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藝
論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融合
文 藝
我國擁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文章主要嘗試研究地方文化資源并使之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相融合,使之轉化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之一,既起到革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目的,又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傳播作用,集育人和傳承文化于一體。
地方文化 思想政治理論課 融合
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擁有96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和悠久的歷史,歷經多次朝代更迭和民族交融,直至形成多民族國家的大一統局面,與此同時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我國有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走自己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扎實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學擔負著為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結合我國獨特歷史、文化和國情,將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有機融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思政課勢在必行。
(一)關于地方文化資源
在高占祥的《文化管理手冊》中認為地方文化資源應該包括市、縣范圍內的歷史文化資源、民族文化資源、文藝人才資源,以及同文化發源緊密聯結的文化設施、資金等。有學者認為地方特色文化資源是指一定地理范圍內的獨具地方特色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綜合來看,筆者認為,地方文化資源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經過長期的歷史積淀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種文化資源,具有區別于其他地方的特有的文化特征和內容,包括物質文化資源和精神文化資源,如文化古跡、歷史景點、民風民俗、歷史名人等。
(二)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關系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精神家園,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一旦消失,隨之而來便是民族的消失。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涵蓋了豐富多彩的哲學思想、道德內涵,有主張修身養性的儒家,有崇尚自然哲學的道家,也有奉行依法治國的法家、以兼愛為核心的墨家,各有所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猶如一座寶庫,有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道德教育素材,其本身就是一本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源遠流長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正是由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所構成,從而呈現出萬千風采,地方文化資源既繼承了母體文化的優點,又極具地方特色。社會文化折射出社會的核心價值觀,由此,地方文化本身蘊藏著豐富的高校思政課教學資源。
高校都處在特定的文化區域之中,長期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地方文化中凝聚了獨特的地域精神,都是富有潛力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高校是對大學生進行教育的主要陣地,高校思政課則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大學生作為一個思想活躍的群體,是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其思想道德素質高低事關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因此,抓好高校的思政課教學工作勢在必行,如何合理開發與利用高校所處地域的地方文化環境這本活教材更是思政課教學探討的重中之重。
(三)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融合的重要意義
1、實現教學內容豐富化
高校思政課大多存在受關注度不高的困境,盡管近年來高校思政課教材幾經修訂,但其特殊的課程性質決定其難以改變與中學教學內容重復的問題,再者,現在的大學生基本是90后00后,革新高校思政課使之與時俱進必然要充分考慮其教學內容的推陳出新。將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融合,可以在教材統一指導下,將教學內容以全新的方式呈現,改變現有思政課教學宏觀理論多微觀案例少的局面,從而有效提升課程魅力。
2、促使教學方式多樣化
好的教學內容只有通過好的教學方式展現出來,才能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地方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才能促使教學方式多樣化。在教學中,教師結合本土的案例、歷史人物、歷史景點等展開專題式討論教學,不僅能避免照搬教材的尷尬,而且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還有助于教師組織課堂和調動情緒。再如,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可以依托本土文化資源,建立實踐基地,更好地組織實踐教學,改變高校思政課實踐活動開展不夠的現狀。
3、凸顯教學效果立體化
傳統的思政課教學是遵循“教師—教材—學生”的教學思路,而融入了本土文化的教學則突破了這一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演變成了“教師—教材—本土文化—學生”這一靈動模式,使得教學內容能與時俱進,凸顯出立體化教學效果。在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教學內容中融入本土文化,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主人翁精神,尤其當有的教學內容涉及到某些學生的家鄉,學生的積極性明顯更高,從而有助于提升課堂的互動效果。
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在談及高校思政課改革時表示,“沒有哪一個國家哪一所大學沒有思政課,無非是形式內容不同而已。”筆者作為一名身在教學一線的思政課教師深切體會到思政課教學的重要性,然而,說教很容易讓學生反感,從而無法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因此如何依靠優質教學提高思政課課堂的“到課率”和“抬頭率”成為了思政工作者們的當務之急。在此,筆者主要就地方文化資源與高校思政課教學的融合點進行探討:
(一)從教學手段來看,可以分為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嘗試
在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如何融合地方文化資源是對思政課教師的一大考驗。綜觀思政課體系的課程,我們不難發現每門課程都能找到知識點與地方文化契合。如“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與中學所學體系幾乎沒任何區別,同一部歷史要講出新意必須尋求一些新的角度,引入本土文化是最合適的選擇。在授課過程中,筆者試著將本土歷史名人、歷史景點、歷史事件等引入課堂教學,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再如在“毛概”的教學中,可以充分結合地方經濟特點、改革開放前后對照讓學生更加直觀地理解改革開放,讓學生了解到改革開放帶來的新生事物如各種經濟區劃等,實踐證明這些內容在課堂上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中,有許多道德方面的內容可以融入本地文化資源,譬如本土的先進人物先進事跡作為案例引入教學,教學效果尤為顯著,傳統地方文化往往包含許多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通的文化元素,高校的思政課教師應該注重深挖這些地方優秀文化資源,豐富教學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踐教學是配合思政課教學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開展實踐活動是引導大學生認識與接觸社會、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身素質從而健康成長的有效途徑。高校思政課應該充分結合課程本身的特點,依托本地傳統文化資源開展社會實踐,從而達到對大學生思想境界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資源諸如博物館、圖書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紅色旅游景點、新農村等,建立實踐教學基地,結合課程教學內容進行相應的校內外實踐教學活動,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此同時,在校內可以開展一系列活動,例如開展家鄉美專題,讓學生對自己家鄉進行介紹,從而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與傳承地方文化。
(二)從教學內容來看,可以分三大模塊進行探討
第一,道德文化。“才者,德之資也;德者,人之帥也”。德是人才素質的靈魂,在人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始終起到關鍵作用。大學時期是大學生道德意識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高校要始終以道德塑造大學生的靈魂。道德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其形成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的精髓,蘊涵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從古至今,中國歷史上涌現了諸多道德典范人物,他們的故事被傳誦至今。在思政課教學中,可以結合本土的道德楷模的事跡進行案例分析,使用接近學生生活的案例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此的認同度,因此,將本土道德文化與思政課相關教學內容相融合有利于使道德教育更接地氣。
第二,紅色文化。開設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銘記歷史。紅色文化誕生于革命戰爭年代,是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今天的大學生出生于和平年代,對戰爭和動亂沒有切身體會,宣揚和傳承紅色文化一方面讓大學生記住歷史,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在和平年代時刻警醒。發掘和利用紅色文化獨特的價值功能,不僅有利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實踐性,還有助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和世界影響的紅色文化產業新品牌。因此,高校應該充分運用本土紅色文化資源,打造思政課中的紅色文化專題或者紅色文化教學思路,以紅色文化武裝大學生頭腦。
第三,新農村文化。中國是農業大國,由于受到地理環境影響,地方都有其特有的農業經濟特征,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事關我國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受環境影響,每個地方的新農村也是千差萬別,如何將地方文化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相融合,并將其作為高校 “毛概”課程的教學內容之一是思政課教學中一大課題。筆者在實踐教學中深切體會到,在教學中恰當引用中國的新農村文化建設與教學內容相融合,有助于學生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中國的改革開放等內容。
[1]高占祥.文化管理手冊[Z].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2]蔣家勝.弘揚革命老區精神提升巴蜀文化軟實力[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
本文系2016年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挖掘本地教學資源,讓巴蜀文化走進巴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課題成果之一,項目編號為CSZ16019。
文藝(1981-),女,江西萍鄉人,碩士,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文理系,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