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園園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用地緊張,城市中的灰色空間具有發展的可能性,重新利用被遺忘的空間,有利于提高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與增加城市面貌的作用。文章選取烏魯木齊高架橋為研究對象,尋找城市中的灰色空間,對烏魯木齊高架橋下存在的空間現狀提出問題,對國內外的優化空間進行比較,最后對今后高架橋的空間開發提出幾點建議措施。
關鍵詞:高架橋;空間利用;灰色空間
一、引言
中國快速進入城市化,在大規模城市蔓延的背后是交通問題,有關部門的解決辦法是修建城市高架橋,其意味著城市交通體系從橫向交通向豎向交通的轉變。而在城市道路的建設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中占用了很多使用空間,為了解決交通問題時忽略了高架橋下的灰色空間的使用。如何使高架橋下使用空間達到最優化,還能做到與環境共生,這是要一直探索的問題。
二、烏魯木齊高架下的空間利用現狀
首先要肯定城市高架橋給我們生活所帶來的便捷,其不僅改善了城市交通問題,還促進了城市的發展。但城市高架橋空間不同于建筑空間,高架橋下所浪費的空間遠遠大于城市的其他空間,由于高架橋本身的功能性要求,導致橋上能充分發揮實用功能,而橋下空間則造成浪費的現狀,因此存在著諸多問題:
1.隨著人口的增長,烏魯木齊到2020年全市總人口達235萬人,交通問題是新的挑戰。烏魯木齊城市新建高架一共有七條,其走勢類似“田”字,分別是北環高架路、西環立交路、克南高架路、東環高架路、南環高架路、西虹高架路、河灘快速路(圖1)。而七座高架橋下的使用共性是活動都集中在白天,主要以公交換乘為主,有少部分的停車功能,而且停車是自發的。其他橋下是垃圾丟棄,鋼筋水泥柱林立,沒有城市文化底蘊,缺少空間體驗感,沒有綠化,公共服務文化設施較少,沒有標識牌。這樣的現狀使烏魯木齊沒有城市特色,沒有歸屬感,易造成視覺疲憊。
2.從建筑美學出發,高架橋的帶狀結構與鋼筋混凝土支撐柱破壞了原有的自然街區,割裂了街道兩旁的商業行為以及人的交往活動,增加了人們的心理距離,迫使街道兩邊成為獨立的個體。有的路段高架橋與建筑緊密地靠在了一起,里面的住戶沒有辦法開窗,高架橋所來帶來的噪音、灰塵、暗室,不僅影響了視覺效果,而且對市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圖2,在高家莊路段,路面的寬度有限,高架橋的支撐柱修在了人行道,120*120的支撐柱無形中又占用了更多的面積,遇到上下班高峰期,造成人行道堵塞。
3.從環境方面出發,路旁的樓房與橋面遮擋住了陽光,造成橋下采光不足,而高架橋下的空間一直處于車行交通包圍中,這使很多積攢的灰塵無法迅速排出。機動車排出的尾氣中含有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有害氣體與橋下飛揚的灰塵交織在一起,使橋下的空氣質量特別差,這些都需要良好的通風環境來排放出去的,但橋體的緣故無法做到這一點,因此這也是交通中產生的空氣污染無法根除的原因。
綜上所述,主要存在五個問題:一是空間的浪費;二是功能形式的單一,沒有特色;三是橋下公共設施較少;四是空間的使用管理雜亂無章;五是環境污染,通風采光效果差,噪音大。
三、國內外高架橋下空間利用對比
城市高架橋的建設對我們的生活環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對城市空間形成了嚴重的分割,不僅是城市功能片區分割,更是人心理的分割,不利于城市文化氛圍的打造。而在臺灣和日本城市高架橋下的空間有很多可借鑒之處:
(一)臺灣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
臺灣高架橋下具有城市公共交通換乘點的功能,無論周邊是否是商業活動,站點的設計均可以做到人車分流,在商業較為集中的路口進行無縫連接,大大提高了道路用地的利用率。單純從烏魯木齊高架橋的空間利用方面來看幾乎沒有做到如此,在北園春路段人流量和車流量較大,人車不分離,無疑對行人的穿行造成不安定的因素。在臺灣的高架橋下的停車場也有較為完善的設計系統,多數的橋下空間用于商場、公共服務、政府機構,真正做到為居民生活提供方便,也為其他城市完善高架橋下空間提供了較好的范本。
(二)日本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
日本的國土面很積小,但它是空間利用的代表,日本的城市高架橋主要以鐵路高架為主,橋下一般作為商場、餐飲廣場、動漫街、臨時住宅、停車場等。橋下商業街區綿延,既能夠很好地利用空間,又可以積聚商氣,還可以解決商業店面不足的問題,在橋下開店的各行各業的都有,咖啡館、服裝店、玩具店、拉面館。高架橋的空間利用避免了衛生環境的臟亂,能夠提高城市的形象。
