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日強
11月29日凌晨,朝鮮進行了“火星-15”洲際導彈飛行試驗,試驗以高彈道方式進行。朝鮮隨后發布的聲明稱“完善國家核力量的歷史大業、火箭強國事業今天終于完成”。試驗引發各方震動,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是:這次試驗標志著朝鮮已經擁有洲際導彈能力了嗎?這次試驗會導致何種安全后果?
建造一枚洲際導彈有兩個關鍵技術:一是高性能火箭發動機;二是彈頭再入防熱。在此之前,學界對朝鮮“火星-14”算不算洲際導彈有爭議,懷疑論者認為其運載能力不足以將核彈頭投射到美國本土。此次“火星-15”的試驗終結了這些爭論,根據朝鮮披露的信息,“火星-15”的一級應該是采用了兩臺“火星-14”的發動機。從飛行試驗的數據推測,“火星-15”導彈可以覆蓋美國全境,朝鮮已經解決了洲際導彈的運載能力問題。
但是洲際導彈彈頭再入防熱問題是否解決則還是個未知數。朝鮮曾經進行過彈頭熱燒蝕的地面試驗,將彈頭置于發動機尾焰中驗證彈頭防熱層,歷次高彈道試驗也或多或少能夠檢驗彈頭防熱,但是這些試驗與真實的再入環境仍然相去甚遠,為了真正檢驗彈頭的防熱技術,朝鮮必須進行全射程飛行試驗才行。
目前來看,洲際導彈全射程飛行試驗超出了朝鮮的能力。參照中國在1980年的做法,朝鮮要派出一支海軍保護彈頭落區,還要有測量船以測量彈頭飛行彈道及落點參數,最后還要派潛水員打撈數據艙。當然,鑒于朝鮮海軍的實力,朝鮮也可能以某種簡化的方式來進行全程飛行試驗,但是最起碼,朝鮮也要派雷達測量船到落點附近才行,否則即使朝鮮做了全射程飛行試驗,也對彈頭再入過程一無所知,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朝鮮有這一能力。
朝鮮缺乏遠程測量的手段,這從朝鮮官方在導彈試驗后發布的信息就能看出來。歷次高彈道飛行試驗后朝鮮都給出了精確的彈道最高點和射程,但兩次“火星-12”飛越日本的試驗,官方受能力所限只是籠統地說命中了預定目標。
綜上所述,朝鮮的確朝著擁有洲際導彈的目標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但在專業人士看來,尚不能說朝鮮已獲得洲際導彈能力。▲
(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
環球時報201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