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改變,在于制度設計的革新
何志平
明代與唐代的宦官專權有很大的不同。明朝中晚期“權宦”不論多么囂張,皇帝一紙詔書就能輕而易舉鏟除,宦官的興衰榮辱完全操持在皇帝手里;唐朝中晚期宦官則把持朝政,到了后期甚至能夠操縱皇帝的廢立乃至生死。造成這種不同的原因在于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出現了重大變革。唐代政治制度設計,中央政府皇權相權劃分,為避免外朝“權臣”專權,帝王們只好想方設法侵奪宰相權力。”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并沒有消除。結果是“權臣”專權以另一種形式在內朝出現——這就是中晚唐時期嚴重的“宦官”專權。明王朝的政治制度,中央政府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兵制設計避免將帥擅兵自立,確保了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消除了“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讓即使是司禮監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也無法擺脫皇帝掌控。明中葉以后,皇帝怠政,讓司禮監大太監代自己處理政務,明朝中晚期宦官之所以能弄權,與得到皇帝縱容、甚至默許不無關系。
制度設計 權臣專權 唐朝 明朝 宦官專權
歷史上,明、唐兩代中晚期太監干政都很嚴重。
然而,明代與唐代的的宦官專權又有很大的不同。
明朝宦官的興衰榮辱都還操持在皇帝手里,強大如大太監劉瑾、魏忠賢等,盡管一時權傾朝野,飛揚跋扈,如果一旦皇帝下定決心鏟除,一紙詔書就能讓這些太監立馬淪為階下囚,死的凄慘萬分;榮華富貴轉瞬灰飛煙煙滅。
而唐朝中晚期的宦官則把持朝政,權勢之大難以想象。皇帝不僅奈何不了他們,反而連自己的廢立乃至生死,都操縱在這幫宦官手中。
從唐順宗到唐昭宗共10位皇帝,除了唐順宗外,后面九個皇帝均為宦官所立。史書記載,唐憲宗李純和他的孫子唐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殺掉的。
自號稱“欺壓皇上的老奴”李輔國,逼宮弒帝的俱文珍與王守澄,經歷六代皇帝的仇士良、人稱皇帝之“父”的田令孜、唐昭宗時的楊復恭、劉季述等,都是中晚唐權傾一時的大宦官。
為什么兩朝宦官專權會有這樣的差異?我們認為是明、唐兩朝政治制度設計不同造成的。
(一)魏晉南北朝時期屢屢上演的外朝“權臣”(宰相)“受禪”把戲讓唐朝統治者設法削奪相權
唐朝之前,從秦朝開始到兩漢,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歷朝歷代“權臣”并不鮮見。
權臣們掌握軍政大權,把持朝政。這時候皇帝都不免變成他們手中的“傀儡”。
魏晉南北朝時期不少權臣更是導演出“禪讓”的把戲,自己做皇帝,君臨天下。如曹丕、劉裕,蕭道成、陳霸先,楊堅等。
這是登基之前,魏晉南北朝時期幾位“受禪”的“權臣”曾在前朝擔任過的職位:
曹丕,曹操的兒子,曹丕代漢,史稱魏文帝,終結漢家四百多年天下。”受禪“之前,曹丕的職位是魏王和丞相,掌管大權。
劉裕代晉建“宋”,史稱劉宋或南朝宋。劉裕為宋武帝。登上帝位之前,劉裕接受東晉朝廷相國、總百揆、揚州牧的官職,以十郡建“宋國”,受封為宋公,并受九錫殊禮。
以上兩例,“權臣”登上帝位的方式如出一撤。
隋文帝楊堅是隋朝建立者。北周宣帝死后,即位的周靜帝年僅八歲。
外戚隋公楊堅便以「入宮輔政」為由,總攬軍政大權,號稱「假黃鉞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公元五年二月,楊堅逼周靜帝宇文闡讓出帝位,登基稱帝,建立了隋朝。
相國、丞相、左大丞相,等等,都是宰相職位的別稱。
宰相地位是尊崇的。我國古代君主制下,外朝百官以宰相為首。史籍上說,”宰相者,位亞于人主,而權重于百僚者也?!疤煜轮?,通于四海。”
魏晉南北朝:丞相總攬司法、行政、軍事大權,是政府首腦。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
宰相權力過大,“權臣’便借助”宰相“職位專權,宰相職位為權臣”受禪“提供便利。
唐朝以前,“權臣”上位的事兒,史不絕書,多有記載。
唐朝統治者要避免“禪讓”的舊事發生在在自己子孫后代身上。
他們挖空心思地削奪外朝宰相的權力,防止宰相專權,導致皇帝大權旁落。
