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差”是西漢時期出現的副詞。最初作為程度副詞的“差1”分為兩類,即表輕度的程度副詞“差11”和表高度的程度副詞“差12”。“差11”是由“選擇”義動詞“差”和“差別”義名詞“差”語法化而來,到了現代漢語中,只作為文言詞語使用。“差12”到了清代,幾乎已經不見用例。從六朝時期開始,由“差12”發展出的表“毫”義的否定性副詞“差2”被廣泛使用,發展至現代漢語,已不見用例。
關鍵詞:差 副詞 產生 發展
副詞“差”產生于上古時期,活躍于中古,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罕見。關于“差”的研究,董志翹、蔡鏡浩在《中古虛詞語法例釋》[1]中對“殊”的“較”義、“最”義和“毫”義作了較為全面的分類。專門探討“差”的語法化過程和機制的論著尚不多見。本文擬在前賢研究的基礎上,考察“差”的語法化過程。
一、副詞“差”的功能和意義
楊樹達《詞詮》[2](P189)指出“差”為表度副詞,義為“僅”“略”“較”。張相認為,“差,甚辭,猶最也;頗也。與差少之本義相反”。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1]分析了副詞“差”的三種意義。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研究》[3](P107-109)將其分為范圍副詞和程度副詞。可見,時賢對于“差”的副詞用法看法不同。此外,一些字典和詞典也收錄了“差”的副詞用法。如《漢語大字典》①[4](P543-545)《漢語大詞典》①[5](P973-974)《古代漢語虛詞詞典》②[6](P48)《近代漢語虛詞詞典》③[7](P363)都認為“差”是個程度副詞。其中,《近代漢語虛詞詞典》[7]將“差”分為“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詞”和“表示輕度的程度副詞”。筆者認為以上分類還不夠全面,試圖在參考前人辭書、專著的基礎上,借鑒《近代漢語虛詞詞典》[7]對程度副詞“差”的分類,對“差”的功能意義進行更為全面合理的分析。
(一)程度副詞
簡稱“差1”,分為兩個小類。
1.表輕度的程度副詞。可解釋為“較”“稍”“略”,記為“差11”。
(1)日月禮次天地,故朝以二分,差有理據。(《全梁文·卷四十九》)
2.表高度的程度副詞。可解釋為“最”“很”“甚”,記為“差12”。
(2)物理貴見微、勇退差為賢。(《七月十一日見落葉》)
(二)否定性副詞
表全面否定,可解釋為“全”“絕”“毫”,記為“差2”。
(3)至斯三品升降,差非定制。(《全梁文·卷五十五》)
二、“差”的語法化過程
(一)關于詞源的詞義
“差”的原義為“差錯”“失當”。《說文》:“差,貳也。差不相值也。”[8]在先秦時期已有用例。如:
(4)越茲麗刑,并制,罔差有辭。(《尚書·周書·呂刑》)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左不相值也者,左之而不相當則差矣……《吉日傳》曰‘差,選也,其引申之義也。”[9]可見,原本表示“差錯”義的“差”后引申出“差別”義名詞“差”和“選擇”義動詞“差”。如:
(5)之則以為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孟子·卷五》)
(6)差時擇日,簡與玄服。(《全上古三代文·卷十》)
(7)差擇微言之眇,詮以至理之文。(《淮南子·卷二十一》)
例(5)中,“愛無差等”即“愛沒有差別等級”。例(6)中的“差”與“擇”對應,詞義相同。例(7)中的“差擇”為同義連用,釋為“選擇”。
“差別”義名詞“差”和“選擇”義動詞“差”對“差”的語法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二)“差”語法化的動因和機制
1.“差”語法化的開端
劉堅等認識到句法位置對實詞虛化的重要影響,認為“就多數情況而言,詞匯的語法化首先是由某一實詞句法位置改變而誘發的。”[10]先秦時期,“差”就出現在了“V1+V2”的V1位置,這為“差”的語法化創造了必要的語法條件,此時的“差”處于狀語位置,這為“差”由動詞變為副詞提供了可能。
2.程度副詞“差1”的產生
(1)“差11”的產生
表輕度的程度副詞“差11”大致萌芽于西漢,東漢繼續發展,六朝開始廣泛使用,一直沿用至民國時期,在現代漢語中,只用于書面語。如:
(8)二曰以重差小,方之,其文馬,直五百。(《史記·平淮書》)
(9)凡在漢書者,本末體殊,大略粗舉,其經傳所遺闕者差少。(《前漢紀·序》)
(10)現在所服之藥與母親大人十五年前所服之白術黑方略同,差有效驗。(《曾國藩文集·從政篇》)
