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秋爽,李孝坤,歐力文,楊 喬,杜 佳(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評價及障礙度分析
任秋爽,李孝坤,歐力文,楊 喬,杜 佳
(重慶師范大學 地理與旅游學院,重慶 401331)
當前,我國正處于脫貧攻堅、實現全面小康的關鍵時期,農村全面發展已成為政府和學界的關注重點。選擇國家級貧困縣重慶市萬州區作為研究對象,從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四個方面構建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基于熵權法和障礙度模型評價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動態變化特征,揭示鄉村綜合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并得出結論。針對萬州區鄉村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提出了進一步促進鄉村發展的對策。
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熵權法;障礙度;對策
目前,貧困問題依然制約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脫貧攻堅的目標任重道遠。在我國,目前約有1/2的人口生活在鄉村,城市化水平雖然在快速提升,但是在今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將仍有數以億計的人口在鄉村居住生活,農業和鄉村發展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需要優先解決的問題,因此這一問題受到政府和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從當前的貧困狀況看,我國大多數西部省份的貧困發生率在10%以上,尤其是少數民族聚集區的8個省區高達12.1%。西部貧困地區鄉村地勢復雜、自然災害頻發、基礎設施不完善、少數民族眾多,長期處于隔絕狀態;鄉村居民生活貧困、住房條件差、文化活動少,因此這些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尤為緩慢,貧困問題較突出。為了改善貧困地區鄉村發展惡性循環的現狀,必須合理、科學、全面地促進鄉村綜合發展。
鄉村綜合發展不僅僅是鄉村經濟發展,同時要促進鄉村社會發展、農業發展和改善鄉村的生態環境,使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建設美麗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建設富裕美麗的鄉村顯得尤為迫切,因此我國地理學界逐漸將研究的方向由城市轉向鄉村。目前,不少學者對鄉村發展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研究內容主要涉及不同區域尺度上的鄉村空間分析[1-3]、鄉村分類與鄉村評價[4,5]、鄉村生態與鄉村景觀[6]、鄉村土地利用[7]等方面。
我國對鄉村尤其是貧困地區鄉村的研究依然非常滯后,從現有研究成果看,針對貧困地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研究不多。本文主要考慮到生態環境方面的因素,運用熵權法確定權重評價我國鄉村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產發展、生態環境及其綜合發展水平,并借鑒“障礙度”模型從整體和局部評價各要素對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障礙度,同時提出我國鄉村進一步發展的對策建議,這對豐富鄉村地理的研究內容具有重要的意義。
重慶市萬州區在西部貧困地區鄉村扶貧攻堅工作中表現突出,主要是他們找準定位,并結合自身的綜合發展優勢與缺陷,采用合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大力攻克貧困問題,并取得了顯著成果。本研究以重慶市萬州區作為研究對象,主要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嘗試對該區的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并提出對策建議,旨在為相似的貧困地區發展與脫貧提供理論依據,以期改善我國貧困鄉村的人居環境、提高鄉村地區的生產條件和生活條件、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同時有利于進一步研究優化模式、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城鄉統籌發展。
重慶市萬州區是2012年我國確定的59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之一,也是重慶市五大功能區之一的渝東北生態涵養區。重慶市萬州區地處我國長江上游地區(107°55′22″—108°53′25″E、30°24′00″—31°14′58″N),位于重慶市東北部、三峽庫區腹心,幅員面積3457km2,地貌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海拔在106—1762m之間,研究區位置圖1。

圖1 研究區位置
重慶市萬州區戶籍總人口為175.47萬人,常住人口為100.24萬人,區內居住著以漢族為主的27個民族。萬州區是我國的大農村和欠發達地區,但自2012年以來,萬州區創建了17個市級示范村,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極具特色的發展建設之路。
3.1 數據來源
本文數據來源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數據直接來源于2006—2016年的《重慶統計年鑒》、2016年的《萬州區統計年鑒》、2016年萬州區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地理空間數據云網站上30m分辨率的地形數據和重慶市各區縣的行政邊界矢量圖。另一類數據為實地調查采集數據。按照分層(分類)隨機抽樣的原則,將問卷分為鄉村管理者部分和村民家庭戶部分,在萬州區轄的12個鄉、29鎮、11街道的1277個居委會(村委會)內進行調查,發放問卷210份,收回有效樣本問卷194份,個別缺失數據采用插值法補齊。本研究主要采用的實地調查數據為自來水接通戶數和旱廁改建戶數。
3.2 鄉村綜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本文結合相關研究成果[8,9],遵循指標選取的系統性、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并結合萬州區實際,從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生態環境4個方面選取20個指標,構建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表1)。

