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 靜
哲學視域下的創新意識
鎮 靜
創新意識是創新思維的前提,隨著世界對創新、創造力的越發重視,應首先注重創新意識的培養。創新意識作為精神意識層面上的內容,從哲學視域下理解要從發展的觀點、否定的觀點以及創新意識與非理性因素等幾個方面。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甚至是人類思維本身,創新意識凸顯出人類繼續發展的需求和愿望。與其哲學要點相對應,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可以從培養否定意識、積累豐富的知識和培養積極的非理性認識三個方面展開。
創新意識 創新 哲學
創新是根據實踐需要對現實的物質世界進行再創造的實踐行為。創新意識是指人們根據社會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識是創新思維的前提,只有在實踐活動中首先設立這樣一種積極地解決問題意識,在面對問題時不是墨守成規而是以一種突破常規的視角,提出解決方案的創新思維,并進一步推動創造力的發揮。
創新意識中體現著個體對于創造活動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創新”意在于強調不因循守舊,種種獨樹一幟、標新立異。在哲學中,對創新意識的解釋應從發展的觀點、否定的觀點,以及理性因素與非理性因素的作用等方面研究。
(一)創新意識與發展的觀點
唯物辯證法的總觀點是聯系的觀點和發展的觀點,也體現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發展的實質是新事物的產生和舊事物的滅亡。創新意識是為實現新的需求在實踐中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積極的態度、尋找新的方法解決當下條件中的問題與困難。創新意識有助于推動更符合人民群眾利益和要求,更符合時代前進方向,并且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事物的產生。事物的相互聯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表現為事物之間、事物內部各要素之間的相互矛盾。事物的矛盾必然導致事物的運動、變化和發展。發展是一種前進的、上升的運動,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類思維本身都是不斷發展著的。
從自然界來說,在自在自然不斷被打上人類烙印的過程中,創新意識正是幫助人類抵御自然災害,制作勞動工具,滿足自身需要的思想來源。面對自然的挑戰,人類并沒有屈服,而是不拘泥于現實環境,在創新意識的帶動下把自在自然轉化為人化自然。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生產生活原料,而創新意識則讓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的需要變成了現實。自然界的發展以過程的形式展開。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1]自然界的發展,正是在人類創新意識的作用下,使人類生存環境、生存方式和內容發生新的變化。
從人類社會來說,創新是勞動發展的基本形式,創新意識造就新的生產方式重新配置生產要素,形成新的生產力和勞動成果。人類社會的發展正是在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的不斷更新中,實現生產力的發展。象征生產力水平的勞動工具更是體現了人類的創新意識,對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探索使人和動物分離開來。
從人類思維本身來講,創新意識是自我發展的基本路徑。實現自我創新是對當下自我內在自覺與外在自發進行超越,推動自我生命成長的過程,創新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實現改造外界世界,更可實現內在自我的提高,提升個人價值。
(二)創新意識與否定的觀點
肯定與否定是辯證法的內容,所謂的肯定因素就是維持現存事物存在的因素,而否定因素則指的是促使現存事物滅亡的因素。創新意識作為對現實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意識思想,更強調的是否定的觀點。創新意識體現著人類對物質世界的相對解放,創新的根本是實踐,前提是意識創新,無限的物質世界包含無限激發創新意識的可能性。在事物的發展中,創新意識可以預示前途的種種趨勢,但仍需注意爭取實現好的可能性,并對不利情況做好應對。創新意識正是根據實踐中新的需要,提出對現存事物的否定,并最終在既批判又繼承中實現舊事物的滅亡以及創造出新事物。
