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語域是指與某一情景類型相聯系的意義結構,是語場、語旨、語式的集合體。語域理論可以指導教師口語教學策略的選擇,幫助學習者提高口語運用能力。
關鍵詞:語域 師范生 教師口語能力
教師口語是指教師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專業口頭用語,它是教師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對教師口語能力高效訓練的研究直接關系到教學內容的有效傳授以及師生間情感的良好交流。高等師范院校學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基本要求(試行稿)(國家教委師范司1992年9月頒布)第二條指出:高等師范學校學生的教師職業基本技能訓練系指講普通話和口語表達、書寫“三筆字”和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技能訓練。可見,教師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是教師職業基本技能訓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高等師范學校的學生而言,教師職業技能培養中應該重視教師職業口語表達能力的的培養。在師范生教師職業能力培養中,教師口語能力處于較為重要的地位。師范生教師口語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未來教育教學活動的質量。
一、語域理論簡介
語域理論是系統功能語言學重要的理論之一,自提出后不斷得到完善和發展。韓禮德把語域看作是和某一情景類型相聯系的意義結構,認為“語言將隨其功能的變化而變化,這種由用途區分的語言變體就是語域”。[1]決定語域的因素可以歸納為三個變項:語場、語旨和語式。語場指實際發生的事情以及語言發生的環境,包括語言發生的時間、地點、談話話題、參與者進行的整個活動和交際目的等,根據話題可分為不同領域、行業的語域。語旨指交際參與者之間的角色關系,包括他們的社會地位和交際態度以及語言使用者想要向受話者實施的意圖,如解釋、命令、勸導、鼓勵等等。語式指言語交際的渠道或媒介以及修辭方式,即語言的表達方式,可分為書面語體和口語體、即興語言表達與有準備的語言表達、自然語和人工語、使用的修辭手段等等。
二、語域理論指導教師口語教學策略的選擇
語域理論可以用來指導教師口語的教學實踐。語域的三個變量(語場、語旨和語式)在教師口語訓練中可以具體分析為:語場是教學內容及相關事項,語旨是教師和學生雙方關系的反映,語式是教和學雙方以及現實語境所需要的最佳表達方式。
(一)根據語域厘清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聯
語場決定了交際的性質,構成話語的主要范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話語的選擇和使用。語場指實際發生的事情以及語言發生的環境。教師口語是師范生開設的一門課程,既然是教學活動,就要考慮到這種語言事件的背景——實現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學目標,而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服務于師范生人才培養的總目標。
教師口語課程中要注意大語場與小語場的聯系,即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目標的關聯。教師口語表達能力是師范生人才培養規格中的一個方面,是教師基本職業能力的一個方面。圍繞這項能力的培養,高師學校都開設了相關課程。“教師口語”的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師范類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口語運用能力,提高師范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綜合素質。所以,要理清握教師口語的課程教學目標與師范生人才培養目標專業能力模塊之間的關聯,了解口語表達能力與其它教師職業基本技能(書面表達、教學工作、班主任工作)等方面的關聯,把課程目標放在師范生人才培養的總目標中,明確教師口語課的教學目的是提升職業口語表達能力。
語旨指的是參加者之間的社會關系、角色關系,以及語言在特定的語境中的使用目的,說話者的態度和想要實現的意圖。口語交際活動就是信息輸出表達者與信息接收者之間在一定時間內完成信息交流的過程。教師口語表達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在特定語言環境的活動,這種活動只有交際雙方默契地“互動”,才能有效實現交際目的,達成教學目標。而雙方溝通交流,交換信息都要擁有特定的語境,雙方的語言和思維必須在同一個大的語場中,明確課程目標,才能有效地實現交際目的。“教師口語”課程特點要求表達者的口語要表達簡潔,接收者要反應瞬時、接受快捷有效。口語交際過程伴隨著聽、說、思等環節,每個環節都是環環相扣,不斷同步進行修正和調整。整個課堂教學口語表達活動要求時間短、效應快,運用語言和思維反應的速度、內容必須同步進行,所以如果首先把雙方的思維設定在同一個大的語場中進行,概念意義的選擇會相對集中,會使交際活動更加順利有效地進行。
(二)根據語域選擇教學內容
結合語域的三個變項在教師口語能力培養系統中所起的作用,有目的地選擇教學內容,在選擇教學材料、用例取舍方面,要側重選擇來源于教育教學語境中的真實語料等。在課堂口語訓練中有導入語、講授語、激勵語、評價語等理論的講述,但是這些語言理論及技巧在教學語境中如何運用并實現,需要結合語境進行分析和訓練。例如在講授語訓練中如果語氣生硬、語言僵化、沒有感情只有程序化的演繹,就會造成內容無法理解的問題。所以在訓練中,首先對導入語的定義及含義進行解釋,然后再選擇與教學內容相切合的實際案例中的優秀導入語進行示范,學生就會理解導入語的意義及作用。在教學語境中導入語的設計要結合具體的學情和文體進行設計,在口語表達中要恰當運用語氣、語調、重音、停頓連接等技巧,通過導入語的得體表達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在此基礎上,延伸課堂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教師口語課程教學目標任務的需求,了解掌握教學口語相關資料的查詢途徑,并運用這些方法搜集優秀導入語、講授案例等資料,然后讓學生用口語對所搜集案例等材料的主要內容和要點進行歸納,了解設計的意圖和邏輯,進一步訓練學生的歸納能力和表述能力。
