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興國 陽建新 覃龍軍
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社區文化建設路徑分析
衛興國 陽建新 覃龍軍
近年來,少數民族生態移民在物質生活得到極大改善之后進入了后移民時期,普遍面臨著文化心理機制共同體建設的問題。然而,生態移民社區是一個混雜與融合的空間,在這個空間內,文化建設存在自然生態機制、社會經濟機制與文化心理機制的路徑依賴,通過依賴因素及文化變遷特性的分析,筆者提出要在平等寬容的倫理原則下,通過文化調適機制與社會化機制建設移民社區文化。
少數民族 移民社區 路徑依賴 文化墮距 社會化
我國古代出于政治、經濟和軍事的目的,曾經將大量的人口調離原屬地。這些移民行為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交流與融合,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做出了相應貢獻。但是,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移民。國外的生態移民是基于片面強調經濟發展的社會發展模式產生了復雜的環境問題,并且環境問題已經威脅到人的生存,這些不得不遷移的人易引發相應的社會問題。我國關于生態移民的社會事實到來相對較晚,生態移民的研究相對滯后。但是,近年來伴隨著生態移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他們并未獲得與之相應的幸福感,其主要原因是在生態移民社區內沒有建成文化心理機制共同體,這是后移民時期面臨的主要問題。
本研究運用系統抽樣的方法,以張掖市肅南縣明花鄉生態移民社區的常住居民為調查對象,以明花鄉的家庭(戶)為抽樣單位進行概率抽樣,組成樣本。對明花鄉進行實地調研,采用問卷法、訪談法收集資料。運用社會統計軟件SРSS 20.0,建立數據庫,并運用頻數分析和相關分析對數據進行處理。
后殖民理論的主要代表性人物霍米·巴巴認為:一個民族的文化凝聚了各種時空,純粹和單一的文化時空已不復存在。整個世界的文化都日趨間隔化和雜合化,民族是敘述的建構物,它來自不斷沖突的各文化要素之間的混雜與相互作用。[1]我國少數民族所居住的地區與自然生態環境脆弱區高度重疊,少數民族生態移民之后所形成的社區至少有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同一空間以合作、沖突等形式進行著互動。這與霍米·巴巴所描述的“雜糅空間”十分相似,即各個移民族群(也包括原住民族群)的文化在其中混雜融合,最后各個族群都會保持一種經過“混雜”的自我形象,這個形象是那種“雜合”了其他文化特質卻沒有“趨同”于其他文化的“雜種”。
每個地區的少數民族幾乎都有不同的文化生態系統,每個民族都按一定的生活方式在一定的自然條件下生存,并世代傳承。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地處甘肅省河西走廊祁連山北麓中段的狹長地帶,南靠青海的門源縣回族自治區,西與肅北蒙古族自治縣毗鄰,東與天祝藏族自治縣接壤,境內有多個民族混雜,居有裕固族、藏族、蒙古族、回族、滿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共11個民族。諸多的因素,使得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成為西北地區典型的農耕與游牧相結合的多民族混雜區域。
所謂“路徑依賴”(Раth Dереndеnсе),本是新制度經濟學中的一個專業術語,它強調的是在一個具有正反饋機制的系統中,一旦一個制度或規則被系統所采用,便會沿著一定的路徑來規范系統的發展與演進,從而導致其不易被其他潛在的、異質的甚至更優的系統所取代。[2]
路徑依賴產生的原因,在于制度或技術的變遷過程中存在著一種報酬遞增和自我強化的機制。這種機制使制度或技術變遷一旦走上某一路徑,它的既定方向在以后的發展中會得到自我強化。所以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可能的選擇。[3]沿著既定的路徑,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技術等制度的變化,可能進入良性循環的軌道,迅速優化;也可能順著原來錯誤路徑繼續往下滑,甚至被鎖定在某種無效率的狀態之下而停滯。而事物發展一旦進入了鎖定狀態,要抽身而出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文化是復雜的系統,主要由象征符號、價值觀念、規范體系、物質文明四種基本要素構成。在文化心理機制的建構過程中,由于文化在變遷中存在一種自我強化機制,并且這種強化機制的動力主要表現為對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文化三個方面的路徑依賴。
(一)自然生態機制路徑依賴
文化建設和自然環境因素息息相關。少數民族生態移民文化建設對自然生態的路徑依賴主要表現為對之前居住環境的依賴。移民前的居住地往往是一個獨立的自然地域,與外界的相對區隔。這個地域內,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決定了少數民族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社區活動的一般是在歷史固有的場所和社區中進行。其中歷史固有的場所中舉辦的活動主要是自發的、傳統的,社區內進行的活動主要是政府負責的、現代的。在實地調研的過程中,筆者也曾眼見明花鄉小海子裕固族移民的祭鄂博活動,一家人帶上必要的物品在固定的時間到沙漠里,祭鄂博所在的沙漠與小海子移民居住的社區距離較遠,但是他們沒有因為距離因素改變之前固有的場所。
(二)社會經濟機制路徑依賴
社會經濟機制對文化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表現為社會機制的依賴和經濟機制的依賴。
(1)社會機制的依賴。文化建設對社會機制的路徑依賴主要表現為社會力量對文化的影響。其中主要的便是權威人物對于少數民族傳統習俗的維護。生態移民之初,少數民族移民遠離之前的居住空間之后,他們中會有人出來領頭繼續維持著原有的傳統活動,讓這些傳統保持下去。同時,少數民族移民在面臨非少數民族移民時也會從傳統的文化中尋找自己身份的標識。最后,國家保護民族文化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維護少數民族文化的工作。
(2)經濟機制的依賴。文化建設對經濟機制的路徑依賴主要表現的是生產方式對文化的影響。北方少數民族在生態移民之前普遍是以放牧方式為主的牧業文明,移民之后普遍是以農耕為主的農業文明。少數民族在移民之后面對農業生產的精耕細作普遍不適應,農業生產工具的使用、時間的安排、產品的市場交易等。牧業生產方式所形成的牧業文化會影響著移民社區新文化的建設。
