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霄
如何使對外宣傳更有作用
——以對外宣傳“一帶一路”所遇問題為例
張 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目前西方國家處于國際傳播的強勢地位,使得有些時候“中國聲音”的傳遞受阻。同時,我國外宣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存在“軟肋”,這些不足之處也造成了我國對外宣傳的收效大打折扣。
對外宣傳 “一帶一路” 外宣難題
2015年12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全國黨校工作會議上發(fā)表重要講話。總書記說:“落后就要挨打,貧窮就要挨餓,失語就要挨罵。形象地講,長期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就是要不斷解決‘挨打’、‘挨餓’、‘挨罵’這三大問題。經過幾代人不懈奮斗,前兩個問題基本得到解決,但‘挨罵’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爭取國際話語權是我們必須解決好的一個重大問題。”
那么如何爭取國際話語權,解決“挨罵”問題呢?我想充分調動對外宣傳的積極作用是必須的。
近年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國際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新中國成立之前飽受戰(zhàn)爭之苦、“冷戰(zhàn)”等客觀因素,導致我國新聞傳播行業(yè)起步較晚,形成了目前西方國家處于國際傳播的強勢地位,使得有些時候“中國聲音”的傳遞受阻。同時,我國外宣事業(yè)的發(fā)展也存在“軟肋”,這些不足之處也造成了我國對外宣傳的收效大打折扣。
比如一經提出就備受國際關注的我國國家級頂層戰(zhàn)略“一帶一路”的建設,該戰(zhàn)略在贏得不少國外媒體高度贊譽的同時,也招致了不少誤解和質疑。代表性質疑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把“一帶一路”與“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劃等號,并以此熱炒中國“野心”。但中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目的在于加速實現沿線各國的共同發(fā)展和共同繁榮,這與為了獲得世界霸主地位的“米歇爾計劃”有著本質不同。顯然,這一曲解這不僅嚴重地歪曲事實,更會對“一帶一路”的建設帶來極大阻礙。
其二,把“一帶一路”的目的扭曲為“能源掠奪”。雖然“一帶一路”沿途重要能源資源國很多,但中國通過建設“現代能源絲綢之路”的本意,不僅是為這些還處于發(fā)展中的資源國提供現代化改造的支持,還是為內陸能源資源國進軍亞太市場提供幫助。因此,“一帶一路”不可能成為西方國家鼓吹的“能源掠奪”。
其三,把“一帶一路”作用誤讀為“遏制美國”。從“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最初提出,中國“威脅論”再次被國外媒體大書特書。這些言論的背景原因,或許只是中國經濟的快速崛起,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如果任由這些言論蔓延,勢必會引起一些國家對所謂“中國假想敵”的恐慌,從而圍堵“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實施。
國際話語權是一個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說話的權利,如何讓“說”權威、讓“話”被認可與相信,這就需要我們不斷拓展國際話語權。此次“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就為我國提供了一個爭取和擴大國際話語權的重要機會。
面對國際輿論的強烈反響,各種外宣媒體和相關機構做了大量工作,大大促進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的了解和認同,但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宣傳方式與傾向上的問題。
一是模式化、以自我為中心的宣傳。在宣傳報道中,很容易出現僅從中國自身出發(fā),只強調中國的國家利益的功利化用語,比如:“打破外部封鎖”“轉移過剩產能”等等,十分狹隘并且錯誤。“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不是中國一家的獨奏,而是沿線國家的合唱”。因此“一帶一路”需要緊貼國際社會、針對傳播對象、放眼世界發(fā)展與未來的外宣報道,防止模式化、功利化的宣傳做法。
二是宣傳效果弱、湊熱鬧式的宣傳。精準有效是對外宣傳的根本要求,報道的數量增多有時并不能起到更好的宣傳效果,反而會因為一哄而起使得報道內容浮于表面。“一帶一路”需要切合實際、易于引起共鳴的優(yōu)秀作品,防止只會講大道理的形式主義和一味盲從的跟風報道。
三是內部探討與對外報道混為一談的宣傳。國際問題的對外宣傳,應以“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為目標,需要外宣工作者具備統一宣傳口徑、把好對外宣傳關口的能力與認識。“一帶一路”需要研究與宣傳分開、內宣和外宣有別的報道方式,避免宣傳報道中出現多種聲音,引起國際社會的質疑之聲。
四是外宣工作者對“一帶一路”學習與了解不足的宣傳。媒體工作者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流于表面、不求甚解,在新媒體、自媒體等許多非權威輿論發(fā)布之后不能精準判斷其真?zhèn)巍﹀e,造成在宣傳上自亂陣腳,引起無效宣傳甚者反效宣傳。“一帶一路”需要能夠把握宣傳重點,掌控宣傳節(jié)奏的傳播,防止受外部輿論的干擾而丟失主動權。
[1]孫敬鑫."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J].當代世界,2015(4).
[2]馮巍,程國強.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評價[N].中國經濟時報,2014-7-14.
[3]孔德明."一帶一路"宣傳中的八項注意[EB/OL].人民網傳媒頻道,2016-01-08.http://media.people.com.cn/ n1/2016/0108/c401858-28030991.html
(作者單位:北京市今日中國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