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衛華 楊麗君
山東鹽業集團煙威經營管理公司:從“一鹽堂”邁向多元化發展
■ 孫衛華 楊麗君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鹽業改革自今年1月1日起正式落地實施,在鹽業市場經濟日益深化的新常態下,實現區域一體化,集約整合國企要素資源,加快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打造產銷一體、跨區聯合的產業龍頭,引領行業發展和良性競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山東省鹽業集團煙威經營管理公司自成立以來,認真貫徹實施國家、省鹽業體制改革方案精神,切實擔當起引導帶動全省鹽業轉型發展、創新發展、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的重任,積極致力于推動產業升級、實施創新驅動、厚植發展優勢,逐步培育形成了以鹽為主、海參、海帶、糧油、調味品、房地產等多元產業協同發展的格局,規模優勢顯著提升,鹽業經濟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

立足于煙臺、威海公司地域相連、性質相同、人數相等、經濟總量相當的實際,以改革創新為主線,全力實施“一二三四五”一體化發展思路。一是突出“一個主題”:生存、發展、壯大。二是整合“兩個優勢”:專營優勢、渠道優勢。三是突破“三個瓶頸”:人才瓶頸、分配瓶頸、體制瓶頸。四是營造“四種產業群體”:產銷一體的鹽業傳統產業、優勢明顯的鹽業置業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柱產業、虛實相融的現代化服務型產業。五是打造“五類板塊模式”:統一管理、統分結合的跨區經營模式;基薪穩固、績效浮動的薪資分配模式;組織舉薦、群眾推薦、毛遂自薦、社會招聘的用人模式;厚積薄發、不斷創新的盈利模式;引領帶領、協調發展的共進模式。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做到業務統一經營、人員統一調配、資源統一配置、資產統一管理,通過區域內的整體聯動,融合兩地市場,提升輻射能力,帶動周邊市場,撬動全國市場。
此次鹽業改革的突破在于批發企業可以開展跨區域經營,生產企業可以進入流通消費市場。如何把握時機,趨利避害,產銷一體化將成為鹽業企業應對改革的最大法寶。通過產銷一體化能夠銜接產銷、降低成本、分散風險、規避內部競爭,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穩固本地市場、拓展域外市場。煙威地區得益于省鹽業集團經營策略的調整和地方傳統產業基礎,目前擁有威海市高島制鹽有限公司、萊陽市鹽場兩個食鹽定點生產企業,作為全省乃至全國為數不多的海水灘曬鹽生產基地,食鹽品質優良,產品特色突出,生產資源不可多得。煙臺公司、威海公司經過多年發展,經營資產優良,市場規模得天獨厚,市場基礎穩定牢固。同時煙威地區市民普遍有海鹽情結,為海鹽產品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為此,煙威公司在省集團公司的指導支持下,結合國家鹽業體制改革方案,關于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鼓勵食鹽生產、批發企業兼并重組,實現產銷一體的精神,以資產為紐帶,以股權多元化為動力,與生產企業聯系溝通達成一致,結成利益共同體,實現資源優化共享。一是設立威海市高島南海鹽業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完成工商注冊手續,注冊資金已到位,占地60畝、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配套建設8條自動化生產線的新廠房已完成建設。威海市高島南海鹽業有限公司的設立拉開了全省鹽業生產資源和市場資源整合、產銷一體、股權多元的帷幕。公司將秉承“一流的廠房、一流的設備、一流的管理、一流的產品”的經營理念,計劃用3年時間將生產規模擴大到10萬噸,躋身國內高端精品海鹽陣營。二是設立煙臺市萊陽南海鹽業有限公司。煙臺鹽業公司、萊陽市鹽場、深圳蒼南柏投資有限公司和煙臺正澤進出口有限公司已達成合作協議,擬共同出資設立煙臺市萊陽南海鹽業有限公司,公司通過引入萊陽市鹽場,實現產銷一體;通過引入深圳蒼南柏投資有限公司、煙臺正澤進出口有限公司等民營資本,實現股權多元化,激發鹽業企業活力,切實提高鹽業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在做好產銷一體平臺建設的同時,公司未雨綢繆,突出海鹽產品特色,提前進行市場布局和渠道建設,將市場劃分成域內、外兩個市場:域內市場,立足煙威地區,致力于市場的絕對掌控;域外市場,全力加強渠道建設,目前已在廣州、福建、北京、浙江等14個省份發展了代理商,利用1-2年的時間實現域內域外食鹽銷售兩翼齊飛,2年后域外市場規模超過域內市場規模。
新常態下,煙威公司積極應對嚴峻市場形勢,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鹽業體制改革的要求,在鞏固現有產業基礎之上,全力拼搶,以產業升級和產業鏈延伸為主抓手,用市場倒逼改革,著力打造具有煙威特色和優勢的產業集群,切實提升區域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百浩海參”系列海產品立足“海參養殖、加工、銷售一體化”的全鏈條發展優勢,強化品牌建設,突出“國有國營”品質,在獲得“煙臺海參十大品牌”的基礎上,今年又被省政府列入山東省47家合格供應商行列,同時也是唯一入列的海產品供應商,省政府撥付專項資金構筑全鏈條的質量溯源平臺體系建設,取得了進入全國電商平臺高端市場的入場券,品牌效應得到持續提升;強化營銷渠道建設,堅持線下實體店與線上網絡平臺互動發展。