(二)唐朝統治者如何避免前朝外朝權臣“廢帝篡位”舊事在本朝重演
如何防止宰相專權,唐朝統治者采取辦法有二:
一是實行集體宰相制度,變“獨相”為“群相”。
(1)三省長官同為宰相。唐代初年,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都是宰相。
后來因唐太宗即位前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
(2)他官參議朝政,多人為相。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并假借他官之稱。
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后,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
到了唐朝中宗、武則天之后開始,皇帝設立了一個職務,叫“同中書門下三品”。這是個臨時性的職務?;噬先粢岚文?,不管你現在是幾品官,只要給你加上這個銜,入政事堂議事,你就相當于宰相了。宰相就由固定的變成了臨時的。它的好處是,正式任命的宰相如果要罷免,是有一套嚴格程序的,現在這個是臨時宰相,皇上能把這個臨時工說撤就撤。所以以后,既然設立了“同中書門下三品”,這三省的長官就變成了虛銜,甚至不設。
玄宗開元以后,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
安史之亂以后,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唐代宗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后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在唐朝,皇帝任用宰相的范圍擴大了,已不限于三省長官;宰相成員增多,既便于集思廣議,又使之互相牽制,從而避免出現“權臣”專權的局面。
二是以內朝制外朝。
(1)用身邊的親信秘書(內朝)分外朝之權,乃至架空外朝而取代之高宗時北門學士的設立,開啟了內廷近臣在禁中參決謀議的機制。唐高宗時,召劉卒韋之,元萬頃等人禁中,“密與參決時政,以分宰相之權,時謂北門學士?!?/p>
武則天專權時期,為排除異己,更是多用北門學士參決朝政,制敕不經中書門下,這樣,中書門下的定策審議之權開始被侵奪。
唐玄宗即位后,隨著國家行政事務的日益繁多,原本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省官員,特別是中書舍人繁忙不堪,工作效率低下。玄宗于是常常抽調朝廷其他部門中一些精通文辭、學識淵博的官員臨時負責起草詔書的工作,這屬于臨時差遣工作,這些人常常被稱為翰林供奉或翰林待詔,他們的臨時辦公地點就在翰林院中,與那些御用文士、術士的待詔們在一起辦公,這就是史書上所說的“人才與雜流并處”。
開元二十六年,唐玄宗進行了一項改革,將那些專門負責起草詔書、執掌朝廷密命的翰林供奉(待詔)正式改稱為翰林學士,并在原來翰林院的南面修建翰林學士院,與北面的翰林院區別開來。這個時候,翰林學士就從原來的翰林院雜班子中脫穎而出,翰林學士草詔也就由臨時性的差遣逐漸成為固定的職務。這樣,起草詔書的翰林學士們就在南邊的翰林學士院辦公,主要從事政治決策、政治顧問與起草詔書的工作。而那些陪侍皇帝娛樂游賞的翰林院待詔們還繼續在翰林院里待詔,從事侍奉皇帝文化娛樂的活動。
翰林學士是直接受命于皇帝的,不從屬于任何其他官僚機構。所以翰林學士又被稱做天子私人,即皇帝的私人政治秘書和政治顧問。
翰林學士們的權力很大,在當時扮演著重要的政治角色。他們的出現從客觀上分解了中書舍人的權力,也就是分解了宰相的權力。因為中書舍人是直接受命于宰相的。
翰林學士的設置是玄宗集中皇權的一個重要步驟。
皇上要通過設立翰林學士分割宰相的權力,擴大皇權。
唐代自進入中后期,翰林學士的政治角色日形重要。學士負責起草詔令,又參決軍政機密事務,分擔了宰相部分職權。
德宗以后,宰相多選自翰林學士。
(2)用身邊的家奴宦官(內朝)分外朝之權。從唐代歷史上看,皇帝信任重用宦官是從唐玄宗開始的。
唐玄宗時,開始讓宦官組成內朝。
他挑選了身邊的大宦官高力士協助他處理政務,“每四方進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進御,小事便決之”,力士也就此“常止于宮中,稀出外宅”(《舊唐書》卷一八四《高力士傳》),這樣就出現了由宦官組成的同外朝宰相抗衡的內朝。
