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賽賽
(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集束化護理在對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中的應用效果研究
孫賽賽
(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 江蘇 啟東 226200)
目的:探討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近期內在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7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原則將這76例患者分為參照組(n=38)和實驗組(n=38)。在這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期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在此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護理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VAP(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發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率。結果: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VAP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降低其VAP的發生率,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集束化護理;常規護理;VAP的發生率;對護理的滿意度;臨床效果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常見的并發癥之一[1]。相關的臨床研究證實,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能夠有效地降低其VAP的發生率。為了進一步探討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效果,筆者選取近期內在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7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了以下研究。
1.1 臨床資料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期間在江蘇省啟東市人民醫院ICU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76例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將這76例患者分為參照組(n=38)和實驗組(n=38)。實驗組患者中有男22例,女16例;其年齡的范圍在18歲至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1.0±3.5)歲;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15例,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2例,有胸外傷患者6例,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5例。參照組患者中有男20例,女18例;其年齡的范圍在20歲至7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0±2.8)歲;其中有呼吸衰竭患者13例,有心腦血管疾病患者14例,有胸外傷患者7例,有其他呼吸系統疾病患者4例。兩組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性別比例、平均年齡、疾病類型等)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在這兩組患者進行機械通氣治療期間,對參照組患者進行常規護理,具體的護理方法是:1)每天定時對患者的呼吸機管路進行檢查,一旦發現管路污染,應及時為其更換。2)遵醫囑對患者進行用藥護理。3)對患者進行吸痰護理。
1.2.2 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對實驗組患者進行集束化護理。進行集束化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應切實執行“二前三后”洗手原則,即在接觸患者前、進行無菌操作前、接觸患者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后、離開病房后必須用消毒液洗手。2)護理人員每天更換無菌隔離衣。在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時,護理人員應戴一次性無菌手套。3)護理人員定期對呼吸機進行消毒,及時更換呼吸機內的冷凝水,并每隔24小時更換1次霧化器內的液體。4)除特殊情況外,護理人員應將患者的床頭抬高30°~45°,以確保其呼吸道的通暢,促進其呼吸功能的恢復。5)由于氣管插管后患者口腔內的分泌物無法下咽,其口腔內很容易滋生細菌[2]。因此,護理人員應定時采用洗必泰對患者的口腔進行沖洗(每天至少3次)。對于無法自行咳出痰液的患者,護理人員應定時應用吸痰機對其進行吸痰。6)為防止病菌在濕化罐內存活,護理人員應將濕化罐內的溫度設置為45℃~50℃[3]。7)對于進行聲門下吸引的患者,護理人員應每隔4h清理1次其聲門下球囊上的分泌物。患者呼吸機的管路若發生堵塞,護理人員應及時使用生理鹽水對其呼吸機的管路進行沖洗。8)對于無法自行進食的患者,護理人員應為其靜脈輸注白蛋白、脂肪乳等營養物質,以防止其發生營養不良。9)對于已發生VAP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遵醫囑應用抗生素對其進行治療。10)臨床調查發現,患者進行機械通氣的時間越長,其發生VAP的風險就越大。因此,在患者進行機械通氣2~3天后,護理人員應嘗試讓其脫機,若不成功則繼續對其進行機械通氣2~3天,然后再次嘗試讓其脫機,直至其脫機成功。
1.3 觀察指標 護理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住院的時間、VAP的發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率。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統計學軟件SPSS11.5對本文中的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患者住院的時間用(±s)表示,采用t檢驗,VAP的發生率和對護理的滿意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住院時間的對比 實驗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11±2.21)d,參照組患者住院的時間平均為(22±3.89)d。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2 兩組患者VAP發生率的對比 在治療期間,實驗組患者中有2例患者發生了VAP,其VAP的發生率為5.2%(2/38)。參照組患者中有8例患者發生了VAP,其VAP的發生率為21.1%(8/38)。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VAP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率的對比 護理結束后,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94.7%(36/38),參照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為78.9%(30/38)。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率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各項臨床指標的對比
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與參照組患者相比,實驗組患者住院的時間更短,其 VAP的發生率更低,其對護理的滿意率更高。上述研究結果與謝玉珍[4]、許青[5]等人的研究結果基本相符。
綜上所述,對進行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實施集束化護理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地降低其VAP的發生率,促進其病情的康復,提高其對護理的滿意度。
[1] 劉東巖, 孫鐵英.集束化護理措施在呼吸機相關性肺炎患者中應用效果[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3):147-149.
[2] 中華醫學會重癥醫學分會.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診斷、預防和治療指南(2013)[J].中華內科雜志,2013,52(6):524-543.
[3] 陳永強.呼吸機相關性肺炎與呼吸機集束干預策略[J].中華護理雜志,2010, 45(3):197-200.
[4] 謝玉珍.集束化護理方案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4(19):218.
[5] 許青.集束化預防方案對呼吸機相關肺炎發生率的干預作用[J].當代臨床醫刊, 2016, 29(2):1954-1955.
R473
B
2095-7629-(2017)4-01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