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時代變遷進程中青少年價值觀發展的內化機制構建路徑研究
王 冰
自改革開放至今,我國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思想意識領域中,傳統觀念受到沖擊,價值觀表現為從單一到多元,從集體到個人。處在改革浪潮中的青少年群體,其價值觀尚未成熟。為青少年構建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之內化機制,是家庭、教育機構和社會媒體的艱巨任務。
社會變遷 價值觀 青少年
(一)時代變遷導致國人價值觀發生變化
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中國社會變遷已經走過三十多個年頭。在此期間,我國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領域發生了根本性變革——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權威政治到民主法治;從單一、封閉文化到多元、開放文化。在思想領域,舊的價值觀逐漸瓦解,新的價值觀不斷建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收獲的將不僅是一套新的評價標準和觀念系統,同時還將獲得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新推動力量。[1]
(二)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我國青少年價值觀呈現的特點
出生于我國社會變遷浪潮中的當代青少年,其價值觀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表現如下:
第一,個體價值凸顯。隨著互聯網產業逐年發展壯大,自媒體和“網紅”盛行,個體價值正擁有著前所未有的展示空間。而與此同時出現的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心態亦在悄然腐蝕青少年價值觀。
第二,追求功利主義。當下,以“實用性”、“利益性”為特征的功利主義思想大行其道。青少年將“學習成績”視為唯一的奮斗目標和評價成功與否的標準。許多青少年心靈枯竭、眼界狹窄,在學業之余疏忽于修養自身情操,缺乏更高的精神追求。
第三,價值觀呈多元性。根據有關調查報告結果顯示,當代中國青年普遍認為“物質至上”是有益的生存哲學;秉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政治信念等。由此可見,我國青少年價值觀趨于多樣化、世俗化。
(一)心懷崇高信仰、培養社會責任感
我們的主導價值觀是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2]
作為社會棟梁,青少年應當培養堅定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民族自豪感。將主導價值觀內化為廣大青少年自身的價值理念,是我們將不斷努力去面對和解決的重要課題。在大多數青少年心目中,“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社會責任感”的確受到認同,然而卻縹緲虛幻,究其原因,乃是缺乏腳踏實地的踐行努力。有些青年學生走入社會,眼高手低,缺乏社會認同感,更何談社會責任感。
(二)重視心靈建設、鼓勵高尚情操
在當今社會,保持住心靈沉靜、恪守住內心情操變得愈加可貴。成年人以追求名利作為成功標準,青少年以追求名利作為人生理想。物質生活誠然十分必要,然而卻非唯一的人生價值目標。“追求功利”一方面催人奮進,另一方面卻產生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為求金錢物質投機取巧甚至鋌而走險,破壞社會安定和諧。對青少年而言,純粹的功利心會將其價值觀導入歧途——一味追求高分數而忽視內心修養,對他人和社會漠不關心,不懂得如何健康快樂地生活。
加強青少年素質教育——教育體制至關重要。當今,教育機構和教育者作為社會成員之一份子,要求其保持純粹高尚的精神追求并不現實。“考試入學”早已波及到“小升初”甚至是“幼升小”,青少年、家庭成員及學校三方均承擔超負荷壓力;中學生因心理脆弱而輕生現象屢見不鮮。凡此種種,無不令人痛心,而教育工作者卻或多或少顯得“力不從心”。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良的口號多年經久不衰,而切實執行之程度究竟幾何,仍是當今教育體制面臨的嚴峻考驗。
(三)尊重價值觀多元化、穩固提升道德感
網絡文化以其“開放性”為特征融入人們生活。在價值觀方面,一小部分青少年呈現西方化傾向,愛國思想淡漠;沉醉于網絡暴力、拜金享樂內容,憤世嫉俗;更有甚者,對我國傳統美德不屑一顧,內心荒蕪貧瘠。
青少年的思想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污染。構建青少年價值觀,互聯網媒體的影響作用日漸凸顯。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應當主動摒棄不健康的文化糟粕,堅守我國傳統美德中的精華——誠信、踏實,關心政治、心系國家。樹立崇高的道德情操,不浮躁、不急功近利。另一方面,政府應當加強網絡監管,滌除互聯網中消極、墮落的負面內容,提供積極健康的網絡環境。
綜上所述,隨著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至今,我國社會轉型已經深入化。新時代社會的主導價值觀仍是以“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改革創新和務實奮斗”、“高尚的精神與美德”為主要內容的科學、健康的價值觀。青少年由于社會經驗和人生經驗不足,價值觀往往容易動搖。為青少年構建和內化社會主義主導價值觀,是全社會共同肩負的義務和責任。
[1]萬美容.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青少年價值觀教育轉型[J].武漢:華中師范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
[2]馬祥富.青少年價值觀構建芻議[J].教研探索,2010(8).
(作者單位:黑龍江司法警官職業學院)
本文系課省重點課題 ,課題編號:ZJB1316045,課題名稱:社會變遷進程中青少年價值觀的發展與影響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