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V一下”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表達,滲透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但至今學界的研究還不夠充分。為此,筆者通過語料庫對該結構中的動詞進行研究,結合新HSK詞匯大綱進行分析,以期能對“V一下”的對外漢語教學有所幫助。
關鍵詞:“V一下” 語料庫 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V一下”是現代漢語表達中的常用結構,隨著時間的推移,該表達逐漸成為書面語的一部分,但仍帶有明顯的口語特點。在中國知網中檢索到關于“V一下”的研究文章篇目不多,其中最早對“V一下”結構進行系統研究的是日本的相原茂(1984),他在《數量補語“一下”》(1984)一文中提到,研究“一下有必要一分為二,分為“V一下1”和“V一下2”。此后學者,胡孝斌(1997)、李允玉(2001)、甘智林(2005)對“V一下”結構的研究基本上是建立在此基礎上。但大部分學者關注的焦點是動詞的選用、帶賓語時的順序位置、該結構的禮貌原則以及新用等。其中,帶賓語時的位置順序基本上得到學界的認可,而動詞選用研究還未有一致意見。此外,現有的研究僅從本體的角度說明入選該結構的動詞的限制,至于如何將現有理論成果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則關注不夠。為此,本文將通過北大語料庫中的現代漢語語料庫②對該結構的語料搜集整理,對其動詞進行分析整理,找出適用于該結構的動詞,以及該結構的高頻動詞,并通過與HSK詞匯等級大綱進行比對,以期對對外漢語教學中該結構的動詞教學提出些許建議。
考慮到該結構明顯的口語特點,結合北大現代漢語語料庫中各文體類型發現,小說更能真實再現人們生活中的語言。現代漢語中,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作品為語法規范。而老舍的作品大都為典型的現代白話文作品,其語言通俗、易懂,也更接近日常生活用語,且經檢索后發現,老舍作品中所包含的原始語料量較多,將使得本文的研究更具科學性。為此,本文對其所有作品中的“一下”進行檢索,共獲得1055條原始語料,其中重復21條,重復率約為0.2%,比例較低,可見語料庫還是較為準確的。但一條語料中可能會同時存在好幾個“一下”,因此進行整理后,又增加了43條語料,最終所分析的語料共有1077條。經過篩選整理,一共刪除包含“一下、但不符合“V一下”結構的語料350條,約占總數的32.5%,余下的727條語料全部屬于“V一下”的用法。可見,相比于其他結構如“Adj一下”,“V一下”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更為常用的表達,也是應該教給留學生的重要部分。
二、基于語料庫的適用于“V一下”結構的高頻動詞
筆者根據以往學者的研究,對篩選過的語料進行分類。“V—下1”的主要判斷標準為:動詞所指動作的發生有明確的始終過程,動作是可以重復的②。其余歸入“V一下2”范圍。如:
(1)“我還有點事!”他笑著回答。然后又敷衍了幾句,用扇子打了大腿[一下]:“我還真該走啦!”便走了出去。
“拍”這一動作是人發出的,是可以重復的。我們可以說“拍兩下”“拍三下”“打兩下”“打三下”。
(一)“V一下1”和“V一下2”的語料數量
根據以上標準,“V一下”最終的語料共有727條,具體篩選結果如下:
由表1可知:在日常生活中,“V—下2”超過2/3,使用頻度遠大于“V—下1”。而“V一下1”只占了1/3不到。所以,“V—下2”應該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V一下1”中因為“一下”明確表示的是動作的回數,比較簡單,教學過程中應較早出現。為此,筆者將對“V—下1”和“V—下2”語料做具體分析,并著重分析“V一下2”。
(二)“V一下1”中的動詞分析
經過篩選,共獲得“V一下1”的語料222條,動詞如下:
拍、顫抖、碰、閉、震動、抖、扭動、轉、跳、倒、撲、咳嗽、擠、翻、捶、顛、抹、抽動、顫動、輕敲、抽、搖、瞪、刺、扯、吹等;
輕顫、輕嗽、摸、踢、挖、打、吻、扶、握、伸、伸屈、猛跳、挪動、戳、蹬、咂、揉、輕咳、蟄、眨、沾、親、摟、吸、吸溜、搡、撥弄、頂、劃、扭、踩、弩、拐、探、拂、咬、夾、推、搡、捻、杵、比畫、嗽、抓、猛擊、吐、歪、拉、顫、皺、眨巴、點、動、晃、哆嗦等。
考慮到最終分析語料為727條,筆者結合具體的語料,將頻次超過5次定為高頻動詞,并對其進行分析。其中,頻次超過5次(包括5次)的動詞如下。
分析整理表2可得下表。
