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盛
(海南省東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海南 東方 572600)
對82份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結果分析
周志盛
(海南省東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驗科,海南 東方 572600)
目的:分析對82份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結果。方法:將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海南省東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測實驗室收到的82份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作為研究對象。對這些標本中所含的致病菌進行鑒定和檢測,并對比分析不同類型標本中致病菌的檢出情況。結果:在這82份標本中共檢出致病菌169株,其中包括變形桿菌68株(占40.24%),副溶血性弧菌41株(占24.26%),金黃色葡萄球菌21株(占12.43%),蠟樣芽胞桿菌20株(占11.83%),致瀉性大腸埃希菌16株(占9.47%),沙門菌3株(占1.78%)。在這些致病菌中,變形桿菌菌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檢出率高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蠟樣芽胞桿菌菌株、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菌株、沙門菌菌株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這些標本中,肛拭子中致病菌的檢出率高于廚房用具涂抹樣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和可疑食物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中,變形桿菌、副溶血性弧菌所占的比例較高。在檢測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時,采集肛拭子進行檢測的檢出率較高。
實驗室檢測結果;細菌性食物中毒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常見的食物中毒之一。近年來,我國細菌性食物中毒的事件時有發(fā)生。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病情較重,若未對其病情進行及早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可使其出現(xiàn)較多的并發(fā)癥[1]。進行實驗室檢測是確認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的有效手段。本研究主要分析對82份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進行實驗室檢測的結果。
本研究的對象為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海南省東方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微生物檢測實驗室收到的82份細菌性食物中毒標本,主要包括肛拭子30份、廚房用具涂抹樣21份、可疑食物31份。
采用全自動細菌鑒定儀及細菌鑒定卡對所有標本進行變形桿菌、副溶血性弧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蠟樣芽胞桿菌、致瀉性大腸埃希菌、沙門菌等細菌的檢測和鑒定。將標本置于上述被檢菌相應的選擇性平板上進行選擇性增菌,再將其分離到相應的平板上,并根據(jù)其菌落的特征進行生化試驗、血清凝集鑒定等檢測[2]。分析這些標本的檢測結果,并對比不同類型標本中致病菌的檢出情況[3]。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在本組82份標本中共檢出致病菌169株,其中包括變形桿菌68株(占40.24%),副溶血性弧菌41株(占24.26%),金黃色葡萄球菌21株(占12.43%),蠟樣芽胞桿菌20株(占11.83%),致瀉性大腸埃希菌16株(占9.47%),沙門菌3株(占1.78%)。在這些致病菌中,變形桿菌菌株、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檢出率高于金黃色葡萄球菌菌株、蠟樣芽胞桿菌菌株、致瀉性大腸埃希菌菌株、沙門菌菌株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本組標本中,肛拭子中致病菌的檢出率高于廚房用具涂抹樣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可疑食物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本組不同標本中致病菌檢出情況的比較[n(%)]
細菌性食物中毒在全年均可發(fā)生,是最常見的食物中毒之一。了解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在預防此類食物中毒方面具有重要的意義[4]。在夏秋季節(jié)及溫濕度偏高的環(huán)境中,食物中的變形桿菌等致病菌會大量生長繁殖。我國居民的主食多為米飯和面食。這兩類食物若放置過長的時間,其中變形桿菌等致病菌的含量可迅速增多。在食用保存時間過長的米飯、面食等食物前未將其徹底加熱是導致變形桿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副溶血性弧菌主要存在于海產(chǎn)品中。食用未煮熟的海產(chǎn)品是導致患者發(fā)生副溶血性弧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5]。
本研究的結果顯示,在本組標本中,肛拭子中致病菌的檢出率高于廚房用具涂抹樣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和可疑食物中致病菌的檢出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肛拭子是直接采集自細菌性食物中毒患者的標本,可更準確地反映其感染致病菌的情況,而且采樣較方便,可隨時采樣。廚房用具涂抹樣和可疑食物的標本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在使用增菌液對其增菌時其中所含的雜菌也會大量繁殖,進而會影響進行致病菌檢測的準確率。
綜上所述,在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中,變形桿菌、副溶血性弧菌所占的比例較高。在檢測細菌性食物中毒的致病菌時,采集肛拭子進行檢測的檢出率較高。在將來的工作中,我們應更深入地了解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的分布特征,在檢測細菌性食物中毒致病菌時應更合理地采集標本,更準確快速地檢出致病菌,以便為診斷患者的病情提供重要的實驗室依據(jù)。
[1]沈瑛,楊正林,岳鳳,等. 食物中毒標本中檢出銅綠假單胞菌[J].浙江預防醫(yī)學,2010,22(3):45-46.
[2]羅建平,方英,胡卓,等. 株洲市細菌性食物中毒實驗室檢測結果分析[J]. 實用預防醫(yī)學,2010,17(7):1441-1442.
[3]童偉麗,王紅戟,王敏雅,等. 一起農(nóng)村聚餐引發(fā)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實驗室檢測[J]. 疾病監(jiān)測,2015,30(2):154-156.
[4]楊慧,甘莉萍,金玉娟,等. 深圳市龍崗區(qū)2005-2010年細菌性食物病原菌檢測結果[J].職業(yè)與健康,2011,27(16):1847-1850.
[5]徐紅. 一起由丙型副傷寒沙門菌引起的食物中毒檢測分析[J]. 中外醫(yī)療,2011,30(1):36-37.
R155.3+1
B
2095-7629-(2017)11-01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