表1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3.3 熵權法
本研究選用評價分析方法中常用的熵權法[10],客觀地確定出各項指標的權重。為了消除量綱的影響,將數據進行極值標準化處理。設該地區有m個年份,n項評價指標(1≤i≤m,1≤j≤n,且i、j∈Z),yij表示第i年第j個指標的指標值,其中逆向指標需做變換處理。同時,為避免求熵值時對數的無意義,進行以下處理得到標準化值[7,8],表達式為:
(1)
根據標準化后的數據,可計算出第i年份第j個指標的指標值占所有年份中該指標值之和的比重pij:

(2)
根據式(2)可表示出信息熵冗余度dj:
(3)
依據式(3)可求得指標層各指標的權重wj:

(4)
3.4 加權和法
根據式(1)和式(4)的計算結果,可計算影響鄉村綜合發展的各項指標的評價得分sij:
sij=wj×yij
(5)
這樣該地區樣本中第i年各目標層的評價得分為該目標層下各單項指標的評價得分之和:
sj=∑sij
(6)
故第i年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可表示為:
s=∑sj
(7)
3.5 障礙度評價法
在鄉村綜合發展水平評價中,不僅要建立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對鄉村綜合發展水平進行測度,更具有現實意義的問題在于探究發現鄉村發展過程中的障礙因子,以便為實現鄉村持續健康發展提出合理的對策建議。因此,本文將障礙度模型[11]引入鄉村綜合發展障礙度指標評價體系,對鄉村綜合發展中的各個因素進行評價分析,以探究鄉村在綜合發展中的主要阻礙因素。
為了確定影響鄉村綜合發展的主要因素,本文根據式(1)和式(4)可計算出指標層下各單項指標的障礙度得分oj,結果可表示該因子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阻礙程度,得分愈高,阻礙程度愈大。其表達式為:

(8)
此外,在分析各單項指標障礙度的基礎上,可進一步計算出各目標層的障礙度評價得分。即該目標層下各單項指標障礙度的得分之和,O表示各目標層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阻礙程度。其表達式為:
O=∑oj
(9)
對指標標準化后用熵權法確定權重,再用加權和法計算出重慶市萬州區2005—2015年指標層和目標層的綜合發展水平得分,得到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指標層的變化趨勢(圖2)和目標層與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變化趨勢(圖3)。在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生態環境的綜合影響下,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演進呈現以下特征。

圖2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指標層變化趨勢

圖3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目標層變化趨勢
4.1 鄉村經濟發展水平
萬州區鄉村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提高,但年際變化程度有所不同,從2005年的0.0057上升到2015年的0.2564。在2013年之前,鄉村經濟發展水平緩慢上升,這是因為萬州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地形地貌復雜、多高山陡坡,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制約較大,使前期鄉村經濟發展增速較為平緩。2013年以后鄉村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大幅提升趨勢。其中,鄉村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迅速增長,同時萬州區利用政策“洼地”優勢使鄉村經濟得以迅速發展。
4.2 鄉村社會發展水平
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社會發展水平呈現持續上升趨勢,但階段性差異明顯,從2005年的0.0133上升到2015年的0.3006。“十一五”時期萬州區重點推進了交通發展,同時基礎教育以及醫療服務設施也得以快速發展,總體上2005—2009年間的鄉村社會發展平穩增長。但是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社會發展水平并不穩固,后期雖然開始了旅游配套服務設施建設等,社會發展步伐相對于鄉村綜合發展的步伐依然逐漸減緩。因此,萬州區鄉村社會發展水平在2010—2012年間快速增長,在2013年略微下降后緩慢回升,但后期增長速度下降。
4.3 鄉村農業發展水平
萬州區鄉村農業發展水平保持持續緩慢上升,從2005年的0.0082上升到2015年的0.2027。由圖2可知,萬州區該目標層下的各項指標得分均持續增長,尤其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增長幅度較大。根據城鄉統籌發展的總體要求,當地政府加大了對鄉村農業的投入力度,大力發展現代農業,著力改善鄉村的生產條件,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鄉村發展。
4.4 鄉村生態環境
鄉村生態環境發展水平平緩上升。萬州區生態環境發展水平起點較高,在2005年達到0.0091,僅次于社會發展水平綜合得分,但是整體增長速度極緩,到2015年僅上升到0.1546。其中,農藥使用量雖然水平不高但發展勢頭足,而植被覆蓋率水平則趨于穩定。由于很長時期內萬州區的鄉村整體建設重心依然在經濟社會發展上,建設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新農村建設力度不夠。
4.5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
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整體呈階梯式上升且增長率加快。由圖3綜合得分折線可見,萬州區綜合發展水平由2005年的0.03629上升到2015年的0.7941。其中,2005—2009年4年間上升相對緩慢,增長速率為5.41%,2010—2012年增長速率為5.67%,到2013—2014年發展水平以7.50%的增長速率迅速提高。總體來看,萬州區的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需要繼續改善農業發展基礎條件,加強生態環境基礎建設,進一步強化經濟發展、增強經濟實力,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
對指標進行標準化后,我們運用障礙度評價方法即式(8)和式(9)計算出重慶市萬州區2005—2015年各目標層和各指標層的障礙度,得到鄉村綜合發展指標層障礙度變化趨勢圖(圖4)和目標層障礙度變化趨勢圖(圖5)。
5.1 指標層障礙度
各單項指標對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的障礙度差異較大。圖4為不同時期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各指標障礙程度的變化趨勢圖。由圖4可見,2013年萬州區在加大經濟發展建設后,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的障礙度急劇驟減,以及生態環境目標層下的旱廁改建率在2014年后對萬州區發展的障礙度也明顯降低。到2015年對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障礙度較小的因子有農藥使用量、旱廁改建率、公路里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而鄉村社會發展目標層下的醫療水平、農村用電水平、城鎮化率,生產發展目標層下的耕地資源稟賦,以及生態環境目標層下的植被覆蓋率為影響萬州區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