根據表2、表3,筆者將頻次超過5次(包括5次)的動詞結合HSK詞匯大綱進行分析,發現頻次較高(≧5次),且在HSK詞匯大綱中屬于四級以下(包含四級)的動詞有:拍、打、點、碰、拉、動、指等,這些應該都是留學生初級階段教學中的重點。也出現了一些超綱詞匯,如:輕顫、輕咳,日常生活中也較少用到,但是“顫抖、顫、輕顫”等詞義之間都是有關聯的,這些詞在對外漢語初級階段可以不進行教學,而在留學生高級階段教授更高級詞匯時,可適當進行擴展,只要求學生認知,了解大概詞義即可,閱讀中能猜測詞義即可。
另外,筆者根據原始語料,在分析時感覺到這些動詞有著明顯的特征。
由表4可知,“V一下1”中的動作多與人的身體部位有關,這與相原茂的研究是相吻合的。其中,最常見的是與手相關的詞,所屬的動詞也最多,這對于對外漢語教學很有啟示。在對外漢語教學中:1.通過告訴學生“V一下1”中的“V”很多與人的身體部位有關,可以進行集中教學,更方便學生記憶,能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學到較多更實際、相關聯的表達。2.設置練習時,可以進行人體部位教學,可以將跟手有關的動作設為一組,通過圖片等直觀形式進行操練,還可以采取接龍的形式,如教師說“拍什么”,學生可回答“拍桌子”“拍肩膀”等,也可以采取動詞搭配的形式,如“___衣服”等,這些都是與手有關的動作,通過這樣的學習,更容易使得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V一下1”。設置練習時應該遵循循序漸進、由簡到難的原則,初級階段主要是以機械性練習為主。3.教師進行例句示范教學時,可以使用與人體部位相關的、常見的動作進行詞語搭配,通過最經典、最常用的例句進行有效講解,并通過強化練習幫助學生鞏固。endprint
(三)“V一下2”中的動詞分析
筆者對“V一下2”出現的動詞的頻次進行了統計。詳見下表。
此外,筆者對具體動詞的頻次進行了羅列及分析整理,得出如下結果。
由表5、表6可知,“V一下2”結構中,每個動詞出現在5次以下的特別多,為51.7%,占到一半以上,這些都比較零散;而出現頻次≥5的動詞數量并不多,占了48.3%的比例,相比于“V一下1”,其中大部分的動詞頻次高,較為集中。這些動詞都比較常見,應該成為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點。
此外,對表6做進一步分析可知,單“笑”這一動詞出現次數就為83次,所占比例高達16.4%,可以說出現頻率較高,這也告訴我們“笑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見的。因此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應該盡早地教學生使用,這更有利于學生進行交際。另外還出現“慘笑、冷笑、微笑、傻笑、干笑、假笑”等詞,其實這些詞義都是很接近的,較其他動詞而言,總體數量較多。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這類詞語歸類,進行集中式的詞匯教學,使學生了解到這些都是有規律可循的,一定程度上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
頻次高的動詞有相當一部分屬于四級以下詞匯,個別屬于五級詞匯。也就是說,“V一下2”適用的動詞有些是較為簡單、常用的。這意味著“V一下2”這一結構中高頻詞也可以在初級階段進行初步教學,隨著學生的水平逐漸地提高再做進一步教學。但也有例外情況,如“慘笑”等詞雖說是高頻詞,但卻是超綱詞匯。因此在對待這類詞時,可以通過“笑“這一甲級詞匯,引出“冷笑”超綱詞匯,但不作重點教學,只是作為課外知識補充給學生。
此外,從表5和表6對照中,可以明顯地看到一類特殊的詞,即涉及到“笑”這一類的動詞包括:笑、微笑、慘笑、冷笑、假笑、傻笑等,這一類動詞非常多。對于這一類詞,首先教的應該是高頻詞,且詞匯等級為四級以下(包含四級)等的動詞,如:笑、微笑,而對于像“慘笑、冷笑”等,在初級階段不作重點教學,可以通過集中式的詞匯教學,擴展學生的詞匯量,但是這些比較適合于中高級階段的留學生。表格中的“商議、商量”也是如此。而對于“預備”,我們很少說“預備一下”,比較適合的應該是“準備一下”。這也是統計數據中與實際情況有些出入的地方,需要慎重選擇教學。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教學設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盡可能使用高頻動詞等合理設計,如:進行典型例句的示范講解,設計練習時,也應該盡可能地選取常見動詞,以此進行詞匯擴展,但同時也應考慮到實際生活中的使用情況,做適當的調整。
三、教學建議
“V一下”結構是我們日常生活常見的表達,如何進行該結構的教學是值得我們思考的。“V一下1”和“V一下2”具體應該怎么進行教學,筆者在此提出些許建議。
首先,我們應該清楚“V一下”分為“V一下1”以及“V一下2”,教學中先教“V一下1”,再教“V一下2”,應先教“V一下1”,再教“V一下2”,這樣更有助于提高教學質量。
