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妮


有人說,王蒙是作家中最懂政治的,因為他當過文化部長。王蒙卻說,曹雪芹即便當個縣長也不會給你寫《紅樓夢》。但他自己為何當了高官還堅持寫作?他回答《環球時報》記者,“我19歲就開始寫作,一輩子都在寫作。文化部長是那幾年偶爾為之。”王蒙年輕時就因《青春萬歲》、《組織部來了個年輕人》等小說在中國文壇聲名鵲起。近十年來,他卻“轉行”成了傳統文化專家。《老子十八講》《莊子的快活》《中國天機》等十幾部著作不斷問世。最近,83歲的他又推出新作《中華玄機》。在新書發布會上,雖然他聽力有所下降,但說起話來個性十足,棱角分明。有記者問起他的個人經歷,他略顯不快,“咱們還是聊這本書吧,要問個人問題,我就不說了。”他還強調早就不搞簽售了,因為“我有休息權”。再聯想起耄耋之年還享受在大海中暢游,難怪他被鐵凝稱為“高齡少年”。
無論多博大精深,不能成“不可說”的文化
環球時報:近些年來,您為什么對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如此大興趣?
王蒙:大家現在很重視中華文化,熱愛中華文化,也都離不開中華文化,比如平時用的茶碗就有中華文化特色。可對中華文化總有點抓不住、摸不著、說不太清楚。我經常講一個例子,一位領導帶著幾名著名教授到國外訪問,外國人就問,你們天天講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怎么個博大精深法?那名牽頭教授說,既然是博大精深我從哪給你們講起呢?這就讓人覺得有點尷尬。不管中華文化多么博大精深,你也不能把它變成“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文化,變成“不可說”的文化。
從另一方面說,我們說的中華文化不是古代文化如古希臘文化,或者不可考的如甲骨文文化,而是現在仍然活著的文化。它不是博物館里供參觀的文物展覽品,它是喜怒哀樂、衣食住行、飲食男女、柴米油鹽醬醋茶、陰陽五行八卦。它可以這么解釋,也可以那么解釋。有時強調這一面,有時強調那一面。值得我們好好研究、好好琢磨。所以,真正愛文化、珍惜文化,也有興趣鉆研文化的人,應該接上那個話茬。
環球時報:您的新書名叫《中華玄機》,中華文化到底玄在哪?
王蒙:玄機最基本的意思是高深的道理。過去用的最多的是道家,老子的《道德經》一上來就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道家很大的特點是比較內斂,是一種更好的自我控制,強調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弱克剛,這跟歐美提倡的不完全一樣。歷史證明有很多這樣的人取得很大成功。比如楚漢相爭,項羽非常厲害,塊頭也大,力拔山兮氣蓋世,打仗從來都是勝利,結果最后一仗打敗了就完蛋。劉邦很多地方都弱于項羽,經歷了一連串失敗,但最后取得了勝利。當然中國文化也強調努力,您什么都往后退也不行,比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等,沒有人說你一邊歇著就能成功。
黑格爾喜歡老子,不喜歡孔子。他認為,孔子講的東西都是很簡單、很常識性的東西。但伏爾泰對孔子評價極高。那個時代西方講任何道理都要搬出上帝,上帝說了這事不能做。而孔子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沒講上帝,也沒講圣母,就是用人間的道理來解釋人間的道理。伏爾泰說,孔子能把一個復雜的問題說得如此合情合理,上哪去找這么有智慧的人?黑格爾是學者,孔子不是學者,是圣賢,要把每件事都說得妥妥當當、恰到好處。
還有,中國越是偉大的大師說話越簡要。就記住我兩個字或三個字就行,五個字就算多。為什么?我覺得可能因為,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最高目的是為王者之師,要給掌握最核心權力的君王當老師。給他進言、寫報告的人太多了。你必須一句話就把本質說出來,幾句話就能把君王刺激得腦門子出汗。他才會對你有點興趣。如果你用博導帶博士生的做法,不出仨禮拜你就回老家賣白薯了。這種以一當十的高度概括性也增加了中國文化的玄妙性。毛主席講,要抓牛鼻子。就是說,你套一個環在牛鼻子上,一拉它就走了。要拴在牛尾巴上,你還沒拉它,它把你給拉趴下了,它勁比你大多了。這都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路,就是要找到一個穴位、一個集中點,我覺得這也是玄機的意思。
“十六字心傳”保住了中華
環球時報:您在書中寫道:十六字心傳保住了中華,保住了改革開放的成功。為何這么說?