(三)文化機制路徑依賴
文化建設對文化機制的路徑依賴主要體現在“文化墮距”上。美國社會學家威廉·奧格本提出了文化墮距理論,他認為,文化是由具有相互關聯的各個部分組成的,當文化出現變遷時,文化內部各個部分發生變遷的速度是不同的,這使得文化內部各部分之間出現失調、不平衡。[4]
文化墮距對文化建設的影響表現為非物質文化發展的落后并制約物質文化發展,非物質文化內部各要素發展不協調從而影響非物質文化整體發展。少數民族生態移民之后首先便是住宅、工具等物質文化發生了變遷,但是由于制度、規范、觀念的滯后,少數民族生態移民未能充分利用現有的以科學技術為代表的物質文化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營造和諧融洽的社區環境。
(一)堅持平等寬容倫理原則
就生態移民社區內各種文化而言,文化可以分為評比性文化和非評比性文化。評比性文化中,對待優質文化我們應該在平等原則下發揚,劣性文化則應當適當舍棄。同時,針對與行為方式、習慣、習俗思想聯系的非評比性文化,我們更應該堅持平等的原則,以寬容的心態接納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
平等寬容的倫理原則的作用不僅體現在對移民社區文化的識別與舍棄上,還體現在營造創造性的文化氛圍、促進社區文化繁榮上。這些只有在形成寬容的社會氛圍后,大家才會毫無芥蒂的將自己民族的文化、自己習得的技術全面展現出來,在不斷地交流、融合過程中發展出具有特色的文化共同體,實現移民社區文化的大繁榮,增加移民對社區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二)堅持發揮調適機制的作用
社區文化建設面臨的矛盾主要表現在傳統與現代、精神與物質、主流與非主流三個方面。堅持調適機制,不回避矛盾是社區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
(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調適。傳統文化并非都是過時的,現代文化也不全是優性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存在著沖突,但是這種沖突有可以協調的成分。傳統與現代只要有足夠的選擇空間,人們便能找到合適的方式,實現真正的“優勝劣汰”。如在明花鄉小海子所見,移民之前的裕固族祭鄂博是騎馬繞圈,現在他們普遍開著車繞圈,這便是傳統與現代的具體結合。
(2)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調適。“文化墮距”理論指出: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快于非物質文化的變遷速度,非物質文化內部的變遷速度也不一致,從而已形成文化發展的不協調。然而,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一方面,人類是在一定的文化觀念及社會規范的引導下創造物質;另一方面,物質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的規范和觀念。因此,精神文化與物質文化的協調是移民社區文化建設的必然選擇,兩者要在相互發展中進行調適。
(3)主文化與亞文化的調適。在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社區內因各民族成員的數量不同、經濟地位差異同樣存在著主文化與亞文化。在本研究中,我們將社會限定為移民社區這個地域內所形成的小社會。由于主文化對社區內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因此主文化對亞文化具有潛在的影響力。雖然亞文化一般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但是堅持主文化與亞文化的調適對于少數民族生態移民社區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堅持發揮社會化機制的作用
在文化建設中,堅持發揮社會化機制作用的基礎是文化的可習得性特征。充分發揮家庭、學校、同齡群體、工作單位、大眾傳媒等社會化主體的作用,使移民社區內不同年齡階段的人接受平等寬容的倫理原則、力行文化調適機制、努力發展創造新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在這里根據進行生態移民時移民的年齡將移民社區內的居民分為兩類:一種是在十八歲以后從原居住地遷移過來的居民;另一種是十八歲以前就開始在移民社區內生活的居民。針對前一種移民,我們主要是發揮工作單位、大眾傳媒的作用,后者主要是發揮家庭、學校、大眾傳媒的作用。不同年齡的移民社會化主體的劃分有助于文化建設工作的更好進行。
少數民族生態移民行為下所形成的移民社區是一個充滿著混雜與融合的“雜糅空間”,在這樣的一個空間里建設文化心理機制存在自然生態、社會經濟、文化三方面的路徑依賴。筆者希望在社區文化建設中主要通過發揮社區成員(這里界定為是廣義上的:含社區群體及機構)的作用,在價值觀上平等寬容對待各種文化,在實際行為中堅持調試機制與社會化機制,尊重差異,最終推動社區文化共同體的建成。
[1]生安鋒.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裘偉廷.網絡教育發展中的路徑依賴[J].遠程教育雜志,2006(4):9~12.
[3]陳鵬飛.試談"路徑依賴"理論對學校教育的幾點啟示[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6(2):106~107.
[4]黎家嫻.論"文化墮距"與農村經濟發展——兼談《江村經濟》的合作工廠[J].法制與社會,2016(5):267~268.
(作者單位: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本文系“西北民族大學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201610742016)。
衛興國(1993-),男,四川廣元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學;陽建新(1996-),男,江西萍鄉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學;覃龍軍(1995-),男,廣西宜州人,本科,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研究方向: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