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紅梅
(重慶市精神病院,重慶市優撫醫院,重慶 400038)
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改善其抑郁癥狀的效果探究
蔣紅梅
(重慶市精神病院,重慶市優撫醫院,重慶 400038)
目的: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改善其抑郁癥狀的臨床效果。方法:對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重慶市精神病院收治的180例存在抑郁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隨機將這180例患者分為基礎組(JC組)和心理護理組(XL組),每組各有90例患者。對JC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對XL組患者在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然后比較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結果:接受護理后,XL組患者的HAMD評分低于JC組患者,其生活質量評分高于J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抑郁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精神分裂癥;心理護理;抑郁癥狀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尚未明確的精神類疾病。該病在青壯年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有數據顯示,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社會壓力的增加,精神分裂癥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臨床研究表明,該病患者占精神科患者總數的60%以上[1]。該病具有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可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認知功能障礙、思維障礙、意志力薄弱及情感淡漠是該病患者最典型的臨床癥狀。另外,該病患者還經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癥狀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自殘或自殺的行為[2]。在本次研究中,筆者主要探討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對改善其抑郁癥狀的效果。
擇取2014年8月至2016年7月期間重慶市精神病院收治的180例存在抑郁癥狀的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隨機將這180例患者分為JC組和XL組,每組各有90例患者。在JC組中,有男51例,女39例,年齡為21~73歲,平均(41.5±6.3)歲,病程為3個月~10年,平均(4.4±0.6)年。在XL組中,有男50例,女40例,年齡為20~71歲,平均(40.9±6.6)歲,病程為5個月~9年,平均(4.2±0.5)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本研究中180例患者的納入標準是:1)病情符合WHO規定的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2)伴有不同程度抑郁癥狀。3)自愿參與本研究。其排除標準是:1)臨床資料缺失。2)患有嚴重的器質性疾病。3)對護理人員具有較強的排斥感。4)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對JC組患者進行基礎護理,具體的方法是:1)為患者建立個人檔案,檔案的內容應包括其病情、臨床癥狀、性別、年齡、疾病史、既往用藥情況、學歷及家庭情況等。2)遵醫囑為患者用藥。詳細向患者講解藥物的治療作用,以消除其心中的疑慮。密切觀察患者在用藥后出現的各種反應。3)與患者的家屬保持密切的聯系,定期向患者家屬反饋患者住院期間的病情和生活狀況。4)根據患者的年齡、疾病史及個人習慣為其制定合理的膳食計劃,避免讓其食用具有刺激性的食物。5)掌握每一位患者的性格特點和興趣愛好,指導其進行適宜的文體活動,如下棋、打羽毛球、打太極拳等。對XL組患者在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實施心理護理,具體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階段式心理護理,共分為四個階段,合計12周。1)在患者入院的前兩周內,讓其盡快熟悉醫院的環境和醫護人員,以減輕其對醫院和醫護人員的陌生感和恐懼感。主動與患者進行交流和溝通,尋找其感興趣的話題與其進行交談,從而與其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另外,要制定相應的護理目標和護理計劃。2)在患者入院后的第3周~第5周,詳細向其介紹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知識[3],給予其人性化的鼓勵和安慰。認真聽取患者的看法、感受和困惑,采用科學的手段為其解惑。同時,采取勸解、啟發、疏導、保證等方法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心理疏導,從而緩解其抑郁的情緒。3)在患者入院后的第6周~第8周,幫助患者分析病情發作時出現妄想和幻覺的原因,鼓勵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類文體活動,同時教會其正確宣泄不良情緒的方法[4]。4)在患者入院后的第9周~第12周,組織其參加集體討論活動。在活動中盡量讓每一位患者都暢所欲言,利用集體產生的良好暗示效果幫助其解決實際的心理問題。每周可組織2~3次集體討論活動,每次活動持續的時間為60 min左右。
進行護理前后,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兩組患者的抑郁癥狀。HAMD的分值為0~6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抑郁癥狀越嚴重。進行護理前后,采用自制的生活質量評分量表評價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此量表的分值為0~100分,患者的得分越高表示其生活質量越好。
用SPSS23.0軟件對本研究中的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表示,用χ2檢驗,HAMD評分和生活質量評分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接受護理前,兩組患者的HAMD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XL組患者的HAMD評分低于JC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護理前后兩組患者HAMD評分的比較
接受護理前,JC組和XL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平均評分分別為(51.6±8.7)分和(50.9±8.5)分,二者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接受護理后,JC組和XL組患者生活質量的平均評分分別為(69.5±10.3)分和(84.4±9.4)分,二者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精神障礙性疾病。該病極易導致患者發生人格解體和精神重度障礙,從而嚴重影響其身心健康[4]。臨床研究表明,絕大多數精神分裂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癥狀,嚴重者甚至可出現自殘或自殺的行為。因此,臨床上在對該病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和基礎護理的同時,還應加強對其進行心理護理,以改善其抑郁癥狀,促進其身體康復。在本次研究中,筆者對90例精神分裂癥患者在進行基礎護理的同時,對其實施心理護理,有效地緩解了其抑郁的癥狀。這與顧靜蓮等[5]的研究結論基本一致。
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患者進行心理護理的效果顯著,能有效地改善其抑郁癥狀,提高其生活質量。
[1]于莉,孫錫絹.心理護理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狀的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2(14):2821,2824.
[2]陳群.心理護理干預對改善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癥狀的臨床效果觀察[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5,21(s1):393-394.
[3]于立,周玉萍.綜合性心理干預改善恢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理障礙的效果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33):588-591.
[4]喬小芬,牛俊紅,馬文有,等.心理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抑郁情緒的影響[J].中國美容醫學,2012,21(14):477-478.
[5]顧靜蓮,閔海瑛,沈穎.支持性護理干預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照顧者的效果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15,15(12):887-889.
R473
B
2095-7629-(2017)11-016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