圖4 鄉村綜合發展指標層障礙度變化趨勢
重慶市萬州區醫療水平障礙度波動較大,在2012年降到0.0468后又開始增大,到2015年醫療水平障礙度上升到0.1230,增長了7.6%。2012年以后,萬州區發展進程加快,但是衛生機構的建設數目較小,衛生機構數量僅由2012年的1215所增加到2015年的1302所,相當于每萬人共用的衛生機構僅增加了0.43所,發展速度極其緩慢,因此醫療水平成為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萬州區農村用電水平障礙度由2005年的0.0484持續緩慢增大到2015年的0.0821。由于萬州區對供電設施的建設力度不夠,到2015年人均發電量僅為290kW·h。萬州區城鎮化率障礙度在初始時呈現下降趨勢然后開始加速上升,在2012年降到最小障礙度值的0.0346,而后開始增大到2015年的最大障礙度值0.0832。萬州區耕地資源稟賦的障礙度也是先降后升,在2010年時為最小值的0.0159,到2015年大幅增加達到0.0986。2010—2015年萬州區雖然常用耕地面積減少了5729hm2,但農業從業人數僅減少34000人,相當于耕地資源稟賦僅增加0.0048hm2/人。萬州區植被覆蓋率障礙度在2005—2009年保持在0.06,2010—2012年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力度加大,到2012年障礙度達到最小值的0.0361,2013—2015年著重于經濟發展建設,因此植被覆蓋率障礙度迅速增大,到2015年障礙度達到最大值的0.0859。
5.2 目標層障礙度
萬州區鄉村經濟發展障礙度波動較大,不同年份有升有降,2005—2012年呈上升趨勢,2012年達到最大障礙度0.4601,2005—2015年加速下降并在2015年降到最低值0.1978;社會發展障礙度在2005—2010年維持在0.20,2011年下降至最小值0.1345,相比于鄉村經濟的迅猛發展,鄉村社會發展增速減緩,障礙度2012—2015年呈折線上升并在2015年達到最大值的0.4175;鄉村生產發展障礙度在2005—2012年間呈現下降趨勢,在2012年下降至最小值0.1453,2013—2015年持續回升至初始障礙度0.23。鄉村生態環境障礙度在整體上維持在0.17,僅在2014年障礙度達到最大值0.2724。