線下方面,不斷拓展實體店建設,在濟南、北京、廣東、福建等地設立了連鎖加盟店,并與沃爾瑪、家樂福等大型商超簽訂長期供貨合同,煙威地區在依托糧油公司供應站點多面廣的優勢不斷增加市場占有的基礎上,按照“五統一”標準建立了十家百浩海參專營連鎖店,既展示了企業形象,又擴大了產品的市場影響力;線上建設方面,與深圳彩生活平臺、濟南商谷傳奇電商平臺、青島品味生活電商平臺、山東鹽業電商平臺等網絡平臺進行銷售合作,與央視購物正在洽談,聯系入駐。
恒璽水產公司在年初對其調整管理方式實行提格上收管理后,迅速扭轉了經營不力局面,改變了完全依賴海帶加工的單一經營模式,實行海帶經營與其他業務發展并行的發展戰略。在傳統的海帶經營上鞏固擴大市場占有,冷鮮海帶產品已與海底撈餐飲集團達成穩固合作關系,烘干產品在大西南等省份持續供不應求,新開發的海帶面、海帶粉等產品也得到了客戶的廣泛好評;在新業務開發上加大內引外聯力度,引入重慶老伯娘有限公司,在恒璽水產公司設立老伯娘(威海)公司,推出增味酵素拳頭產品,打造酵素類產品全國最大生產基地,酵素產品將成為恒璽水產公司轉型發展的主要產品,目前已經試車投產。外聯方面,恒璽水產公司已順利取得進出口企業資質,首批出口臺灣、東南亞市場海帶產品價值10余萬元,實現了海帶產品自主出口零的突破。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海帶粉加工項目正在爭取歐美出口標準認證。利用現有萬噸冷鏈倉儲能力進行冷鏈物流項目建設,與青島相關企業開展水產品代存代加工業務,提高資產利用率,實現資產保值增值。同時,投資30萬元對基礎設施進行完善,盡快盤活價值680萬元的鄰街商品房。放心糧油始終堅持“質量第一、安全第一、信譽第一、服務第一”的理念,嚴把產品生產基地、生產加工、運輸、倉儲、配送和銷售關,不斷完善線下服務保障體系,目前擁有放心糧油銷售網點31處,并向100多所大中專院校、280家企事業單位食堂配送放心糧油,年配送能力達4000噸以上,加工車間年加工定量包裝糧食達200噸以上。
海陽“福地名苑”地產項目將位于中心區域優質地段的利用率低、利用價值低、附加值高的原海陽公司辦公樓、海陽婦幼保健站辦公樓進行資產整合利用和商業開發,騰籠換鳥,實現多元發展,歷經前期的項目論證立項、審批、土地轉讓等相關手續,取得了開工許可,項目已破土動工,總投資3800萬元,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預計年底前開始預售。與此同時,牟平、龍口等地產備選項目的論證工作也在有序推進,切實做到開工一批、儲備一批、論證一批,煙威地產經濟發展后勁源源不斷。
積極尋求多邊合作,努力拓展市場,成功啟動與煙威郵政公司的戰略合作,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通過營銷渠道互融互通,資源共享,合力進行市場拓展,借助郵政營銷網絡將煙威公司食鹽產品和非鹽產品直送終端,實現了經營業務的強力互補,合作共贏。目前多個縣市郵政網絡已開展鹽業產品配送業務,累計銷售各類食鹽200余噸。電熱敷鹽項目緊盯市場需求,不斷研制新產品、開發新功能,具有較高的市場占有率,電熱敷鹽頭枕、座墊、披肩等新產品始終處于市場同類產品領先地位。
在鹽業體制改革日益深化的新形勢下,煙威公司始終堅持以管理創新為核心,在深化鹽業體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上聚焦聚力,積極探索建立與市場經濟接軌的企業管理機制,不斷強化公司內部管控,確保煙威鹽業在科學發展的軌道上運行。
一是主動適應市場化轉型需求,積極推動內部機構改革。根據企業轉型發展需要,按照“工作重心下移、經營服務前移、人員一線傾斜”的原則,推行扁平化管理,壓縮管理層級,整合內部機構,部門設置更加科學、組織架構更加協調、職責分工更加完善,努力降本增效,以創新管理機制為驅動實現經濟效益提升,確保煙威地區可持續發展,切實把提質增效成果轉化為鹽業生產力,提高公司發展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二是建設適應新形勢要求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準確把握應對體制變革、轉變發展方式等新形勢新任務所提出的新要求,打破論資排輩的用人制度,不拘一格選調骨干,通過社會化選聘職業經理人、職工競爭上崗、內引外聯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突出領導班子建設,突出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鼓勵和支持優秀人才向一線崗位、關鍵崗位流動,不斷提高識才、攬才、用才水平,以戰略思維、開放視野、發展觀念,推動建立人才隊伍建設的良性運行機制,為公司的轉型發展鋪平了道路。
三是修訂完善煙威公司各項管理制度,適應鹽改新形勢的需要,堅持以市場為導向,進一步細化完善內部各項業務規則,強化約束,持續加強增收節支、開源節流,不斷壓縮非生產性開支,建立完善預、報批制度,實現雙增雙節,提質增效,激發公司發展活力。
在省集團公司的正確領導下,煙威經營管理公司將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融合發展盤活鹽業“存量”,以項目建設和產業招商挖掘“增量”,強化創新引領,提升鹽業發展“質量”,大力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大產業布局調整力度,實現“換擋不失速、量增質更優”,走“內外并重、量質同升”的發展之路,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為全面開創山東鹽業發展的新局面貢獻力量!
(編輯:李紅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