唐玄宗之所以讓宦官組成內朝,是因為在他看來,宦官乃“刑馀之人”,不可能做皇帝的。不像宰相權勢大了有可能篡位當皇帝,皇后也有可能當女皇帝。
安史之亂后,皇帝不再信任武將,作為宮中家奴的宦官迅速登上了政治舞臺。
唐朝的中晚期,朝政大權逐漸為宦官集團把持。宦官集團甚至操縱君主廢立命運。
(三)唐朝帝王們侵奪外朝宰相權力的后果
唐朝帝王們的精心策劃,的確有效避免了傳統的“權臣”由“外朝宰相”出。雖說傳統意義上的“權臣”專權消失了,但“權臣”專權以另一種形式出現——這就是中晚唐時期嚴重的“宦官”專權。
(四)唐朝中晚期“宦官”專權、后期甚至能操縱君主廢立乃至生死原因
唐朝中晚期的宦官,之所以能夠把持朝政,玩弄皇帝于股掌之間,原因如下:
第一,宦官擔任樞密使,分宰相之權。
樞密使設立之初,并沒有自己的官署,僅有三間房屋貯放文書。樞密使的職務本來只是接受表奏,上呈皇帝,又將皇帝意圖傳達給中書門下(宰相),起上傳下達的作用,并沒有很大的權力。
憲宗時,以劉光琦、梁守謙為樞密使,權力逐漸加大。其后大宦官王守澄、楊復恭都相繼為之。
昭宗天復元年,規定宰相在延關殿奏事,樞密使在旁可提不同意見進行辯論;對皇帝詔敕有不當之處也可帖黃更改,也就是說,樞密使已掌握了封駁之柄,公開參與朝政,侵奪相權。中晚唐掌握實權的宦官多以樞密使的名義干預朝政,甚至廢立君主也由他們主張(當然根本原因還是宦官掌握了軍權)。
第二,宦官擔任左右兩神策軍中尉,統領禁軍。
安史之亂之后,唐肅宗因武將反叛險亡其國而開始猜忌武將。宦官開始作為皇帝的耳目全面地內掌禁軍,外監諸將。
安史亂后,藩鎮林立。雖然節度使囊括了轄區軍民財政大權,可以擁兵自重,可以有不臣之心,但是敢輕舉妄動的實在不多。
那些真正背叛的也多是出于自衛需要,真的想著打到京城、干掉皇帝、自己取而代之的是少之又少。
這是因為有強大的神策軍在。
“是時,神策軍雖處內,而多以裨將將兵征伐,往往有功”。
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被外面武將反怕了的唐德宗李適做出了一個決定:將神策軍交由宦官指揮。從這時起,神策軍的實際指揮將領左右神策軍中尉例由宦官擔任。
這個決定影響后來唐朝一百年命運。以前宦官的權力來自于皇帝的信任,此后宦官的權力來自于手中掌握的神策軍。
從此誰當皇帝,大致由宦官操縱。
唐宣宗時宰相夏侯孜甚至公開表示:“李氏子孫,內大臣立定,外大臣即北面事之。”
皇帝的廢立尚且如此,官員的任命宦官們也有插手。
唐代,節度使是重要的職務。自唐代宗以后,人選卻大多出于神策軍中尉的推薦。(自大歷已來,節制之除拜,多出禁軍中尉。)
所以,探究唐朝中晚期“宦官”專權、甚至操縱君主廢立命運原因,有人這樣說:
左右神策軍中尉與兩樞密使號稱“四貴”,神策軍中尉統領中央禁軍——神策軍,內樞密使參與機要、出納王命。唐朝中后期宦官把持了這四個要職,左右朝政,立君、弒君、廢君,有同兒戲。
(五)“權臣”專權、“宦官專權”產生的制度基礎
從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出現的“權臣”以宰相名義專權,到唐朝中晚期嚴重的“宦官專權”:是由當時的政治制度設計特點造成的。
在兩漢至唐代政治制度設計中,中央政府皇權相權劃分,皇權與相權是相互并行的。這是”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
在這種制度設計中,宰相職位總是存在的。為避免外朝宰相專權,帝王們只好想方設法侵奪宰相權力。盡管如此,“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并沒有消除。一些至關重要的權力,比如兵權、分割出來的相權,皇帝總要找另外的人擔當。這樣又往往會導致出現另外一些集團專權。比如:宦官專權等。
(一)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確保軍政大權掌控在皇帝手中
明代宦官沒有中晚唐時期的那些宦官勢焰之大,從沒能像中晚唐時期的宦官那樣,把天子的立、廢、生、死都操之于手。自正統以來,幾乎每朝都會有一些像王振、劉瑾那樣的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到了明末天啟年間,大太監魏忠賢當權,囂張一時,人稱“九千九百歲”,生祠遍天下。即便如此,魏忠賢無論想做什么,仍得奏明明熹宗天啟帝。天啟在時,魏忠賢“手握王權,口銜天憲”,但天啟一旦去世,他又成了個虛弱無依,難于自立的人。
年僅18歲的崇禎繼位,立足未穩,根基未定,魏忠賢的黨羽仍充滿朝中,魏忠賢還掌管著東廠。和魏忠賢相比,表面上似乎強弱之勢相去甚遠。但3個月之后,垮下來的是失去依仗魏忠賢。失勢的魏忠賢被崇禎發往鳳陽安置,途中自縊。
