快節奏的、精確的、幾乎不差分秒的課堂,真的反映了教師的智慧,反映了課堂的有效性嗎?還有課堂節奏如此之快,孩子們在課上沒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如此高強度的腦力勞動,一節課可以,一天下來,孩子能吃得消嗎?聽課的老師聽這樣一節課都要集中注意力,一邊聽一邊記錄,一節課下來覺得緊張疲憊,那孩子呢?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這樣的課堂難道真的對學生有益嗎?
在課堂的四十分鐘內,人的智力活動應該是有張有弛,不能一直繃得緊緊的,沒有喘息的時間。教師課堂設計的每一個環節,應該有一定的彈性,有時需要適當的加快節奏,有時要放慢速度等一等,讓孩子的大腦充分得到休息,避免用持續的、過度緊張的課堂腦力勞動使他們精疲力竭。讓孩子停下來想一想,這不僅僅是一個有關教學設計的、外顯的要求,更是學生學習規律、思維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師教學理念、教學能力與智慧的知識反映。
無論怎樣的教學設計都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正常有序的思維活動。按照認識規律來設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引導學生思維的正確發展和對知識的理解,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留給學生充足的學習思考的空間和動手動腦實踐的機會。
紀伯倫在談到教學這一問題時說:“倘若他真有智慧,他不會令你踏進他的智慧之堂,而是領你去你自己的心智的門口。”的確,教師的智慧不僅僅是傳授一定的知識,教師真正的智慧是能夠觸及學生的智慧和心靈,是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思考空間和動手動腦實踐的機會,是激發學生自己尋求知識的動力,幫助學生尋到通往智慧之堂的門口,在紛繁與迷茫中找到那條知識的路,并且照亮它。
參考文獻:
[1]《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閆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