從臺灣和日本的高架橋空間利用可以看出,城市的灰色空間被很好地利用,不僅可以使城市面貌煥然一新,還增添了城市中的公共空間節點,人與城市的關系更緊密,能夠在車水馬龍的城市中找到情感歸屬,同時,其還能解決很多的失業人口,無疑是件雙贏的事。好的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利用會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因此對于烏魯木齊的城市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有幾條建議。
四、烏魯木齊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
高架橋確實能夠緩解一部分的交通問題,但長遠看,在城市規劃設計階段缺乏整體的規劃,高架橋下空間常常被設計者們所忽視。在建設城市高架橋時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但使很多商業活動區失去了活躍氣氛,使寸土寸金的城市豎向空間被浪費,城市高架橋下的問題急待解決。因此對于城市高架橋有幾個方面的建議分別是:公共停車場、公共服務、橋下綠化、商業用途、文化傳播。
(一)公共停車場
烏魯木齊城市道路的規劃是以小汽車為主導的,這很容易造成城市交通擁堵問題。雖然興建地下停車場能夠改善城市內停車位嚴重不足問題,但是如果把城市灰色空間充分利用起來作為公共停車場,可以解決停車位的問題,則是另一種截然不同的效果。
(二)公共服務
利用高架橋橋下空間可以為周邊市民提供便利的服務設施,一般都可以設在人口聚居區,如公共廁所能夠方便市民,警亭的設置在遇到突發情況時使警察能夠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公共休息室在冬季溫度較低時可以提供取暖的空間。公共服務的設置在滿足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的同時又不占用其他用地。endprint
(三)高架橋下植物綠化
1.植物的綠化不僅能夠調節空氣的含氧量,還可以吸收空氣、水、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具有凈化空氣的作用。因此,在高架橋下種植陰地植物可以平衡空氣中的氧和二氧化碳,減少空氣中有害氣體,降低粉塵濃度,還可以在夏天降低橋體的溫度,冬天能夠減少霧霾天的次數。大量的植物不僅能夠減輕汽車尾氣造成的空氣污染,還具有減聲降噪、過濾空氣、吸附有害顆粒的作用,烏魯木齊冬天的霧霾比較嚴重此舉可以凈化大氣環境。2.高架橋下的植物綠化能夠使人們在開車時或是步行時神清氣爽,還能有效緩解視覺疲勞。3.植物綠化打破了橋體生硬的線條使其更顯柔和感,使原本冰冷的建筑空間變得自然和諧,也被將割裂的橋下空間聯系起來與周圍城市空間融為一體。總的來說,植物綠化不僅對人心理產生積極的作用,還緩解了高架橋冰冷的外表,起到了一定的視覺美化效果。
(四)商業用途
在保證高架橋的空間高度與寬度都合理的情況下,還可以增設一些小型的商業性建筑,讓這些空間和原有街道的一側構成封閉的空間,更具有圍合感,因而可以帶動城市局部的商業活動。當不宜作為商業建筑物時,通過合理的空間規劃設計,將其中一些低矮空間改造成儲藏空間。
(五)文化傳播
一個城市是有記憶感的,它記錄著城市的變遷,作為土生土長的市民,他們也希望能把城市的記憶留住。 因此利用高架橋橋下的空間來展示這個城市變遷之路是很有意義。將城市文明與現代建筑材料以展現文化的方式深深地融合在一起,使空間更富有珍貴的藝術感染力,能夠喚起集體回憶,從喧鬧的城市中釋放出來,回歸歷史,回歸生活。
高架橋下的幾種空間形態是比較隨機和靈活,在人群較為聚集的路段,可以適當增加商業類設施,公共服務類設施,在居住區較多的路段可以考慮立體停車的建設,在文化氛圍較強的路段,可以增加與之相匹配的文化長廊,在學校附近可以添加信號燈或者小型的文化用品店。烏魯木齊的城市降雨逐漸增多,低洼處常常造成積水倒灌的現象,并且高架橋跌落的雨水常常給行人造成諸多不便,因此,可以把城市內的雨水收集起來,作為綠化的澆灌用水,在沒有雨水的時候可以作為公共休息區域,有雨水的時候可以用來儲存雨水,真正做到空間利用合理化,讓城市變成一個自我循環、自我凈化的生活環境。同時也契合了海綿城市的理論,真正做到設計無痕與環境共生。
五、結語
高架橋下的空間利用重新整合了城市的空間利用,根據每座高架橋下的不同空間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空間形態,保證道路通暢的情況下,設計較完善的高架橋下的空間模式,真正做到利用空間,與空間融合,與環境共生的理念。
參考文獻:
[1]蘆原義信.外部空間設計[M].天津:天津鳳凰空間文化傳媒出版社,2017.
[2]蘆原義信.街道美學[M].北京: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