有帝勢可倚時,氣焰熏天;失去帝倚時,虛弱無比。在當時也很出乎人們的預料。
這源于明代的政治制度設計不同于以前的唐朝。
同漢唐時期相比較,明代的政治制度設計,發生了重大變革。具體如下:
(1)廢除中書省和宰相,皇帝本人乾綱獨斷。明代,太祖朱元璋剛建國的時候,是有宰相的,就是保持著宋元的中書省。
明太祖朱元璋認為宰相職權太高,洪武十三年,借“宰相胡維庸謀反案”,索性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
于是,皇帝之下,政府機構成了互無牽制的六部——吏、戶、禮、兵、刑、工,此外設都察院,監察全國事務,是實權機構,與六部并稱為“七卿”。此外,有通政司,大理院,與前面七卿并稱九卿。其中通政司專管全國奏章的上傳下達,大理院專管高級案件的審理,如果不能決斷,就組成三法司(大理院、都察院、刑部)會審。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還留下祖訓,以后他的子孫也永遠不準再立宰相。所以后來明朝政府是沒有宰相的。
廢宰相,由皇帝直接指揮六部、百司政務,這樣產生了兩種后果:一是軍政大權集中到了皇帝手中。二是皇帝的工作量變得空前巨大。
(2)確保兵權掌控在皇帝手中。明代兵制,實行衛所制度。中央設立五軍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關,五軍都督府掌握天下衛所,但只負責各都司衛所軍隊的管理和訓練,無權調遣軍隊。
兵部掌握調兵權,將帥的帥印,將領的選拔,培養,考核升遷,也不能直接統兵。即兵部有出兵之令而無統兵之權
各地設立衛所負責軍隊日常的訓練和管理。
衛下設千戶所,千戶所下設百戶所,其長官分別是都指揮使、千戶、百戶。衛所之上設都指揮司,管轄幾個衛所。
遇有戰事,兵部奉旨調兵,并秉承皇帝意旨,任命總兵將官,發給印信。戰事畢,總兵官回朝廷復命,歸還印信,士兵回歸原來衛所。
明代軍事制度設計,統兵權,調兵權,練兵權有效分離,防止將帥掌握軍隊,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一個人要想完全控制軍隊,都是不可能的。軍隊真正的指揮權掌控在皇帝手中。
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中央政府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兵制設計避免將帥擅兵自立,確保了軍政大權掌握在皇帝手中。
(二)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輔助機構,內閣的出現有利于加強皇權
內閣的出現,是明朝的一種制度創新。
廢中書省和丞相后,原先宰相負責的政務很大一部分就轉移到皇帝本人那里,空前巨大的工作量使得精力過人的明太祖也感到難以支撐。曾短暫地設“四輔官”協助處理政務,后又設置殿閣大學士, 作為自己的私人秘書。這些殿閣大學士“特侍左右,備顧問而已”,而且品級很低,只有五品,以免擅權。
明朝的內閣制真正建立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
朱棣于永樂元年,在殿閣大學士制的基礎上,對有關的缺點作了調整,由皇帝本人親自挑選親信大臣進入文淵閣,參與政務。至此,明朝的內閣制度正式形成。
從明宣宗時起,“奏章票擬,主之內閣”,內閣被賦予票擬權。
然而,與以往的丞相府、“三省”或中書省不同,內閣并不是中央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內閣僅僅是為皇帝提供顧問的咨政機構。
明朝內閣雖然也擁有一些看似很大的權力,比如票擬、封駁等等,但所謂的票擬權只是一種建議而非決策權,票擬是否被采納最終還是取決于皇帝的批紅。雖然有抗旨不尊勸諫皇帝的封駁權,但能否生效還要取決于皇帝是否妥協,如果皇帝執意堅持到底,甚至可以因此迫使閣臣辭職。
明代內閣諸大學士,和以往宰相不同,在制度上始終沒有監督六部、百司執行皇帝詔令之權。清代官方著作《歷代職官表》就說:“內閣職司票擬,其官創自明初,原不過如知制誥之翰林,并非古宰相之職”(卷二內閣表下案語)。內閣諸大學士更不能像以往的宰相一樣置私人僚屬。
內閣大學士只對皇帝負責,只同皇帝發生工作關系,而不能與六部、都察院等其它行政權力機關直接溝通和聯絡,更不能指揮它們如何工作,因此明代的內閣大學士也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執政大臣。
閣臣升降由皇帝決定,職權大小依皇帝旨意而。
