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旻 陳 凌
基于自媒體動漫的紅色文化認同感培育策略
牛 旻 陳 凌
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缺失,不僅是我國青少年價值觀教育面臨的困境,也是自媒體時代的全球性難題。在系統分析自媒體時代青少年文化認同危機成因的基礎上,以動漫的價值引導功能為切入點,探索如何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重新詮釋、塑造紅色文化,加強青少年對紅色文化乃至本土文化的認同,是一種新穎而有效的解決途徑。
自媒體 動漫 紅色文化
本文所指的“自媒體漫畫”,是指符合手機、電腦觀看模式,基于自媒體(微博、微信等)傳播的漫畫,例如適合手機滾屏閱讀的豎版長幅漫畫。
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勵精圖治、奮發崛起的強大驅動力,曾在不同歷史時期鼓舞、激勵人民,先后取得了抗戰勝利、經濟騰飛、科技創新等重要成就。
正是基于對紅色文化的弘揚和演繹,即使在技術條件簡陋的時期,我國也曾產生眾多動漫佳作,例如《三毛從軍記》(漫畫改編電影,1992)、《大鬧天宮》(動畫電影,1961)、《黑貓警長》(動畫電視劇,1984)等。這些動漫作品能被青少年廣泛認同,根本原因是其弘揚了自強不息、懲惡揚善、勇敢樂觀等紅色文化,生動闡釋了時代精神,符合青少年群體的審美期待,使之受到激勵和陶冶。
但在當下,由于社會價值觀念急劇變更,西方文化長期滲透,歷史虛無主義發生消極影響,加之我國青少年價值觀教育的載體設計落后,導致部分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缺乏認同感,理想信念迷惘,社會責任感減退,呈現出嚴重的文化認同危機。
在文化認同感的培育方面,美、日等文化輸出大國長期通過鮮活的動漫符號圖解核心價值觀,對內增強青少年文化認同,對外持續輸出、傳播本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形成廣泛文化認同,確立了堅實的話語權優勢與闡釋者形象。美日動漫的文化認同培育策略主要有三點。
(1)文化嫁接與置換:嫁接各國文化素材,置換本國價值觀。
(2)文化話語權建構:占領全球化動漫市場,持續輸出價值觀。
(3)文化多向度圖解:直觀圖解核心價值觀,多維度塑造國家形象。
以動畫電影《功夫熊貓》(2008)為例,其不僅生動闡釋了羽化、拜師、降魔等中國文化元素,也畫龍點睛地植入、置換了美國價值觀,如在闡釋其勵志主題時的關鍵臺詞:“我不是胖熊貓——我是獨一無二的胖熊貓”(西部牛仔式自信),以及引用美國名諺“昨天是歷史,明天是謎,只有今天才是上帝的恩賜”。
我國青少年的紅色文化認同危機始于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于電視普及、中外文化交流加強,我國對美、日動漫的進口達到了空前規模。
美、日動漫商業化程度高,制作精良,而根據漫畫改編、衍生的影視、電子游戲、文化衍生品(例如由漫畫改編的電視劇《東京愛情故事》、《流星花園》、《排球女將》等)則形成了文化產業集群,幾乎完全擠占了國產動漫的生存空間,間接造成了國內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的疏離。
21世紀以來,隨著自媒體重構了大眾文化語境,青少年的文化接受與創造活動呈現出全新特征,如消解權威、淺閱讀、碎片化解讀、互動性等。青少年對傳統文化符號的祛魅與意義重構達到了空前規模,傳統動漫往往成為解構戲謔的對象,或是商業宣傳的噱頭,這也造成了新的文化認同危機。
當下,我國青少年紅色文化認同危機的主要表現有三點。
(一)紅色歷史記憶被否定
由于相關法規缺失,自媒體容易成為灰色文化的溫床。例如2014年出現的以漫畫形式嘲弄董存瑞等英雄的惡搞行為,格調低下,被制成聊天軟件表情素材,泛濫于網絡,引發狂歡風潮,形成固定的亞文化符號,最終對國家形象和紅色文化造成嚴重矮化,對青少年價值觀和社會風氣形成惡劣誤導。
這種灰色文化濁流嚴重污染了網絡空間,也凸顯出我國青少年對紅色文化認同感不足的現狀:一經極端言論誤導,部分青少年就極易盲目排斥、否定主流價值觀,對愛國主義、艱苦奮斗、舍己為人等紅色文化元素產生對抗性心理。
(二)紅色文化話語權喪失
青少年易受獵奇心理驅使,被極端言論誤導;加之西方文化產業強國長期對中國輸出價值觀,其藝術手法與商業運作都更為成熟,使青少年在對比中容易對本土文化失去信心,排斥紅色文化,傾向西方文化。
但追根溯源,青少年否定的往往并非紅色文化本身,而是刻板、陳舊的單向說教式文化闡釋。因此,同樣是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一經美國商業動畫的精心包裝,就通過《功夫熊貓》(2008)、《木蘭》(1998)等美國動畫大放異彩,受到中國青少年喜愛。
(三)紅色文化畸形繁榮
十八大之后,我國紅色文化建設力度加強,但其傳承路徑主要集中在黨政機關報刊、網站,以及節慶日文化活動等,形式單一,過于行政化。隨著國家加大扶持力度,一些意在圍獵國家高額補貼的紅色題材動漫應運而生,但往往粗制濫造,抄襲丑聞頻發。
這樣的繁榮,不但談不上觸及信仰、以紅色精神鼓舞人,反而會對紅色文化造成極大傷害,使青少年對紅色文化產生抵觸與反感。
由于自媒體漫畫創作簡易(可使用現有表情包素材進行創作),極易傳播,可個體經營盈利,題材廣泛,因此,對于傳統動漫產業欠發達的中國而言,其實已迎來培育青少年紅色文化認同感的全新機遇。
以自媒體動漫為載體,弘揚紅色文化,具有兩個鮮明優勢。