(三)創新意識與非理性因素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認識主體的情感和意志,如動機、欲望、信仰、信念、習慣、本能。廣義上還包括認識能力中具有不自覺、非邏輯等特點的認識形式,如聯想、想象、靈感、猜測、直覺、頓悟等。認識的發展主要靠實踐,而實踐對人的認識發生作用,還得通過非理性因素。人總是在一定情感、意志影響下從事實踐活動和認識活動的。積極地非理性因素使認識充滿活力,起到支撐和推動作用,為積極的創新意識提供了產生的環境。因強烈的好奇心和濃厚興趣而產生的想象和幻想為創造提供了可能。直覺和靈感可以彌補邏輯思維的不足,激發人的創造力,創新意識以一種非理性、非邏輯的形式直接參與到影響創造能力的產生和發展中。事實上創新意識在藝術領域、生產領域、經濟領域等許多方面都對創造力的產生起到重要作用。當然也不可忽視理性因素與創新意識的相互關系,只有在正確理性思維的引導下,才能更好地發揮創新意識的積極作用。
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中創新精神一直被傳承著。古有“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著,必曰退,未有不進而退者”的古訓,如今習近平也在許多場合強調創新的重要性。“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2]“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也是社會發展、實踐深化、歷史前進對哲學社會科學的必然要求。”[3]從哲學角度研究創新意識,一方面,哲學是總結一般規律的學科,創新意識作為創新的前提,是精神意識層面的內容。哲學與創新意識的關系科學揭示了創新意識的理論根源。另一方面,通過哲學了解創新意識有助于我們培養自身和他人的創新意識,進而更好地發展人類的創造力。
創新意識有其新穎性,同時也存在個體差異性,對社會意識的培養還受當下自然環境、社會歷史條件的制約。在哲學認知的理解基礎上培養創新意識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培養否定、懷疑的意識
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不斷破除與客觀事物發展進程不相符的內容,實現從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變化規律。事物不會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具體環境發生的變化,敏銳地發現問題,在對事物的否定中找到創新的路徑。正是在對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實踐的否定與懷疑中,我黨確立了有自身鮮明特點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培養創新意識無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都必須持有否定、懷疑的態度,在批判中形成更適合事物發展規律,適應時代發展的新事物。當然,否定和懷疑的態度并不是絕對的批判,還應注意吸取其中好的內容,進行既批判又繼承。中西文化求同存異,并不是要去絕對否定懷疑西方文化,而是在弘揚本民族文化的同時,發揮創新意識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以更好的發展我們的民族文化。
(二)積累豐富的知識
創新意識不會憑空產生,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是在舊事物的“母體”中孕育而成的。只有積累了足夠豐富的知識,才能在舊有知識的基礎上發現事物發展過程中的問題,并依據人類的需要對事物做出改變。許多創新意識的產生受到外界社會歷史環境和條件的制約,盡量豐富的知識可以加速新想法的產生,并對其產生條件做出客觀分析和預測。豐富的知識還可以推動發散思維的培養,對事物進行多層面、多角度的分析,以科學的、理性的思考實現創新意識的產生。
(三)培養積極的非理性認識
人類為擺脫黑暗的困擾,發明了可持續照亮的電燈;為擺脫長途跋涉的辛勞,發明了各種交通工具;為擺脫旱澇災害帶來的貧饑,發明了水利工程……過去看似天方夜譚的想象,隨著時代的發展都成為了現實。創新意識就是需要對現存狀況有追求,并為最終實現夙愿鋪好道路的一種想象和聯想。對外界充滿了好奇和興趣,保持堅定的意志,是持存創新意識的內在必備條件。每個劃時代的創新都體現著人類對生存世界的情感。積極的情感和意志可以推動積極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可激發人的創造力,為創新提供了可能。反之,消極的只會起到消極的作用。可見,為更好地持存創新意識需要培養一種積極向上的非理性認識。
在哲學視域下研究創新意識,為創新意識這一理念找到哲學依據,從而為更好地探索如何科學培養理性的、科學的創新意識提供了理論支撐,以便更有效地為人類創造力的提高打好基礎。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0-22(1).
[3]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5-17(1).
(作者單位:濟寧醫學院)
鎮靜(1987-),女,漢族,山東人,研究生,濟寧醫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