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集萃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黨組書記、部長尹蔚民在出席十九大第五次記者會回答提問時表示——
過去五年建立了統一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推進了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的改革,解決了雙軌制的問題。截至去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2.3億,其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經突破1.5億。為此,要盡快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的全國統籌,明年就會邁出第一步,先實行基本養老金中央調劑制度,能夠在不同地區之間均衡養老保險的負擔。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10月20日在財經網撰文指出——
未來經濟政策方面可能會更加注重收入分配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房地產問題的解決,這些是從量到質的巨變,也是邁向社會主義中級階段的新要求。除此以外,預計明年去杠桿的努力和決心也會更加堅定。在此背景下,可適度下調對經濟增長目標的要求,考慮到近年來中國經濟的增長超預期,已為實現到2020年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提前預留了空間,建議明年增長目標下調至6%~6.5%,為去杠桿和改革創造條件。
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10月19日對中國證券網記者表示——
前三季度全國居民實際收入增速加速至7.5%,明顯快于GDP增速,這有利于支撐四季度居民消費增長。而隨著四季度“雙11”購物季及房地產成交小高峰的到來,四季度消費平穩較快增長的可能性較大。如果四季度基建投資保持平穩、同時在出口增速回暖的持續帶動下,制造業投資能夠企穩,結合以上房地產投資和消費加速的預測,四季度經濟增速能夠保持平穩較快增長。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黃益平10月19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指出——

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比較典型地反映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地區發展不平衡、行業之間差距拉大,以及環境污染的問題越來越嚴重。但近年來這個矛盾又變得比較突出。原因一是過去一直非常重視經濟增長,對其他方面的政策沒有特別重視;二是市場化改革不徹底;三是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很多新的社會政策、環境政策沒有及時跟上。解決這些問題,有兩個方面的政策手段。一方面,既然市場化改革不徹底導致了一些問題,下一步就應該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另一方面,應當加快建立針對性的政策機制,包括收入再分配政策、環境保護政策等等。
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10月19日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是表示——
企業家精神就是要不斷去顛覆自己和否定自己,尤其是大企業。但是怎么讓顛覆和否定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上,講起來很容易,這里面有很多行動。比如,我們一直強調保持危機感。從我開始,我是董事長,每年每月每個星期每一天,我在大會上講的都是危機感和危機意識。對高管、管理層,我也講美的的發展跟其他公司一點關系都沒有,只跟自己有關系。這是個很簡單的道理。企業最大的問題就是一把手出問題,一把手出問題,那你這個企業就一定有問題。一把手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這個世界,怎么看待競爭,怎么看待時代的變化,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財經專欄作家朱邦凌10月17日在每日經濟新聞撰文指出——
現金貸的最大風險是實際利率畸高,暴利有演變為高利貸的趨勢。不少現金貸平臺以現金貸之名,行高利貸之實?,F金貸的初衷本是幫助難以享受到金融服務的部分群體解決臨時急用的資金需求,但變相成高利貸后,已經有違初衷?,F金貸平臺高利息之所以能避開監管,就是巧立各種名目,將不是特別高的名義利率大幅提高,導致實際利率驚人。應對現金貸平臺進行穿透式監管,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透過現金貸金融產品的表面形態看清業務實質,根據業務功能和法律屬性明確監管規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10月16日在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開幕致辭中表示——
去年,在數字化應用上,整個風電行業稍有端倪,今年所有的企業基本都在提智能風機,探索智能化,應用更多、更精細的傳感器。總體而言,智能風機已經從提出“概念”、開始研究逐步步入現在的商業化階段,今年是數字化在行業廣泛應用的真正元年。風電技術是一門相對較為確定的技術,更為合適的解決方式是:用小數據的方式配合相應的技術創新,更多地依賴于數據采集手段、傳輸、存儲、查詢,理性分析,發現規律,解決問題。隨著數據的積累和技術革新,未來大數據在風電技術上的應用是可以期待的。
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10月15日在華盛頓出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期間,在G 30國際銀行業研討會上發表演講——

幾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自此前高于10%降至2012年的8%左右,以后繼續降至2016年的6.7%。但今年以來經濟增長動能有所回升,上半年GDP增速達6.9%,下半年有望實現7%。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家庭消費的快速增長,1-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0.4%,消費對象逐漸從傳統的商品轉向服務,因此服務業發展加快,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從15年前的約40%上升為當前的55%。經濟增長促使就業整體保持穩定,1-8月新增城鎮就業約1000萬人。這也是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需要保持的就業增長速度。同時,CPI同比增長1.8%,PPI增長6.3%,名義GDP增速達9.5%。
中新融創資本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投資官周林10月15日在“2017中國資管行業高峰論壇”上表示——
現在是股權資產管理機構比較黃金的十年,經濟穩定發展、技術創新、監管趨嚴,避免市場大起大落,股權市場風險不大機會則不少且差異很大,這個時候,投資者可能自己投資的收益率會顯著低于好的投資機構,同時對投資機構選擇變得更加重要。所以從資產配置來講,第一配股權,第二就是投資機構。過去兩三年,大的行業格局發生很大變化,一類是存量的,我們講供給側改革;接下來是科技創新,未來會進入快速發展期。比如新能源汽車和AI,未來選擇有重大創新和技術演進的行業,肯定會在財富方面占得先機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陸銘近日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專訪時表示——
城市的理位地置和它周圍的所具有的產業比較優勢、自然資源、歷史條件,這是城市功能的決定性因素。中國國土面積比較大,除了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以外,一定會在中西部形成幾個發展向好的都市圈和城市群。中西部地區自然資源豐富,發展旅游、農業等與自然資源相關的產業具有優勢。政府在制定城市發展規劃時,應該基于目前產業優勢而提出展望,由市場自發去形成。政府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打通地方與地方之間的市場壁壘。為促進人員流動,政府也應進行戶籍制度改革,促進公共服務、社會保障一體化。并且,完善企業發展所需的配套服務。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揚10月13日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

今后一段時間,我國風險管理和加強監管的任務主要集中在去杠桿上,而國有企業去杠桿是重中之重。去杠桿的核心是把握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在“穩”中糾正杠桿錯配,逐步達成由局部到總體的去杠桿目標。破解國有企業高杠桿困境,要密切結合實體經濟的調結構、去產能、去庫存和處理僵尸企業的步伐,以處理不良資產為抓手,從效率改進入手,優化企業債務資金配置,果斷打破剛性兌付,堅決關閉“僵尸企業”,緩釋杠桿率風險。目前國家金融實驗室正在為相關部門研究國企去桿杠方案,預計未來國企去杠桿大概需要3年至5年的時間。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辦公廳主任隆國強10月3日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指出——
培育新動能是個非常復雜、系統的工作,要做多方面的設計、探索。其中有三個關系,非常重要,需要處理好。一要處理好前沿技術創新和傳統產業升級的關系。我們的眼光既要盯住前沿技術的創新,同時一定要盯住傳統產業如何能夠加速轉型升級,這也是一個培育新動能的過程;二要處理好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的關系;三要處理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改革。