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欣蓓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分析
倪欣蓓
(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江蘇 南通 226000)
目的:探討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方法:對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間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及在該院血管外科工作的18名護理人員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將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期間該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設為甲組,將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期間該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設為乙組。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優質護理。同時自2014年12月起,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血管外科的護理工作中,然后比較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及護理質量的評分。結果: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更低、護理質量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血管外科的護理工作中,能降低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
護理安全管理;血管外科;護理風險事件
血管外科是指對除腦血管疾病、心臟血管疾病以外的外周血管外科疾病進行預防、診斷和治療的專業科室。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各醫院血管外科收治的患者越來越多,其中尤以老年患者為主。由于血管外科患者的年齡普遍偏大,對于各種風險的防范意識較差,因此其發生護理風險事件的幾率較高[1]。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了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工作中的應用效果。
選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期間江蘇省南通大學附屬醫院血管外科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及在該院血管外科工作的18名護理人員作為本次研究的對象。這18名護理人員均為女性,年齡為21~46歲,平均年齡為(34.7±3.3)歲。將2014年5月至2014年11期間該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設為甲組,將2014年12月至2015年5期間該院血管外科收治的25例患者設為乙組。在甲組中,有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1例;其年齡為55~74歲,平均年齡為(62.38±3.22)歲;其病程為3個月~1.5年,平均病程為(0.8±0.2)年。其中,有腸系膜血管病變患者3例,布加綜合征患者3例,Cockett綜合征患者4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6例,夾層動脈瘤患者9例。在乙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10例;其年齡為54~75歲,平均年齡為(62.40±3.45)歲;其病程為4個月~1.6年,平均病程為(0.9±0.3)年。其中,有腸系膜血管病變患者2例,布加綜合征患者3例,Cockett綜合征患者4例,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6例,夾層動脈瘤患者10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5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患有外周血管疾病。2)簽署了自愿參與本研究的同意書。其排除標準是:1)合并嚴重的器質性疾病。2)存在認知功能障礙。3)臨床資料缺失。
1)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優質護理,方法是:(1)入院護理。在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要以熱情的態度與患者溝通,將醫院的功能分區、主治醫生、責任護士及病區的管理制度等詳細告地知患者,以消除其對醫院及醫護人員的陌生感。(2)環境護理。為患者創建一個溫馨、舒適的住院環境。保持病房內溫度、濕度及光線的適宜。每天打掃病房,定期為患者更換床單、被罩。(3)飲食護理。針對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制定個性化的食譜,做好患者的營養支持工作。(4)體位護理。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護理人員要定期協助其翻身,并主動為其拍背,以促進其排痰。同時,定時按摩其易發生壓瘡的部位。(5)預防出血護理。護理人員要詳細詢問患者是否有出血性疾病史,告知其一旦出現消化道出血、牙齦出血等情況要及時通知醫護人員。(6)心理護理。加強與患者進行交流,注意觀察其情緒的變化情況。采用多種方式對存在焦慮、緊張等負性情緒的患者進行心理疏導,使其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治療。(7)出院指導。在患者住院前,護理人員要詳細告知其出院后需要注意的事項。對于記憶力較差的患者,護理人員可將出院后的注意事項打印出來,分發給患者。同時,叮囑其定期回醫院復診。2)自2014年12月起,我院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血管外科的護理工作中,具體的方法是:(1)成立護理安全管理小組。由血管外科的護士長和5名經驗豐富且資歷深的護士組成護理安全管理小組,組長由護士長擔任。其中,組長的職責是全面協調和管理血管外科的護理工作,并與組員一起評估患者的病情及可能存在的護理風險。組員的職責是完成上級布置的各項任務,并及時解決護理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2)加強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醫院要聘請護理專家對小組成員進行培訓,提高其對血管外科專業知識和護理技能的掌握度,增強其護理風險意識、安全意識和法律意識。在培訓結束后,要對小組成員進行嚴格的考核。(3)總結護理工作中風險事件的類型及成因。小組成員對本院血管外科既往護理工作中存在的護理缺陷及護理差錯事件進行回顧性分析,并借助互聯網對護理風險事件的類型及成因進行總結。在明確護理風險事件的類型及成因后,為護理工作制定具體的改進措施,包括強化職業技能培訓、端正工作態度、提高主動服務意識等。(4)加強對護理人員進行管理。嚴格按照醫院及科室的規章制度對護理人員的著裝、手衛生、護理操作規范及流程等環節進行管理,確保護理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另外,糾正護理人員不當的用語,以提高其溝通能力。(5)進行細節管理。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需將其床欄加高,防止其墜床。保持病房內及走廊地面的清潔、干燥。在衛生間等地面濕滑處設立防滑警示牌,避免患者滑倒。在為患者輸液前要嚴格執行“三查七對”制度,在確認藥品信息無誤后方可為其輸液,杜絕用錯藥等情況的發生[2]。
1)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護理風險事件主要包括跌倒、墜床、管路滑脫及發生靜脈炎、深靜脈血栓等。2)用自制的護理質量調查量表調查兩組患者護理質量的評分。此量表包括服務態度、著裝、手衛生、規范操作、護理流程、安全教育、核對資料、監督服藥、尊重隱私、安全告知共10項指標。每項指標的分值均為0~10分,總分為100分[3]。
用SPSS17.0軟件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為12%,乙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4%。乙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低于甲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與甲組患者相比,乙組患者對護理質量的評分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的比較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質量評分的比較(分,±s)
組別 服務態度 著裝 手衛生 規范操作 護理流程 安全教育 核對資料 監督服藥 尊重隱私 安全告知 總分甲組(n=25) 8.68±1.12 8.70±1.15 8.44±1.20 8.37±1.17 8.40±1.10 8.50±1.09 8.52±1.05 8.22±1.12 8.21±1.24 8.56±1.34 85.27±1.33乙組(n=25) 9.77±0.20 9.80±0.15 9.22±0.17 9.30±0.25 9.42±0.31 9.33±0.37 9.68±0.22 9.55±0.33 9.46±0.34 9.50±0.35 96.77±1.35 t值 8.433 P值 <0.05
護理風險事件是指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因不確定性因素直接或間接導致其機體功能受損、傷殘或死亡的不良事件。護理風險事件具有難以預測、難以防范及后果嚴重等特點[4]。在護理工作中,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主要與護理人員的工作態度較差、職業技能水平較低及患者自身的因素有關[5]。臨床研究表明,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護理工作中,能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乙組患者的護理工作中,有效地降低了其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這與林英[6]等人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將護理安全管理應用到血管外科的護理工作中,能降低患者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提高護理服務的質量。
[1]王軍芳.探究護理安全管理在血管外科護理中的應用價值[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15(11):127-128.
[2]郁靜飛.血管外科住院患者的護理安全管理[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5(14):93-94.
[3]金蘭.護理風險管理在血管外科病房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15(17):64-66.
[4]趙云霓.優質護理管理模式在內科護理管理中的應用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4,10(6):230-231.
[5]汪美琴.基于崗位分層管理模式的日常優質護理服務效果評價[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4,22(5):727-728.
[6]林英,王晶茹,王晴,等.床頭護囑管理在優質護理外科病房護理質量實時控制中應用效果的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4,33(24):47-48.
R473
B
2095-7629-(2017)11-0147-02
倪欣蓓,女,漢族,1989年5月出生,江蘇南通人,本科學歷,護師,研究方向:臨床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