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德瑰
最近,“日經中文網”刊發題為“中國企業為什么出事了也不道歉?”的文章,稱很少看到中國企業的高管因丑聞而舉行記者會低頭道歉的情形。文章引用中國人的話說:“中國人還不習慣道歉”,還說中國人從小被家長教育“不能輕易道歉”,因為不能輕易向對方示弱。筆者認為,由個別企業或個別人的問題,引申到全體中國人,顯然是以偏概全。不過由此引發的深層文化問題,卻不能不做認真思考。
日本文化中有一種“道歉”共識。企業出了丑聞,一般是高管們魚貫而出,低頭謝罪,否則會被認為傲慢和沒教養。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對不起”和“不好意思”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詞。對日本人來說,及時道歉和隨時道歉是明智的,這樣會顯示出誠意和誠懇,特別是能獲得對方的好感和原諒。日本人期待好感和原諒,希望獲得好評,否則就是不知恥,必將蒙受恥辱,這便是本尼迪克特說的恥文化。
中國文化中“面子”十分重要。對于中國人來講,不給面子是最大的無禮。俗話說:打人不打臉,罵人不揭短。如果有誰揭了中國人的短,他除了找各種借口敷衍,甚至會不惜失去風度,聲色俱厲地去反駁。當然,面子并非中國文化的全部,孔子講“知恥近乎勇”。廉頗負荊請罪是中國歷史上的美談。中國人雖然好面子,但還沒到“不習慣道歉”的程度。雖然有一些中國企業在出了事后不愿道歉,但至少大部分在行動上是知錯必改的,不道歉而且不改過自新的難免被淘汰。
道歉就是認錯,而認錯是一種美德、擔當和教養,原諒也是一種美德、擔當和教養。通過道歉求得原諒是人之常情,對于接受道歉者來說,則應得饒人處且饒人。日本右翼不反省歷史,不肯道歉,除了歷史觀和立場問題之外,從文化角度看,他們認為道歉如果不能獲得原諒,會對自己不利。其實,只要日本正視歷史,誠心道歉,無論是中國還是其他曾遭受日本侵略的國家,都不會得理不饒人。但現實是,日本右翼不僅不道歉,而且試圖歪曲歷史,也就別怪周邊國家“無情”。
不過,日本企業在出了丑聞之后倒是道歉得很及時,又是新聞發布會,又是90度鞠躬。但恥文化與面子文化有異曲同工之處,要處理適度,不可使之絕對化,甚至正當化。否則,即使表面上道歉了,還是掩飾不了骨子里的傲慢與蠻橫。
其實,中日兩國交往歷史很長,應該對對方的文化多少有些了解,大可不必揭對方的短。學習認錯是一種修行,重要的是要發自內心,改正錯誤,這樣才能求得原諒,既往不咎。▲
(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日本文化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環球時報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