(三)結合語域明確教學思路
教師口語課程是師生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進行的教學活動,在教師口語課程中要重視課程目標與專業能力的達成度。教學目標達成度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計后,在教學實施中所能達到的設計教學目標的程度。在教學思路上,根據師范生人才培養的總目標和教師口語課程的教學目標,選擇恰當的教學策略,完成專業能力預設目標,以學生為主體、重視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在口語訓練中教學程序和教學方式的選用都需要跟真實的語境相結合,可以選擇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如情景模擬訓練法,設置情境,提升學生的角色意識、這種訓練通過讓學生模擬教學語境扮演不同的角色,與真實教學語境更相近。進行課堂輪訓,在模擬訓練中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endprint
例如,讓學生模擬教師講課,在模擬課堂教學中,學生在當“教師”之前就要設計采用何種導入語,講授語的前后邏輯,詞匯的選擇、語氣的得體,表達方式是否恰當等,并要隨時運用恰當的語氣解答疑惑。通過說課、講課、評課,使模擬教師授課的學生在課程內容設計方面更趨合理,在講授語、解說語等職業口語能力表達方面更加完善。通過模擬教師角色,讓學生體會教學活動的過程,參與體驗教育教學口語的運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握教師職業口語運用的規律,有效地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在語言選擇過程中,要加強教師口語的選擇能力和調控能力的訓練,在運用口語基本能力的過程中,能夠根據對象的實際情況、教育教學的目標等因素,確定使用恰如其分的表達方式和語言內容。在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根據語境了解學生的思想,在傾聽的基礎上,及時調控自己的語言,使得表達更有對性,從而更好地實現教育教學的目標。
三、語域理論幫助學習者提高職業口語運用能力
(一)正確認知語域
語域理論能幫助使學生明確教師口語的特征。教師口語訓練主要是通過教學活動實現教學目標。根據語場和語旨,確定語式,可幫助學習者提高口語運用能力。不同的語場制約著話語的選擇,根據語域明確教學語境中口語表達的特征:專業性強,主體突出等。
正確認知語域,要明確教師口語的專業性特點,要避免語域的誤用。李葆嘉認為:“行業性語層的各語域意在生產協調和事務辦理,這些語域的總體特征是明確性,具體表現為話題的專門性、措詞的行業性、搭配的確定性、句式的簡要性、語篇的層次性。”[2]教師口語也屬于行業性語層,具有明確性,專業性的特點。所以要幫助學生正確認知語域,使話語表達方式適應情景。
(二)明確職業角色意識
教師職業口語訓練中,要幫助學習者明確語旨,明確語體特征,明確職業角色意識,選擇恰當的口語表達方式,找到語境與話語的最佳關聯。有相當多的學生職業角色意識模糊,致使職業口語訓練效果不明顯。由于學生缺乏必要的教育學、教法課程等相關理論知識積累,缺乏教學實踐,所以對未來從事的教育教學工作的認識較為模糊,職業角色意識模糊,對教育教學語境中的口語的訓練往往不重視,有時僅僅是走過場,不了解教學口語的選擇要與學生的年齡特點等相適應,不了解教師口語的專業性特征。
教師口語的訓練應考慮同高師生未來在中小學任職所承擔的工作相適應。通過教育實習,強化和提高高師生的教師職業口語能力。此外,還要注意拓寬口語訓練實踐性平臺,通過第二課堂口語交際實踐加強學生的角色意識,鼓勵學生參與各類口語實踐活動,如讓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朗誦、戲劇、演講比賽等口語表達相關的實踐活動,加強對學生的指導,使學生通過參與多元的第二課堂活動,在廣泛的語言實踐中提升口語交際能力。定期播放優秀教師口語表達的視頻,觀摩中領悟教師口語運用的要求,適當聘請中小學優秀教師為學生口語表達實踐提供示范。分批安排學生見習,使學生在教育實踐中逐步明晰角色意識、恰當運用教育教學口語。
明確教師口語的專業性特征,正確定位角色,注意調動該語場中的相應的輔助因素幫助提升表達效果。例如:多模態組合提升教師職業口語運用能力。口語活動中要注意多模態配合適應情景,定位角色。從模態的角度講,課堂教學涉及多種模態的配合,師生之間的口語交際口頭模態是課堂教學的主模態,為了有效達到教學目的,另外還需要借以PPT為載體包括圖像、文字、錄像和聲音等的模態組合,借助態勢語其他模態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職業口語訓練過程中教和學是雙邊的交際活動,交際的方式是面對面口頭交際,所以在教學活動中要多模態配合,恰當運用PPT以及包括手勢、動作、口氣和腔調等的態勢語輔助表達,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作為系統功能語言學重要的理論之一,語域理論在現代語言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結合語域的三變量考察教師口語的教學實踐,有利于提升職業口語能力的人際功能,更好地實現日常口語向職業口語的轉換。
(本文是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項目“基于語用學視角的高師院校師范生教師口語能力提升策略研究”[項目編號2016-JSJYZD-076]的階段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張德祿.語域理論簡介[J].現代外語,1987:(4):23
[2]李葆嘉.論言語的語層性、語域性和語體性[J].語文研究,2003:(1):14
(李衛中 河南平頂山 平頂山學院文學院 467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