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婧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文化交流的對策與展望
王 婧
隨著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正式實施,世界的目光又重新回到了絲綢之路這一古老的文明與文化之路。“一帶一路”是一種戰略,也是一種美好的愿景,更是促進世界文化交流的希望之路。
一帶一路 文化交流 展望
201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并提出了“絲綢之路經濟帶”概念;同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時提出共建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引發了世界的熱議;201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2014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峰會工商領導人峰會以及“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上闡述了“互聯互通”及其與“一帶一路”戰略的關系。2015年3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于聯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提出共建“一帶一路”的“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一個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基本框架。至此,“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內涵全方位地展示在了世界面前。
(一)文化交流有利于促進“一帶一路”戰略順利實施
“一帶一路”戰略是中國實施改革開放后進入新的歷史階段,對世界經濟格局現狀的反思與調整。改革開放前期,中國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引進西方國家先進的技術、產品、文化與管理理念上,這一行為導致了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在文化交流與合作方面處于嚴重滯后的局面。如今,中國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眾多瓶頸。加強與亞非拉國際的文化交流與合作,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
自古以來,絲綢之路既是通商之路,更是文化交流之路。“文化包容”和“民心相通”作為“一帶一路”戰略在文化交流領域的關鍵,中國應支持沿線國家、地區以及民間挖掘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遺產,積極舉辦專項投資、貿易和文化交流活動。文化認同是構建國家間關系的基礎,也是綜合國力競爭中最重要的“軟實力”。“一帶一路”戰略提倡五通,即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和民心相通,其中民心相通是基礎。在經濟全球化今天,國與國之間是否認同彼此的歷史與文化,接受彼此的傳統與價值觀是兩國關系發展的基礎。因此,民心相通與文化認同是最關鍵的一環,而文化交流與合作也是最為有效的夯實民心基礎的重要手段。然而,國際社會對于“一帶一路”戰略看法不一,這將對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提出了新的要求。文化交流在“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不僅要具有潤滑劑的作用,更要具有戰略性作用。
(二)“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提升我國對外文化交流水平
第一,指明了交流方向。“一帶一路”戰略涵蓋的區域,恰恰是我國與外部世界文化交流相對薄弱的地區,也是發展程度與我國類似或相似的國家集中的地區。改革開放后,我國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力度與投入有所減弱。例如熟悉周邊國家語言與文化的人才近乎匱乏。“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對我國對外文化交流的方向和工作重點做出了調整。努力恢復中國與廣大亞非拉國家的友好交流歷史,大力加強與亞非拉國家人民友好交流力度,是我國文化交流的重中之重。
第二,促進文化交流方式轉型。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普及,對外溝通的渠道和手段變得更加多樣。中國社會發展呈現出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中國的文化發展也更多地體現出了自信與責任。中國一貫注重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初步建立并完善了良好的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機制,具備了進一步深入開展合作的潛力與空間。“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標志著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自此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如何在短時間內調整機制、統籌資源、梳理渠道、夯實平臺、打造品牌和加強傳播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
(一)弘揚絲路精神和文化價值觀
當今世界發展變幻風云,我們應從全新的國際環境入手,深入研究絲綢之路的歷史文化遺產,學習絲路文化精髓與文化價值觀。當今世界國際政治、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相互依存度逐漸提高,事實證明,任何民族、國家或地區在孤立的系統中只會故步自封。古絲綢之路開放、交流、兼容、融合的精神在全球化發展的今天仍然具有可借鑒性。縱觀中國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絲綢之路的開放與合作精神對各國都有利。我們要積極倡導絲路價值觀所蘊含的“以天下和平為己任”的國際關系責任感,謀求“四海之內皆兄弟”的和睦關系,實現雙贏與共贏的崇高理想。
(二)完善文化交流體制,提高文化交流質量
目前,各國文化交流主要以政府之間交流為主,民間交流以及社會組織之間交流為輔。建立健全文化交流體制,對于提高文化交流質量和數量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政府之間文化交流而言,可通過簽署“一帶一路”合作備忘錄、文化合作協議等,構建文化交流與合作的法律基礎。政府文化高層定期互訪與溝通,建立政府間文化交流機制將成為今后進一步開展工作的重要行動舉措。對于民間文化交流而言,各國民眾之間的交往是最直接的路徑。政府可以通過簡化出國、經商、交流、旅游、教育等手續,方便不同國家公民之間的往來和溝通。絲綢之路沿線地區有著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和語言,如何使民眾之間相互了解,將絲綢之路的文化精髓根植于普通民眾的心中,讓民眾間的友誼為國家和民族間的友誼夯實民心基礎是今后工作中心之一。對于社會組織間文化交流而言,其特殊的組織形式在對我文化交流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組織要借助“一帶一路”區域合作的各類平臺和機制,定期舉辦研討座談會,專業論壇,學術成果交流會等,密切各個領域的交流,尤其是在環保、課件、農業、衛生、救災等領域實現信息共享、深化分工合作,共同增強絲綢之路沿線地區的社會組織的活躍度,提高文化創新與交流的能力與力度。
(三)加強系統建設,推動絲綢之路文化交融
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推動和促進文化交流與合作,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系統建設:
第一,優化文化交流結構。絲路沿線國家的發展參差不齊,文化遺產保護與文化建設工作有好有弱。為了加大促進絲綢之路文化交融的力度,必須優化文化交流的結構,在交流的主體、內容、形式、技術、資源等方面多下功夫。同時還要科學的將各要素之間有機結合。
第二,營造兼容開放的交流環境。在“一帶一路”戰略的推動下,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會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程度,為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創造良好的環境。文化交流需要包容、開放、融會貫通的交流環境,開放的程度直接決定了文化交流的質量與效果。我國與各沿線國家主導的文化交流活動應充分考慮到兼容性,才能實現文化交流領域的“共建”。應充分利用外部有利條件,努力創造兼容開放的絲綢之路交流環境,實現絲綢之路沿線區域的文化交流與絲綢之路區域整體的合作協調發展。
文化交流是偉大的事業。文化交流的使者們將在古代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上再次起航。現代知識和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為絲路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基礎。無論是語言還是歷史,都將會實現無障礙交流與溝通。“一帶一路”將會給沿線各地帶去不同的文化與創意,進一步推動商務、經貿和旅游合作,推動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廣泛傳播。各種文化、教育、餐飲、保健、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將會成為絲綢之路沿線的文化交流生命線。
總之,未來世界發展的方向將由文化來銜接。通過對基礎設施與硬件建設的大力投入,經過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共同努力,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彼此互聯互通的目標不是不可能的。然而,維系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共同友好發展的文化價值觀與認同感,仍需要各國人民世世代代共同的精心呵護與培育。在未來,建設“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宏偉藍圖,是中國夢,也是世界夢!
(作者單位:青島大學)
王婧(1990-),女,漢族,碩士,青島大學,研究方向:現當代國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