雖有內閣大學士大權在握的現象發生,但其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最高統治者的個人支持與信任。一旦失寵,其地位便會一落千丈。軍政大權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
(三)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讓即使是司禮監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也無法擺脫皇帝掌控
明朝的司禮監也不是國家最高一級行政實體,只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辦事機。
司禮監設立于洪武年間,最初不過是為皇帝生活起居服務的宦官系統的一個管理機構. 明中葉以后,司禮監因負責“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地位日崇。
票擬,又稱票旨、票本、條旨、擬票、擬旨。全國大大小小的奏章,甚至老百姓給皇帝提出的建議,都由通政使司匯總,司禮監呈報皇帝過目,再交到內閣,內閣代擬初步處理意見。內閣大臣的建議是寫在一張紙上,貼在奏章上面,這叫做“票擬”。這種制度首創于明宣宗宣德年間。
“批紅”,則是在票擬的基礎之上,由皇帝用紅字在章奏上做的批示,亦稱“批朱”。
批紅是皇帝的權力,但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大都懶于政事,懶到后面連批紅都授權司禮監太監代行。
這里面就有問題了:當皇帝怠政,而內閣又不受信任的時候,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掌印太監就坐大了。因為皇帝不處理內閣草擬的文件的話,就是司禮監來處理,此時皇權的代行者就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掌印太監。如果有太監能夠身兼秉筆和掌印太監,那他就大權獨擅,比如魏忠賢。
但是,按照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除了皇帝,其他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控兵權。
明中葉以后,皇帝雖然怠工,但也不傻,兵權都在自己手里握著,只是讓宦官代自己處理政務。
明朝政治制度下的宦官,不可能掌控兵權,并不能調動軍隊,尤其是禁軍。
所以,明朝的宦官始終都無法擺脫皇帝的掌控。
由此可見,明代皇帝授權司禮監代行“批紅”,與其說是要太監代為處理國政,還不如說是利用宦官勢力牽制內閣,以確?;蕶嗟睦娌皇軗p害和侵犯。
由此看來,明朝中晚期宦官之所以能弄權,與得到皇帝寵愛、縱容、甚至默許不無關系。
綜上所述,明代的宦官專權之所以不同于唐朝,原因在于:比之于中國歷史上以前朝代,明朝政治制度設計出現重大變革。
以唐朝的政治制度設計為例:
中央皇權、相權劃分。這是該朝“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
盡管唐朝的帝王們為避免外朝出現“權臣’專權,想方設法侵奪宰相之權。然而,“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并沒有消除,軍政大權免不了落入其他利益集團手中。唐朝中晚期出現的嚴重宦官專權,不過是另類形式的“權臣”專權。宦官們把持相關要職,掌控了相應的兵權、分割出來的相權,左右朝政,到了后期甚至能夠操縱皇帝的廢立乃至生死。
明朝的政治制度設計,發生了重大變革:
中央廢中書省和丞相,軍政大權盡在皇帝掌控之中,“權臣”得以產生的制度基礎不復存在。
由于明代制度設計,軍政大權操縱在皇帝手中,大太監們的權力并不來自于制度及其職位,而來自于皇帝的個人寵信與授權。大太監無論多么猖狂,不過是仗著皇帝的招牌,狐假虎威。一旦失去皇帝這塊招牌,宦官立馬垮臺。他們的興衰榮辱甚至包括生死始終都處于皇帝的掌握之中。明朝中晚期出現的宦官弄權,是皇帝寵信、縱容、甚至默許的結果。
[1]唐永年.唐史十二講[M].北京:中華書局,2007.
[2]趙克生,許文繼著.一本書讀懂明朝[M].北京:中華書局,2010.
[3]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4.
(作者單位:湖北大學附屬中學)
何志平,男,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