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志遠
(徐州市礦山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用LORIF+EF療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探析
燕志遠
(徐州市礦山醫院骨科 江蘇 徐州 221000)
目的:探討分析用LORIF+EF(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外固定支架)療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徐州市礦山醫院收治的20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10例)與對照組(10例),采用LORIF+EF療法為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采用石膏外固定療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6個月后,比較兩組患者橈骨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屈角、伸角、橈偏角及尺偏角均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用LORIF+EF療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
閉合復位克氏針內固定;支架外固定;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臨床效果
橈骨遠端骨折是骨外科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骨折類型,多因外部暴力所致,多發生于婦女及中老年人群。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分析用LORIF+EF療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一般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2015年2月~2016年4月間我院收治的20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9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年齡為49~74歲,平均年齡為(61.5±3.5)歲,其中致傷原因及類型為車禍傷的患者有10例,為跌倒傷的患者有4例,為高處跌落傷的患者有5例,為重物壓傷的患者有1例。我們將這2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10例)與對照組(10例)。在觀察組1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5例,女性患者有5例,其年齡為52~74歲,平均年齡為(62.2±3.6)歲;在對照組1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4例,女性患者有6例,其年齡為49~72歲,平均年齡為(60.5±4.5)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組間比較。
1.2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均立即對其骨折部位進行X線攝片、CT掃描及立體重建,以明確其骨折塊的大小、形狀和移動位置。采用石膏外固定療法為對照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患者取坐位,醫師先用濃度為1%的利多卡因對患者的傷處進行局部麻醉,然后用牽引手法對其傷骨進行復位。②對患者的傷處進行X線攝片,待確定其傷骨復位良好后方可實施石膏固定。③經過一段時間的恢復,若患者的傷骨康復良好,醫師可指導其進行主動功能恢復訓練,以促進其患肢的康復。④囑患者定期回院檢查骨折處的愈合狀況。⑤3個月后,為患者拆除石膏,并酌情指導其進行患肢的康復鍛煉[1]。采用LORIF+EF療法為觀察組患者進行治療,具體的方法是:①患者取仰臥位,并對其進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②先在橈骨骨干處垂直鉆入兩枚外固定螺釘,再在骨折近端5厘米左右處垂直于橈骨骨干鉆入兩枚螺釘,在此過程中需注意避開橈神經淺支。③在C型臂X線機的輔助下對患者的斷骨進行牽引復位,并觀察掌傾角及關節面的恢復狀況,然后對傷處進行外固定。④對于關節面處存在骨塊塌陷的患者,醫師需使用多根克氏針對該部位進行小切口內固定;對于關節處松質骨缺失較多的患者,醫師需采用植骨的方法避免其橈骨發生移位或短縮[2]。⑤復位成功后,囑患者定期回院檢查骨折處的愈合狀況。
1.3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①良好:通過治療及為期6個月的恢復,患者的傷處已無疼痛感,活動自如,其患肢的伸屈、抓握等功能均恢復正常。②較好:患者的傷處偶有疼痛感,活動較為便利,其患肢的伸屈、抓握等功能基本恢復正常。③一般:患者的傷處偶有疼痛感,活動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其患肢的伸屈、抓握等功能有所改善。④差:患者的傷處仍存在明顯的疼痛感,活動不便,其患肢不能完成伸屈、抓握等動作[3]。總恢復率=(良好例數+較好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方法 將本次研究的數據錄入SPSS19.0統計學軟件中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數據采用平均值±標準差(±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當P<0.05時視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屈角、伸角、橈偏角及尺偏角的對比 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屈角、伸角、橈偏角及尺偏角均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2.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總恢復率為100.0%,對照組患者的總恢復率為60.0%,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5.0000,P<0.05)。詳情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骨折部位屈角、伸角、橈偏角及尺偏角的對比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的比較
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高發人群是婦女及中老年人群。這類人群多存在骨質疏松的情況,因此其橈骨遠端的穩定性較差,這無形中加大了對其橈骨進行固定的難度。因此,尋找一種有效對橈骨進行固定的方式是臨床醫師十分關注的問題[4,5]。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骨折部位的屈角、伸角、橈偏角及尺偏角均明顯大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用LORIF+EF療法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1] 盧旭,侯念宗,李曄等.有限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結合外固定支架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5,23(4):301-305.
[2] 徐麗輝.動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療伸直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研究[J].重慶醫學,2013,(28):3368-3369.
[3] 王虹,丁煥文,涂強,等.帶關節外固定支架結合有限內固定治療29例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療效觀察[J].重慶醫學,2011,40(26):2652-2653,2655.
[4] 程千,狄東華,趙建忠,等.兩種固定方式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的臨床療效評價[J].重慶醫學,2011,40(21):2147-2149.
[5] 王萬宗,王秋根,張秋林,等.外固定加有限內固定治療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J].中華骨科雜志,2005,25(3):165-169.
R683.4
B
2095-7629-(2017)4-0021-02
燕志遠,本科學歷,現為徐州市礦山醫院骨科主治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