(一)吸引青少年主動建構紅色文化
自媒體確立了青少年作為網絡文化主體的身份,為其提供了自主建構新時期文化的全新語境,能有效吸引青少年參與到一種雙向互動的創作與傳播活動中。因此,優秀的自媒體動漫,往往能憑借親切的民間視角獲得青少年喜愛與認同,遠比一些主題先行的教化類作品更能增強文化認同感。
(二)符合青少年價值觀建構內在需求
中國動漫尚處在嘗試闡釋新的價值觀念、梳理傳統文化、構建當代審美話語體系的探索階段,因此,中國青少年在觀看漫畫時,就對核心價值觀、本國國家形象等元素具有顯著的期待視野,比美、日等國青少年受眾更渴望在漫畫形象、故事、主旨中尋找身份及價值定位,獲得價值觀指引。
習近平在北京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藝工作者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地體現在文藝創作中,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因此,針對當下的青少年紅色文化認同危機,應立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拓展新的藝術手法與闡釋策略,生動演繹紅色文化。在此基礎上,不斷探索、完善自媒體動漫的闡釋原則與邊界,從國家層面、社會層面和個人層面進行立體的文化認同感培育。
(一)鼓勵祛魅,建構親民、公正的國家形象
隨著我國國力增強、社會進步,公眾的國家認同感也持續提升。基于此,對政府形象進行適度祛魅,其意義不僅在于柔化公權力的刻板形象,增強民眾對國家與政府的認可度,更在于獲得青少年文化認同,從而抵制灰色文化對國家形象的矮化,培育文化自信。因此,在自媒體語境下,由政府主動扶持、引導,對國家形象進行適度的祛魅式闡釋與建構,將更有利于紅色文化的傳播與培育。
(二)避免無度戲說,傳播和諧、團結的社會倫理
目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社會思潮急劇變更,新興富裕群體涌現,公眾對社會平等的期待與日俱增,對“富二代”、公職人員等群體則充滿爭議,易生偏見。文藝作品負有引導社會價值觀之責,在價值觀多元、碎片化的自媒體語境中,更應對價值觀、世界觀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保持嚴肅負責的創作態度,在動漫作品中極力避免“貼標簽”、臉譜化、傳播偏見的做法。
以核心價值觀中的“平等”為例。美國動漫中,出身寒門的蜘蛛俠、閃電俠固然是常見正面主角類型,而富可敵國的鋼鐵俠、蝙蝠俠也是象征美國核心價值觀的正義形象。尤其是鋼鐵俠斯塔克這類玩世不恭、個性輕浮的紈绔子弟,雖與“根正苗紅”、作風正派的美國隊長羅杰斯形成強烈反差,但二者懷有的正義、平等的價值取向并無二致,可謂殊途同歸。
(三)抵制灰色文化,引導青少年建立向上向善的價值取向
對于自媒體這一新生事物,世界各國的管理均不完善,作品往往泥沙俱下,價值取向蕪雜混亂。在中國自媒體漫畫中,既產生了愛國主義題材漫畫《那年那兔那些事兒》這樣點擊率逾3億、影響力巨大的佳作,也由于門檻低,相關法律尚不完備,導致作品良莠不齊,甚至被境外勢力利用,成為造謠傳謠、惡意扭曲社會價值觀的淵藪,如屢遭整改的“變態辣椒”、“魏克漫畫”等。
要抵制灰色文化的消極影響與誤導,除了應繼續加強立法建設,規范管理,凈化網絡風氣,杜絕灰色文化的滋長,還應通過文化扶持項目、基金、比賽等多種方式,重點支持傳遞向上向善價值觀的青少年文藝創作和推廣,鼓勵“有筋骨、有溫度”的優秀動漫創作,改進我國漫畫價值內涵缺失、吸引力不足的現狀。
面對社會價值碎片化、新的倫理問題不斷凸顯的時代背景,為了弘揚紅色文化,必須充分發揮自媒體傳播快、影響面廣的優勢,拓寬視域和題材,立足民本視角,建構起充滿正能量的自媒體動漫平臺,改變高臺教化、單向灌輸的文化認同感培育模式;同時,應及時遏止紅色文化元素在市場的誘惑下滑入短期獲利、迎合媚俗的泥淖,例如避免過度娛樂化和商業化帶來的矮化。
應敏銳把握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機遇,增強文化認同感,培養青少年的文化自信,正如習近平所言: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1]張首先.紅色文化的價值資源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認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6).
[2]王洪葉,王愛華.當代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危機及應對思考[J].理論與改革,2013(1).
[3]曾振華.紅色文化創意與傳播的價值認同與輿論場構建[J].現代傳播,2014(4).
[4]張文.全媒體傳播紅色文化的時效性探究[J].社會科學家,2014(12).
(作者單位:湖北工業大學)
本文系2015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專項)(15JD710068):基于“自媒體漫畫”的青少年核心價值觀培育路徑研究。
牛旻(1982-),男,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化產業;陳凌(1976-),女,湖北武漢人,湖北工業大學校報總編,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