其次,創設良好的語境,避免產生歧義。有些動詞既適用于“V一下1”,也適用“V一下2”,這時候語境就非常重要,到底是僅僅單純的表示動作的回數“一下”,還是表示動作出現的回數或時間是少量的,語感上帶有輕微或輕松的意味④。判斷的最終依據便是語境。
再次是集中式詞匯教學。
1.“V一下1”的集中式詞匯教學
筆者在前文中提到,可入選“V一下1”的動詞有一個顯著特點,即動詞多與人身體部位有關,這樣的特點更便于教師教學。當學生的詞匯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可以采用集中式詞匯教學的方式教授學生“V一下1”的動詞。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也能使學生以詞匯集中的形式掌握更多的“V一下1”動詞,更好地體會“V一下1”動詞的特點,也能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V一下2”的集中式詞匯教學
本文基于語料庫,總結了“V一下2”的三種主要類型,其中這些動詞很多意思都是相近的,如:笑、微笑、傻笑、慘笑等,同樣可以采用集中式詞匯教學的方法教給學生。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教學方法適用于中高級水平的學生。因為有些詞語過于難,為超綱詞匯,比如“慘笑、冷笑”,而且這些詞是對“笑”這個動詞更具體的描寫,所以更適合中高水平的學生擴大詞匯量。
此外,“V一下2”中,表示認知、心理類的動詞在生活中比較常用,也應該進行教學,如:想、考慮等。雖說它們在語料庫中,在筆者的語料分析中并不算高頻詞,但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比較常用,所以應該進行教學。
總之,“V一下”結構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表達,教師應當將本體研究有效運用于對外漢語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掌握該結構,靈活運用于日常交際。
(本文為“2016年度江蘇省普通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項目編號:SJZZ16_0029],受東南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資助。)
注釋:
①北大語料庫中的現代漢語語料庫,國內漢語大規模真實文本語料
庫的突出代表,其特色在于:規模大、加工深、覆蓋面廣、正確率高、無著作權糾紛,其語料包括各種題材、各種風格、各種語體的文章,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種領域,具有廣泛的覆蓋面。
②③相原茂,沙野.數量補語“一下”[J].漢語學習,1984,(4)
參考文獻:
[1]相原茂,沙野.數量補語“一下”[J].漢語學習,1984,(4).
[2]胡孝斌.試論動詞重疊“W”式與動詞“V一下”式的差異[J].漢語學習,1997,(2).
[3]甘智林.帶賓“V+一下1”“V+一下2”格式的語序問題[J].長沙鐵道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4]李允玉.“V一下”“V一會兒”格式與動詞的選用[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3).
[5]甘智林.“V+一下”格式的歧義現象[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1).
[6]甘智林.“V+一下2”格式的語法意義[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7]甘智林.非自主動詞也可以進入“V+一下2”格式[J].漢語學報,2005,(2).
[8]包晗.“V一下”格式及其新用[J].語文學刊,2005,(1).
[9]高頻.“V+一下”格式中動詞的選擇限制初探[J].甘肅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2).
[10]高頻.“一下”的語法化研究[J].甘肅社會科學,2008,(4).
[11]邵敬敏,馬婧.新興組合“X一下”的泛化趨勢及其修辭價值[J].修辭學習,2009,(2).
[12]路崴崴.“V一下”結構語義分析[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1).
[13]蔣湘平.對“V一下2”格式的語用考察[J].漢語學習,2012,(4).
[14]孫越.基于對外漢語教學的“V一下”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5).
(施衙茹 江蘇南京 東南大學人文學院 21009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