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俊博 楊 云
習近平對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繼承
齊俊博 楊 云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肩負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習近平用歷史的眼光看待中華人民共和國走過的歷程、看待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革命的歷程、看待中華民族發展的歷程,從歷史中汲取智慧與能量,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習近平 歷史觀 中國夢
黨的十八大以后,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肩負起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這是一篇波瀾壯闊的大文章,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要立足于新形式、新挑戰、新情況將這篇恢弘巨制繼續譜寫下去。習近平繼承與發展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用歷史的眼光去看待中華民族的發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實踐為基礎,繼承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歷史。
(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歷史與人民的選擇,是中國發展的歷史讓人民群眾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挽救危難之中的中華民族。習近平從改革開放以來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中汲取經驗與智慧,從歷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歷史中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發展規律。習近平還從歷代馬克思主義者唯物史觀中關于社會發展的歷史規律中總結出了中國社會歷史所特有的發展規律,提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與制度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二)實現全面深化改革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習近平沿襲鄧小平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中所提出的理論方針,對鄧小平歷史觀中關于深化改革的觀點進行創新與發展,認為那種偏離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也是死路一條。習近平強調要堅持改革開放不能有絲毫動搖,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與發展需要改革,在今天仍然需要堅定不移的改革開放。與此同時,在堅持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同樣要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實現全面深化改革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需要正確的方向。
(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社會主義社會存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基本矛盾,而這對基本矛盾又有自身變化規律,習近平立足于我國社會的客觀實際,深入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基本矛盾的變化規律,認識到這兩對矛盾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解決這對矛盾的辦法就是要根據其自身的發展變化不斷地完善社會主義制度。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又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要處理好生產關系中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部分,另一方面又要處理好上層建筑中不適合經濟基礎的部分,同時還要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前進,要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不斷地讓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讓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適應。
(一)從整體角度看待歷史發展過程
事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習近平強調人類的歷史與事物不斷變化發展的規律相同,人類歷史也是按照一定規律不斷向前發展。在看待某一歷史事件,某一歷史過程時,不能與其所處的歷史環境割裂開來而靜止的對待,要將其視為發展的存在,從整個歷史的長河中對其進行認識與分析。在觀察社會歷史的時候,必須不能割裂歷史發展的連續性,萬萬不可用形而上學的、靜止、僵化的方法去認識社會歷史。這種形而上學、靜止、僵化的方法便會造成在歷史研究領域出現“割斷歷史”的情況。習近平從整體角度看待歷史發展過程,多次在講話中強調要重視中國的歷史,要重視中國共產黨發展歷史與國家發展歷史的連續性,不能將歷史割裂開來。
(二)從聯系的角度看待歷史產生與發展
馬克思認為聯系具有普遍性、客觀性及多樣性,整個世界是一個普遍聯系的有機整體,那么在一定的歷史范圍內,歷史實踐本身也是彼此聯系、相互制約的。基于此,在評價某一段歷史的時候,不能以“永恒”的標準來評判,更不能帶著主觀色彩去評判,要透過某一歷史事件看到其背后產生的條件以及同這一歷史事件相關聯的條件,要看到這一歷史事件的內部條件、外部條件以及內外部條件之間的聯系。要正確認識到國內各種歷史條件、歷史因素的相互作用,更要認識到這種聯系還體現在國際因素對于國內歷史發展的作用于影響。正確認識黨和國家的歷史,要全方位的去認識國內外各種因素的相互聯系,對歷史現象準確觀察、深入分析。
(三)從發展的角度看待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后
改革開放前與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相互聯系,他們的本質相同但又有著重大區別。盡管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事物發展的內容與形式均有所不同,但這不同階段之間又因為許多相同之處而互相銜接。之所以說兩個時期具有相同的本質是因為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時期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辯證而又統一的,這兩個時期有著共同的探索主題與思想精髓以及發展基礎,兩個時期是繼承與發展的關系。從發展的角度看待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會讓我們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在黨的十八大會議結束之時,習近平代表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向全國人民莊嚴承諾:“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對我們黨解放、發展生產力理論明確而堅定的繼承。在2014年6月3日的國際工程科技大會上,習近平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解決中國所有的問題要依靠發展,而發展必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些思想是對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明確而堅定的繼承。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發展解決我們國家面臨問題的重中之重,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作用,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帶動國家的發展。習近平繼承了我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理論,習近平對我黨這一理論的繼承是站在創新與發展的角度上實現的,是符合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
[1]嚴書翰.習近平治國理政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06).
[2]錢路波.論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堅持和創新[J].學術探索,2015(02).
[3]左樂平.習近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闡述[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14(05).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齊俊博(1991-),男,漢族,遼寧沈陽人,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通訊作者:楊云(1967-),男,傈僳族,云南楚雄人,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