例(8)被認為是“較”義副詞“差”首次出現的用例,表程度較低,“二曰差小”意思是“第二品重量較小”。《漢語大詞典》[5]將此例作為“較”義副詞“差”的第一個用例。但是,至西漢,“差”作為程度副詞的用例僅此一例。只能說西漢是副詞“差”的萌芽時期。例(9)中,“差”處于狀語位置,用來修飾“稍”,“其經傳所遺闕者差少”即“所遺漏缺少的經傳較少”。例(10)中“差”表示藥效的程度,義為“略”。
導致演變的因素如下:
一是“選擇”義動詞“差”的句法位置。
隨著“選擇”義動詞“差”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V1位置,在“差+V2”構式中,語義逐漸傾向于“V2”,這為“差+V2”式由連動結構發展為狀中結構提供了可能。如:
(11)已使有司征孝宣皇帝玄孫二十三人,差度宜者,以嗣孝平皇帝之后。(《全漢文·卷十一》)
例(11)中,“差度宜者”,顏師古注:“差度謂擇也”。此處的“差”雖然仍屬于“選擇”義動詞,但它已經有轉變為“較”“略”義副詞的可能性。由于“差”長期處于次要動詞的位置上,“差”很容易語法化為副詞,開始傾向于表達某種修飾限定性的意義,連動結構“V1+V2”重新分析為狀中結構便得以實現。endprint
二是“差別”義名詞“差”的句法位置。
“差別”義名詞“差”常位于句中,隨著其在句中的語義由傾向前面的敘述對象,改變為傾向后置成分,即敘述對象性狀的輕微程度時,“差”被重新分析為副詞。下面以“差易”與“差異”為例進行探討。
(12)能守義執節,子弟宜有差異。(《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
(13)手筆差易,文不拘韻故也。(《全宋文·卷十五》)
(14)於文雖煩,尋覽差易。(《齊民要術·序》)
在例(12)中,“差異”同義連用,都為“差別”義。例(13)“手筆差異”可以理解為“詩文有差別”,即“差”與“異”同義連用,語義指向前文的對象“手筆”,主要目的是突出敘述主體“手筆”;也可理解為“詩文稍有差別”,即“差”語義指向“異”,用于修飾“異”。例(14)“差易”即“差異”,《玉篇·日部》:“易,異也。”因此,“尋覽差易”可解釋為“翻閱有差別”,“差異”修飾“尋覽”;也可解釋為“尋覽略有差別”,“差”用于強調“易”的輕微程度。由此可見,當對“差”的語義指向進行重新分析后,語義焦點落在了“差”后接的成分上,“差”在句中逐漸擔任副詞的可能性增強。之后繼續發展,“差”后的成分可以是“AP”。如:
(15)建安哀辭,惟偉長差善。(《文心雕龍》)
(16)北面差平,即諸陵嶺。(《太平廣記·卷二十八》)
例(15)“惟偉長差善”即“只有徐赴幹寫得較好”。例(16)“北面差平”即“北面較平坦”。
可見,表輕度的程度副詞“差11”的產生是句法、語義、語用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導致演變的句法因素主要是“選擇”義動詞“差”長期處于“V1+V2”式中的次要動詞“V1”。此外,“差別”義名詞“差”推動了“差11”的語法化,在語義和語用因素的合力作用下,“差”功能擴展,逐漸用于修飾形容詞。
(2)“差12”的產生
“差12”的直接來源是“差11”。張賓桂提出,“當比較對象范圍有限時,‘最類語義兼顧比較對象和程度量級。”[11]“差11”主要用于描述一種事態或是體現事物的形狀,突出表現程度量級,在此基礎上,“差12”功能擴展,兼顧敘述對象和程度量級。如:
(17)雖最后出,然述此事差有次第。(《三國志·魏志》)
(18)朕即位以來,沒虛心求諫,然惟李綱差盡忠款。(《資治通鑒·唐紀》)
以上兩例中,“差”不但表現“有次第”“盡忠款”,而且強調了前文的敘述對象“此事”與“李綱”。語句中傳遞出說話人的主觀性評價或看法。也就是說,“差11”與“差12”在語用上有客觀性和主觀性之別。
此外,“差+VP”式中,“VP”的次類變換也推動著“差12”的發展。從六朝時期開始,“差”后可以帶能愿動詞,此時,“差”往往表示“最”“很”“甚”義,一直沿用至明代。如:
(19)今山門有一樓,差可以存跡。(《徐霞客游記·滇游日記八》)
上例中,“差可以”意思是“最可以”。《詩詞曲語辭匯釋》[12]“差,甚辭,猶最也;頗也。”下引此例。據筆者目前所見,清代及以后基本沒有“差12”的用法。
3.否定性副詞“差2”的產生
“差”的否定性副詞用法來源于程度副詞“差1”,是其進一步語法化的結果。“差”在“無”“不”“非”等否定副詞前,表示全面否定,義為“全”“毫”“絕”。隋長虹和侯振巖提出,否定性副詞常與“不、無”等表示否定的詞語在話語中共現,組成否定式結構。[13]他們所提到的否定性副詞指的是只能位于或經常位于否定性結構的副詞。這里,我們暫將這種用法的“差”稱為否定性副詞。表全面否定的“差2”是從表“最”義的程度副詞“差12”引申出來的。“差”在表示“最”“很”“甚”義時,是一個表程度很高的相對副詞,當這種程度無限趨近于極限時,“差”引申用來表示否定的范圍達到某一極限。如:
(20)人神有別,差無相干。(《全梁文·卷一》)
(21)耳目所接,差非風聞。(《全梁文·卷四十三》)
(22)然亦捷疾豐饒,差不局促。(《全梁文·卷五十五》)
例(20)“差無相干”義為“毫無相干”,例(21)“差非風聞”義為“絕不是道聽途說”,例(22)“差不局促”義為“毫不局促”。
“差”表“最”義還經常與“最”同義連用。如:
(23)唯有進軍大佃,最差完牢。(《冊府元龜·卷四百七十》)
(24)賈逵能傅會文致,最差貴顯。(《資治通鑒》)
綜上所述,由于“差2”長期位于“差+否定副詞”的否定結構中,其語義傾向于強調否定部分,“差”開始向否定性副詞轉化,從六朝開始廣泛使用,唐宋繼續發展,至元明時期已經消失。
三、結語
“差”的語法化開始于先秦時期,“差”作為動詞有“選擇”義,“選擇”義動詞“差”進入“差+V2”結構是“差1”形成的先決條件。隨著“差別”義名詞“差”的語義重心傾向于描述程度量級的輕微程度,“差”后的成分可以為形容詞,“差”發展為“較”“稍”“略”義表輕度的程度副詞,沿用至民國已少有用例,在現代漢語中,“差1”只作為文言詞語在書面語中使用。“差12”的形成與“差11”有著密切的聯系,“差12”兼顧描述敘述對象和強調程度量級,且長期與“最”搭配出現,到了清代,已經幾乎看不到副詞“差12”的用例。“差2”的語義來源是表高度的程度副詞“差12”,多用于“差+否定副詞”構式中,表示全面否定,六朝時期廣泛使用,一直沿用至宋代,元明時期已經看不見用例,現代漢語中也未保留“差2”的用法。
注釋:
①《漢語大字典》將副詞“差”釋義為:副詞。相當于“頗”
“稍微”。
②《漢語大詞典》將副詞“差”釋義為:比較;略微。
③《古代漢語虛詞詞典》將副詞“差”釋義為:副詞。用于動詞或
形容詞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可譯為“稍”“略”“比較”“大致”等。
④《近代漢語虛詞詞典》將副詞“差”釋義為:①表示高度的程度
副詞;②表示輕度的程度副詞,義為“稍微”。
參考文獻:
[1]董志翹,蔡鏡浩.中古虛詞語法例釋[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
[2]楊樹達.詞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3]高育花.中古漢語副詞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07.
[4]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撰.漢語大字典(第2版)[Z].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武漢:崇文書局,2010.
[5]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Z].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
[6]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編.古代漢語虛詞詞典[Z].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7]雷文治主編.近代漢語虛詞詞典[Z].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8]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94.
[9]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200-201.
[10]劉堅,曹廣順,吳福祥.論誘發漢語詞匯語法化的若干因素[J].中國語文,1995,(3):161-169.
[11]張桂賓.相對程度副詞與絕對程度副詞[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92-96.
[12]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13]隋長虹,侯振巖.對“根本”類否定性副詞的語用分析[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0,(5):17-19.
[14]沈家煊.“語法化”研究綜觀[A].吳福祥.漢語語法化研究[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朱詩嬌 浙江溫州 溫州大學人文學院 325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