圖5 鄉村綜合發展目標層障礙度變化趨勢
由圖5可見,目標層障礙度呈波動變化特征。從整體上看,2010年以前各大類型變化不明顯,2010年以后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發展障礙度變化較明顯。萬州區在2005—2010年間由于功能定位不明確,投入不足,發展比較緩慢,各目標層障礙度變化不大;2010—2013年大力發展各項建設,鄉村社會發展、農業發展對萬州區的發展制約程度有所降低,鄉村經濟發展對鄉村發展的負面影響升高,制約著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2014—2015年開始著力加強經濟建設,經濟發展目標層對萬州區的障礙度迅速下降,鄉村社會發展和農業發展的障礙度大幅回升,但鄉村生態環境的障礙程度在2013年下降后又回復到初始水平的0.17。
6.1 結論
本研究以鄉村綜合發展為背景,構建評價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指標體系,運用熵權法、加權和法和障礙度模型對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進行評價。該方法對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客觀,揭示的影響鄉村綜合發展的主要障礙因子符合實際。主要研究結論為:①2005—2015年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明顯提高,由2005年的0.03629上升到2015年的0.7941;其中,目標層對鄉村綜合發展的累計貢獻程度依次為鄉村社會發展gt;經濟發展gt;農業發展gt;生態環境;對鄉村綜合發展貢獻較大的指標分別為人均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醫療水平、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居民收入水平。②2005—2015年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障礙度變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26左右,但后期有升高趨勢;對萬州區綜合發展障礙度較小的因子有農藥使用量、旱廁改建率、公路里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影響萬州區綜合發展水平的主要障礙因子為醫療水平、農村用電水平、城鎮化率、耕地資源稟賦和植被覆蓋率。后期鄉村經濟發展迅速,而鄉村社會發展雖然水平較高但是發展速度減緩,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障礙程度當前最為顯著。要提高重慶市萬州區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應著力推進鄉村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解決居民看病就醫難的問題,加大投資建設電力施設的力度,加快城市化進程;優化種植業勞動力結構、提升勞動力人口素質以提高勞動效率,增加單位耕地面積產值,同時發展立體生態農業,改善種植業的生產經營水平;完善防災減災系統,降低化肥、農藥使用量,植樹造林,擴大植被覆蓋范圍等。
6.2 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提升對策
針對萬州區鄉村經濟發展、社會發展、農業發展、生態環境對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影響,以及鄉村綜合發展障礙因子的障礙程度,萬州區要在繼續加快鄉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加大鄉村社會發展力度,加快農業特別是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改善鄉村生態環境質量,推動鄉村持續發展。
著力推進鄉村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年后對萬州區鄉村發展障礙度較大的因素交替出現在社會發展和經濟發展方面,如此間斷性的發展對鄉村整體的可持續發展不利。因此,鄉村要進一步發展必須強調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不能使兩者分離開來獨立發展,做到將鄉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建設、共同發展。具體措施包括:①當前萬州區鄉村醫療水平障礙度顯著,應進一步深化和擴大對口幫扶,建設醫療衛生機構解決居民看病就醫難的問題,逐步建立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加快鄉村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大力提高鄉村居民的文化水平和豐富村民特色文化生活。②萬州區的農村用電水平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障礙度也較大,由于萬州區地處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是一個鄉村面積較大、貧困人口較多、少數民族較為集中的區域,所以應完善鄉村水、電、氣、通訊、交通、電視帶網等基礎設施配套,突出鄉村民風民俗及生產生活特色,并且在此基礎上發展體現巴渝傳統文化的“大旅游經濟”,這是新形勢下必然會出現的一個科學發展方向。③有效提高城鎮化率,大力推進惠民工程,建設經濟適用房和廉租住房,通過教育移民鞏固城鎮化成果;開展適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為城鎮化提供人力資源保障。
加快鄉村農業發展:對鄉村的農業發展,要減小耕地資源稟賦的障礙度。耕地資源稟賦即從事農業生產的村民人均擁有的常用耕地面積,因此要減小耕地資源稟賦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障礙度,具體措施主要包括:①提高勞動效率。提高勞動效率可以使鄉村居民在有限的耕地中耕種得到更多的收益。同時,鄉村應利用各自的農業發展優勢,大力發展符合當地特色的農業,因地制宜地發展柑橘、蔬菜、畜牧等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②減少撂荒地。減少撂荒地可以直接增加鄉村的常用耕地面積,也可以對土地進行集約利用,推進承包地的有序流轉,集中規劃、集中經營;積極教育和培訓出新型的職業農民,使勞務經濟得到健康發展;改善農業發展條件,促進三個產業的有效融合,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同時,可開工建設一些新的能為村民提供直接或間接收入的工程項目,如確立萬州區為“電商進農村”示范區,這樣就可以給村民增加就業的工作崗位,擴大農民的消費水平,促進現代農業發展。萬州區政府應著力于改善鄉村現有的金融環境,如加強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建立面向鄉村規范合法的民營金融機構,為鄉村居民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務;增大鄉村信貸社的貸款額度,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幫助村民拓展市場增加收入;加大力度招商引資并且在建設過程中加強對投資環境的監管,給鄉村的農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機會。
