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寶
論懲罰性賠償在我國商標法中適用的法理基礎
劉 寶
懲罰性賠償在知識產權侵權領域的廣泛適用,不僅能更有效遏制侵權行為的發生同時也能夠客觀上激發公眾的科技創新動力。
懲罰性賠償 法理基礎 商標法
懲罰性賠償一直以來都是侵權責任法中的基本制度之一,對于侵權人惡意侵權,造成嚴重后果的行為能收到有效客觀的懲戒和警示效果。我國《食品安全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領域都將懲罰性賠償制度發揮了顯著的作用。因此,作為一種嘗試,2013年修訂的商標法中第一次在知識產權領域引入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也較好的回應了大眾在知識產權領域設立加大懲治惡意侵權、重復侵權制度的立法要求。
自新中國新中國成立以來,懲罰性賠償制度在我國的發展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直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實施前,我國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制度適用的一直是補償性損害賠償制度,《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于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被看作是對經營者欺詐經營做出的懲罰,以此來保護處于弱勢地位的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此后的《食品安全法》《侵權責任法》也再次在立法中設立了懲罰性賠償制度,上述立法中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有效實施也為2013年商標法中設立懲罰性賠償制度打下了堅實的實踐應用基礎。此舉不但在立法層面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也在知識產權侵權賠償方面具有典范的作用。
在我國民事侵權領域,“填平原則”一直以來是其主要歸責原則。“填平原則”主要是指賠償的范圍應囊括在受害人實際收到的損失以內,恢復到損害發生前的原狀,以達到均衡雙方利益的效果。不可否認,民法屬于私法范疇,它的公平、平等原則不允許權利人因為被侵權獲得賠償就顯失公平,使其獲利。“填平原則”符合民法的基本原則,最大可能的保護雙方的合法權益,以實現公平公正。
一方面,作為民事權利之一的商標權,適用“填平原則”來恢復到未受損害前的原始狀態本無可厚非。“從司法實踐來看,知識產權的權利人為了維權常常陷入“未受其利先受其害”的窘境,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費用往往會占據法院最終判決賠償的相當比重。”而商標法將懲罰性賠償原則增設其中,其實是對“填平原則”的有益補充,從而對即將實施的侵權行為形成震懾。另一方面,行政手段、刑事手段也是對商標侵權行為進行規范的手段,具有公法的性質,這是與民法上述規定的不同,且大多以具有懲罰性的規則為主要內容。但并不是說有了公法的保護,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增設就顯得畫蛇添足。公法與私法的救濟是有很大區別的,并且公法也有公法的局限和不足。首先,這種侵權賠償的產生是因為侵犯他人的民事權利應承擔民事責任而非違反行政法和刑法的相關規定,這時運用公法手段就顯得有失妥當。從侵權行為的嚴重性、受害人損失的重大性等角度考慮,目前的行政保護力度還沒有達到“過罰相當”的標準。其次,懲罰性賠償是在補償性賠償不足的情況下適用的,再用類似的司法手段更易解決矛盾問題,化繁為簡,具有靈活性。如在適用中引入公法,反而會適得其反,不利于案件的公正解決。“罰性賠償責任兼具補償性、懲罰性兩種屬性,是強調懲罰性的一種特殊民事責任。”,是連接侵權領域公法與私法的橋梁。最后,懲罰性賠償金的實行會激勵被侵權人積極維護自身利益,調動權利人用法維權的積極性,甚至可以產生強大的社會監督力量,這是公法所沒有的功能。其實不止行政手段,刑事手段也是如此。達到刑事標準門檻高、辦案人員辦理知識產權案件的專業水平不高、經驗少、地方性保護主義橫行等現狀都是影響知識產權案侵權件辦理的要素。采取懲罰性賠償制度就不同了,一方面可以提高辦理案件效率和質量,減少刑事部門的辦案壓力。另一方面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權保護主義,即使侵權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受到了應得的懲罰,也減少了刑罰的使用,起到了教育、警告的作用。
[1]季連帥.中國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性賠償責任探析[J].學習與探索,2016(5).
[2]袁秀挺.知識產權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司法適用[J].知識產權,2015(7).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保衛處)
本文系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編號:15FX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