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紅華
(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霍州 031400)
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效果分析
范紅華
(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山西 霍州 031400)
目的:探討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70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0例患者隨機分成丙-利組(n=35)與丙戊酸鈉組(n=35)。為丙戊酸鈉組患者應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為丙-利組患者在應用丙戊酸鈉的基礎上加用利必通進行治療,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1)丙-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43%,丙戊酸鈉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8.57%。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2)丙-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1.43%,丙戊酸鈉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4.29%。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確切。
丙戊酸鈉;利必通;癲癇
癲癇是一種慢性、反復發作性短暫腦功能失調綜合征,主要臨床表現為腦神經元異常放電引起的反復癇性發作[1]。進行藥物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癲癇的主要方法[2]。有研究指出,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較好。為了進一步探討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筆者對在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70例癲癇患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病情符合《癲癇及癲癇綜合征國際分類》(由國際抗癲癇聯盟發布)中規定的癲癇的診斷標準[3]。2)臨床資料完整。3)治療依從性良好。
選取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間在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70例癲癇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這70例患者隨機分成丙-利組(n=35)與丙戊酸鈉組(n=35)。丙-利組35例患者中有男17例,女18例;其年齡在1歲至79歲之間;其中有新發癲癇患者7例,難治性癲癇患者28例,全身性癲癇患者12例,部分性發作癲癇患者23例;其中病因為腦卒中所致的患者有9例,為外傷所致的有3例,為病毒性腦炎所致的有5例,尚未明確的有18例。丙戊酸鈉組35例患者中有男20例,女15例;其年齡在1歲至83歲之間;其中有新發癲癇患者10例,難治性癲癇患者25例,全身性癲癇患者16例,部分性發作癲癇患者19例;其中病因為腦卒中所致的患者有10例,為外傷所致的有5例,為病毒性腦炎所致的有4例,尚未明確的有1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組間可比性。
為丙戊酸鈉組患者應用丙戊酸鈉進行治療。丙戊酸鈉的用法是:1)年齡≥12歲的患者,初始用藥量為5~10mg/kg·d,服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15mg/kg·d,隨后逐步增加用藥量,直至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每日用藥的最大劑量應低于30mg/kg)。2)年齡<12歲的患者,初始用藥量為5mg/kg·d,服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10mg/kg·d,隨后逐步增加用藥量,直至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每日用藥的最大劑量應低于30mg/kg)。如患者的用藥量超過250mg/d,應分為多次服用,以免刺激其胃腸道。3)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為丙-利組患者在應用丙戊酸鈉的基礎上加用利必通進行治療。利必通的用法是:1)年齡≥12歲的患者,初始用藥量為25mg/d,服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50mg/d,隨后逐步增加用藥量,直至用藥量達到100~200mg/d。2)年齡<12歲的患者,初始用藥量為0.15mg/kg·d,服藥1周后將用藥量增加至0.3mg/kg·d,隨后逐步增加用藥量,直至其病情得到有效的控制(每日用藥的最大劑量應低于5mg/kg)。3)治療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
顯效:患者的發病頻率較治療前下降的幅度>75%,其臨床癥狀明顯得到改善。2)有效:患者的發病頻率較治療前下降的幅度在50%~75%之間,其臨床癥狀均有所改善。3)好轉:患者的發病頻率較治療前下降的幅度在25%~49%之間。4)無效:患者的發病頻率較治療前下降的幅度<25%。
應用SPSS 18.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丙-利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13例(占37.14%),為有效的患者有10例(占28.57%),為好轉的患者有9例(占25.71%),為無效的患者有3例(占8.57%)。丙-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91.43%(32/35)。丙戊酸鈉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顯效的患者有7例(占20.00%),為有效的患者有9例(占25.71%),為好轉的患者有8例(占22.86%),為無效的患者有11例(占31.43%)。丙戊酸鈉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為68.57%(24/35)。丙-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丙戊酸鈉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丙-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1.43%,丙戊酸鈉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為34.29%。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的對比
癲癇是神經內科的常見病,可分為單純部分性發作癲癇、全身強直-陣攣發作癲癇和復雜部分性發作癲癇等類型[4]。丙戊酸鈉是臨床上治療癲癇的常用藥,具有降低神經元興奮性的作用[5]。利必通又叫拉莫三嗪,是一種苯基三嗪類化合物,具有阻滯鈉離子通道、抑制神經元放電的作用[6]。在本次研究中,筆者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對在霍州煤電集團總醫院神經內科就診的35例癲癇患者進行治療,取得了理想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的結果顯示,與丙戊酸鈉組患者相比,丙-利組患者治療的總有效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發生率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聯用丙戊酸鈉和利必通治療癲癇的臨床效果確切,安全性較高。此療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楊立云.神經內科癲癇病患者臨床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5,1(13):122-123.
[2]曹利,戴艷萍,李軍,等.神經內科癲癇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中外醫療,2015,8(22):114-115.
[3]溫志鵬.神經內科癲癇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4,7(5):329-330.
[4]夏敏.癲癇病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探討[J].醫療裝備,2016,6(7):94.
[5]吳愛梅.神經內科癲癇病臨床診斷及治療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68(14):165.
[6]馬哲.神經內科癲癇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78(13):200.
R742.1
B
2095-7629-(2017)11-0033-02
范紅華,男,1980年2月出生,漢族,籍貫為山西省汾西,2006年畢業于長治醫學院臨床專業,學士學位,研究方向為神經內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