王蒙:十六字心傳指的是《尚書·大禹謨》上所說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記載說,這是堯舜禪讓時的十六字真言,但明清時期已被確認為偽造。即便如此,它也流傳了幾千年,這些話說得非常好。
為什么說人心惟危呢?因為人心是一個變量,它時時在發展變化矛盾動態之中。高官大臣可能變成人人喊打的貪腐罪犯。民心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所謂舜給禹的忠告就是認真謹慎地對待己心與民心。“道心惟微”,“道心”非常微妙,“道”在人的“心”里,人才能體會到微妙與否;“心”又是在“道”里,因為道的規律就是心的規律。“惟精惟一”就是你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容不得半點差錯。“惟一”還有一個意思是堅持到底,始終如一。“允執厥中”,我稱之為中庸理性主義。孔子說,小人反中庸而君子中庸。精神層次低的小人容易情緒化、片面、偏激。用現代語言來說,中庸就是反對極端、分裂、恐怖主義。
我非常喜歡的故事是《列子》中,子夏問孔子:顏回怎么樣?孔子說顏回很仁,我比不上他。子貢怎么樣?子貢雄辯,我比不上他。子路怎么樣?子路勇敢我也比不他。子張怎么樣?子張嚴肅莊重,我也比不上他。子夏就問,那些方面你都比不上他們,為什么他們跟你學呢?孔子說,顏回仁心強,但不知變通,就會成為婦人之仁、窩囊之仁;子貢善于辯論,但他只知道說,不知道謙讓、不知道該沉默的時候沉默;子路只知“勇”而不知“怯”;子張有嚴肅的一面,但不知該隨和的時候要隨和。
這種思維模式是統籌兼顧的全面思維方式,既可以這樣也可以那樣,有巨大調整空間。20世紀后半葉,各社會主義國家搞改革。不管是撒切爾夫人、布熱津斯基還是基辛格,都覺得中國的改革可能成功,蘇聯搞不成。因為蘇聯有“非敵即友,非友即敵”的思維方式。所以,中華思想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選擇模式是很有意義的。
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化、粗糙化
環球時報:十九大報告強調,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您如何理解文化自信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意義以及社會主義文化的內涵?
王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執政黨、一個政府的道路方向、理論論證、制度制定,取決于他們對于國情與民心的判斷,取決于他們對于歷史經驗的總結與認知,取決于他們對于世界大勢與自身追求的評估,取決于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思想方法、集體無意識。一句話,取決于文化傳統、文化發展與文化驅動。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其實,革命文化也離不開傳統。在中國,既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傳統,也有“多行不義必自斃”的判定。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與世界大同、天下為公的傳統政治理想相呼應、相貫通。中華傳統文化的活力在于自強不息、與時俱進、見賢思齊,“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觀念正好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相對接,與改革開放的發展相適應,成為一種凝聚力與前進能量,能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
環球時報:前段時間,西方萬圣節與中國重陽節幾乎同時到來。不少中國孩子穿上萬圣節斗篷到鄰居家要糖,但重陽節怎么過很多人不知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是不是還不夠自信?
王蒙:這方面的情況近些年比原來情況好一點。因為國家把端午節、清明節、中秋節都立了假日了。不過,我覺得對中國這些節日要有更多解釋,內容也要豐富。過去中國節日很重要一條就是吃。春節吃餃子,端午節吃粽子,中秋節吃月餅。現在光靠吃恐怕節日氣氛不足以維系。吃餃子現在算什么呢?你去超市買200斤速凍餃子沒人管你。我過去提過,像春節可以增加一些戲曲活動,過去春節期間唱大戲是很重要的,春節可以同時成為中國的戲曲藝術節。端午節也可以跟一些詩歌活動結合。重陽節的敬老活動還可以更加充實。但是也不用著急,不用悲觀。我相信隨著中國的發展,大家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重視會越來越比原先強。
不過,不是一談傳統文化,幼兒園就馬上開始背《弟子規》。再往下發展就開始爭名人了。現在有人說李白是四川的,也有說是湖北的,還有說是河南的。還有幾個地區爭西門慶是哪的人。有的地方找到一個名人故里的典故后,就建一個生態園,里面有三間房是這個名人的字畫和雕像,其他的是足底按摩等,反正都叫生態。我們要注意,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化、形式化、粗糙化,也不能跟著起哄。▲
環球時報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