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振鋒
在江歌案之后,一段“教科書式耍賴”的視頻近日大面積流傳,肇事者兩年多拒不履行生效判決,并無恥地撒潑耍賴,引起眾多網民的憤怒。她的個人信息被泄露后,遭到網民的譴責浪潮,類似江歌案中劉鑫所遭遇的“網絡暴力”。
必須說,這兩件事中,大多數網民的行為是受樸素正義感的驅使,雖然方式方法受到詬病。這體現了樸素正義和網絡暴力的悖論。樸素正義是一個社會正向的基本要件,需要維護。但網絡暴力卻是需要被約束的負向行為。為什么樸素正義常常走向網絡暴力?在道德和法律層面,都是一個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互聯網放大了民眾的道德焦慮感,是樸素正義感的倍增器。但現實中,還沒有形成一個和網絡樸素正義良性對接的渠道。
在市場經濟、社會轉型與流動型社會中,過去熟人“指指點點”的道德規范,被網絡上的群情激憤式的譴責所替代。二者的表現方式有很大不同,網民在現實中對他們所認為的“道德罪犯”的譴責,一定比熟人的“指指點點”更赤裸裸,更激烈。網絡空間,為社會大眾的道德敏感提供了最佳的平臺。從這個意義上說,網絡民意起到了一定的凝聚社會道德的作用,甚至形成網絡道德共同體。在新型有機社區、有效基層共同體尚未建立起來的時代背景下,幾乎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一種“不用太在乎周邊人眼光”的“游離”狀態中,網絡民意壓力對于一個社會道德和秩序的維系,當然是有意義的。
也必須承認,網絡民意如果不加約束,有滑向網絡暴力的可能。民意是在出現問題時候社會的一種自我保護,但它本身也不足以維持社會道德和秩序,應該對網絡民意加以約束和引導。因此,可以通過普法教育,在全社會培養法治共識,使得網民在表達意見時,具備一定的法律能力,避免侮辱、謾罵、造謠以及泄露他人隱私與受法律保護的個人信息。事實上,從當前一些爭議性事件可以看出,受害人在曝光時,已經有了一定的法律意識,披露的主要是失德失信者的姓名等本就公開可見的信息,并不一定涉及侵犯隱私的問題。
法律自身也必須與時俱進,適應社會,呼應人民群眾的需求,從而引導網民樸素正義形成對法律正義的有力支撐。一方面,法律必須體現一個社會最基本的核心價值觀,符合社會大眾對最基本底線道德的期待,從而具有深厚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法律必須得到信守,違法必須得到懲罰。從這個意義上講,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法治建設,加快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社會信用大格局,真正破解立案難、訴訟難和執行難,才是根本之道。▲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