持續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在鄉村生態環境方面,萬州區已完成造林綠化面積0.67萬hm2,但是鄉村森林覆蓋率對鄉村綜合發展的障礙度依然明顯,因此要增加森林種植面積,增加植樹造林的范圍,力爭退耕還林還草,減少亂砍濫伐;養護現有森林,避免天災人害。鄉村要進一步發展就必須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包括建設鄉村污水處理工程,對鄉村環境進行連片整治、治理養殖場污染、綜合治理水土流失等。如創新農村垃圾污水處理模式,采用村民自治的“聯戶分片承包模式”,對生活垃圾進行粗分類后按照不同的種類分類進行處理;又如甘寧鎮楠橋、永勝、永正村引進綠狐尾藻對河流和養殖污水進行生態治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可依靠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以獨特的自然地理景觀和氣候為主體,打造極具本土風情特色的觀光休閑度假村,如萬州區太安鎮鳳凰社區打造的“鳳凰茶鄉”鄉村旅游景區。
6.3 討論
本研究在構建指標體系評價鄉村綜合發展水平時,在鄉村經濟發展目標層中多體現農業產業指標,對非農產業指標的體現力度稍顯不足,今后研究中可適當加強體現非農產業的指標,使其對鄉村綜合發展水平的評價更加全面。貧困地區自然社會環境差異巨大,本研究涉及區域范圍較小,未對其他貧困地區進行分類和比較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可增大研究地域范圍,對貧困地區的鄉村進行分類和對比研究。
[1]馬曉冬,李全林,沈一,等.江蘇省鄉村聚落的形態分異及地域類型[J].地理學報,2012,67(4)∶86-95.
[2]李騫國,石培基,劉春芳,等.黃土丘陵區鄉村聚落時空演變特征及格局優化——以七里河區為例[J].經濟地理,2015,35(1)∶126-133.
[3]劉彥隨,劉玉,翟榮新.中國農村空心化的地理學研究與整治實踐[J].地理學報,2009,64(10)∶1193-1202.
[4]李孝坤,李忠峰,翁才銀,等.縣域鄉村發展類型劃分與鄉村性評價——以重慶三峽庫區生態經濟區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1)∶42-47.
[5]龍花樓,李婷婷,鄒健.鄉村轉型發展特征評價及地域類型劃分——以“蘇南—陜北”樣帶為例[J].地理研究,2012,31(3)∶495-506.
[6]惠怡安,徐明.陜北丘陵溝壑區生態修復與農村聚落耦合發展初探[J].水土保持通報,2010,30(2)∶83-86.
[7]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中國農村人口與農村居民點用地的時空變化[J].自然資源學報,2010,25(10)∶1629-1638.
,于正松,等.基于微觀視角的鄉村發展水平評價及機理分析——以城鄉統籌示范區陜西省高陵縣為例[J].經濟地理,2013,33(11)∶115-121.
[9]李裕瑞,劉彥隨,龍花樓.黃淮海地區鄉村發展格局與類型[J].地理研究,2011,30(9)∶1637-1647.
[10]張鳳太,張軍以,蘇維詞.基于熵權和主成分分析的巖溶區水資源安全評價——以畢節為例[J].環境工程,2016,(3)∶174-179.
[11]班榮舶,何太蓉,舒瑞琴.種植業生態安全評價——以重慶市沙坪壩區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0(4)∶40-45.
EvaluationofRuralComprehensiveDevelopmentLevelandItsObstacleDegreeinWanzhouDistrictofChongqingCity
REN Qiu-shuang,LI Xiao-kun,OU Li-wen,YANG Qiao,DU Jia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Tourism,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1331,China)
In the key period of China′s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became the focus of government and academic circles.This paper selected Wanzhou District-national poverty counties(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constructed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from four aspects:Economic development,social development,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cological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entropy weight method and obstacle degree method,this paper analyzed the dynamic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areas,revealed some major limiting factors,and concluded the results.Finally,in the case of the main obstacle factors,the countermeasure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were proposed.
Wanzhou District;rural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level;entropy weight method;obstacle degree;countermeasures
10.3969/j.issn.1005-8141.2017.10.003
F306
A
1005-8141(2017)10-1165-06
2017-08-21;
2017-09-1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年度項目(編號:15BJL110);重慶市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編號:CYS16146)
任秋爽(1993-),女,湖北省隨州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城鄉規劃與區域發展。
李孝坤(1962-),男,四川省西充人,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資源環境與區域發展、鄉村地理與新農村建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