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長江
從北京天壇看中國建筑文化
楊長江
“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藝術地寫在石頭上。”作為世界重要文化遺產,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祭祀建筑,天壇無論在選址、建筑結構還是色彩運用等各方面都充分體現了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本文將對天壇與皇權統治之間的關系及其由來進行探討,并從天壇的建筑技術、藝術文化及宗教色彩等角度探討其所蘊含的科學及文化價值。
天壇 建筑文化 宗教象征 藝術文化
中國古人相信“法天所以事天也”,而“奉天承運”、“替天行道”等詞也反映了古人認為有需要按照天道行事,天被古人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天子作為人的代表,肩負著祭天與天溝通的責任,這也令天子在封建社會中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天壇正是表現皇權獨一無二的建筑,天壇象征只要天子才有資格代表萬民祭天,同時加強了天子與天命溝通的可能性。天壇是建于永樂十八年,占地4000畝,比故宮面積還大兩倍,為明清帝王舉行祭祀儀式及祈求五谷豐收的地方,天壇的建筑設計極為講究,古人“觀天為圓,觀地為方”,其設計分為內外兩壇,壇墻上為圓下為方,整體布局除了反映出古人對于理想社會的期望:即天尊地卑、上下有別;追求社會穩定和諧之外,也體現了“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天壇是中國四大回音建筑群之首。其中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天心石所造成的聲音現象,被人稱為“聲學三奇”。
回音壁位于天壇中心偏南,是皇穹宇四周一道圓形圍墻,墻面堅硬光滑,磚子對縫砌成,成為聲波反射體。當兩個人站在回音壁內側對墻低聲說話,聲波會多次反射于回音壁表面,所以彼此都能很清楚地聽到對方的聲音。
三音石位于回音壁圓心上,由皇穹宇到回音壁大門的大路,由白石鋪成,三音石就是從皇穹宇數起第三塊白石。當人站在這塊石頭上拍一下掌,他就可以聽到三下拍掌聲。這種現象也是回音壁造成的。
“三音石”的現象象征著“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天下庶人的言行都有上天明察秋毫,象征上天會對凡人諄諄教誨,也代表著在皇帝和上天面前,普通百姓的心是無法隱瞞的,上天和皇帝可以洞悉一切,由此要求人們必須對皇帝忠誠。
圜丘天心石寓意“天地萬物之源”,象征神秘的“天”的中學。它位于圜丘臺上層的臺面中心,是一塊圓形石板,半徑為94厘米。人站在圜丘壇中心對著圓形石板大喊一聲,就會聽到明亮而深沉的回音,這聲音仿佛來自天空,又像來自地心。這種想象在明朝嘉靖九年建圜丘時已經存在,當讀祝官朗誦祝詞給上天時,聲音洪亮,仿佛與上天交流,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圜丘天心石又稱為“億兆景從石”,象征皇帝在臺中心像上天表述意愿,并馬上得到億萬民眾的齊聲回應,也象征著王權和神權的權威,人民必須要服從。
祈年殿是一座上層下壇結構的建筑,上層為一座三重檐圓亭式大殿,壇為三層石砌圓臺,每層壇面周圍都有石欄圍著,石欄上層裝飾為盤龍;中層為鳳紋;下層為祥云。祈年殿形制分為為上中下,符合中國古建筑三段式傳統,高32米,藍色琉璃象征天色,大殿殿頂是龍鳳藻井上中下三層都是圓形,層層收縮,形成穹隆,其斗拱僅由榫卯支撐于圓穹內壁、正中的金色龍鳳雕飾襯托出天宇的崇高和偉大大殿的地面中心是圓形的大理石,石上墨色紋理勾出龍鳳圖案,被稱為“龍鳳石”,殿內也采用了以龍鳳紋為主的彩畫。此外,大殿正中有一寶座,用來供奉“黃天上帝”的神牌位。
天壇不論在選址、建筑結構還是色彩運用方面都有著極其濃厚的宗教色彩與象征意義,“中國傳統建筑空間的營造正是這種象征意識形態的運作的一種最直接的體現。”天壇展現的除了古人對天地的崇敬,還包含了傳統社會所重視的秩序。
儒家思想注重禮樂秩序,《禮記》中就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說法,這種倫理觀對于封建社會有極重要的作用。天壇中的禮,則體現了天與人及皇帝與臣民之間的上下關系分明,借由祭祀上天來強調天人、君臣、父子的等級和君仁、神忠、父慈子孝等規范。從天壇的建筑上也可見等級之分,就像天壇分有神路、御路及王路。
天壇的整體布局除了象征天圓地方天尊地卑的觀念外,其坐落的位置還與《周易》的易學思想有著很大的關系。把天壇、地壇、日壇、月壇與八卦方位對應起來,就將天壇建在北京內城南方,將地壇建在北方、日壇建在東方、月壇建在西方,以祈求庇佑皇帝的江山社稷。為凸顯對上天的尊崇,祈年殿面南背北,而皇帝的居所則坐落于西面,地位卑微,可見天壇“提供了一個最恰當的建筑場景,成為展現統治秩序的最直觀和生動的舞臺”。
建筑結構方面,天壇建筑所使用數量也具有象征意義。如圜丘壇壇面“上層直徑9丈,中層直徑15丈,下層直徑21丈,三層合起來共45丈”,都是九的倍數。而九在古代有著特殊的含義,被認為是“陽數之極”。為了凸顯天子“九五之尊”的地位,祈年殿有三層基座、三層臺階和三重層檐,加起來也等于九。祈年殿中的柱子總數是28根,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而柱子又分為三圈,內圈四根代表四季,中圈十二根代表十二個月,外圈十二根代表一天的十二個時辰,中圈外圈二十四根柱子代表二十四節氣。這些象征意義都與天有很大的關系。
天壇色彩運用也很有特色,古代皇帝多愛采用黃色來展示自己的崇高地位,然而天壇的瓦頂則多采用了藍色、白色和綠色以象征天穹及世間萬物,如祈年殿的覆瓦就是藍色的琉璃瓦,而祈年殿西南方的齋宮上的覆瓦就是綠色琉璃瓦。色彩的運用體現了向天稱臣及虔誠祭天的含義。
“天壇通過特定的空間場景的營造,敘述了古代中國人對于宇宙、社會秩序和國家的理解。”天壇無論是在建筑風格、占地面積還是色彩運用上,都體現了其降貴而祭天的崇高地位,除了凸顯皇權外,天壇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和融合。這兩者都希望突出天人合一和皇權至高無上的核心思想,以保持中國古代社會的長期穩定。
(作者單位:陜西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